交换扩大了的消费所需要的其他使用价值。这时,直接以交换价值为目的的商品生产还未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普遍的生产方式,价值规律也还不可能成为调节整个社会再生产的基本规律。
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关于市场经济可以使人人都发财致富的幻想,正是建立在这样一个高度不稳定、势必为后来资本主义的不平等竞争所扼杀的、临时性的过渡经济和无法持久的初期繁荣上的。
市场经济成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普遍形式,市场调节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和法律规定为转移,必然地把剥夺劳动者阶级的生产资料、使劳动力普遍成为商品作为自己的基本历史前提。马克思指出:“只有从这时起,商品生产才普遍化,才成为典型的生产形式;只有从这时起,每个产品才开始就为了卖而生产,而生产出来的一切财富都要经过流通。只有当雇佣劳动成为商品生产的基础时,商品生产才强加于社会,但也只有这时,它才能发挥自己的全部潜力。”(《资本论》第一卷第644 页)这是因为:只有当劳动者被剥夺了生产资料、劳动力普遍成为商品并通过它的买卖与生产资料重新结合时,生产资料的占有者才能强迫他们超过必要劳动的工作时间,无偿地为自己生产剩余价值,生产资料才因此转化为资本。资本的使用权因为有了榨取剩余价值的功能,才进而成为可以买卖的商品,才有资本市场的出现。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被迫从土地上游离出来的同时,也把原来由劳动者自己通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生产的生活资料游离出来,为从事专业化生产的农业和轻工业的建立提供了大规模的消费品市场。市场经济的这些基本要素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工业内部各部门之? 涞纳缁岱止ぁK孀挪蹈锩纳钊耄鱿至艘幌盗行碌墓ひ挡棵盘乇鹗侵圃焐柿系牟棵偶捌涫谐 ?/P>
从整个生产关系及其市场构成的总和看,作为商品的劳动力市场是市场经济中其他一切市场的基础;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社会结构,是市场经济社会形式中最本质的关系。所谓市场经济对合理配置稀缺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到处都是以资产者的利润最大化或最优化为唯一价值取向的;到处都是以这个寄生的有闲者阶级的社会需要为最终目的的;到处都是以把劳动者阶级这个社会生产的主体和首要因素,变成供占有者阶级任意处置的活人机器,在肉体和精神上放肆地进行折磨与摧残为根本任务的;到处都是以这个阶级不得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被过度劳动所摧毁,被抛入资本的劳动后备军、断绝生计为代价的;到处都是以周期性地破坏生产力的生产过剩危机,作为资本存量盲目调节的实质性手段的;到处都是以滥用土地自然力,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作为其短期掠夺的长期外部效应的。市场经济,无论在多大程度上以资产阶级国家的宏观调控为补充,都是而且只能是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实现形式。只有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价值规律才能得到全面的展开和充分的表现。这样全面展开和充分表现的价值规律,不是别的,正是剩余价值规律。这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得出的基本结论。几百年来,无论哪个阶级都把市场经济这种生产力发展在历史上独特的社会形式及其社会性质,叫做资本主义制度。如果仅仅在词汇学中进行花样翻新,将不会对当代世界这样一个其历史内容已经充分展开和完全确定的现实社会经济形态,有一丝一毫的触动和伤害。
不错,资本主义现代市场经济中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国家宏观调控。但这是一种具有什么样社会性质和社会形式的计划性呢?这是为了确保少数剥削阶级特别是其中的垄断资本占有大多数生产者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而由国家出面进行的对社会化生产的宏观管理。国家宏观调控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内容,在根本上都是由总供给和总需求中现已存在的阶级结构决定的,它们是历史上一定的生产资料的分配方式及相应的产品分配与交换的产物和实现形式。在原则上,资产阶级经济学把雇佣劳动者的工资及其购买力都看成是既定的东西,具有铁一般的刚性,他们的储蓄率也可视为零,这些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国家可调控的对象。换句话说,国家绝对无意改变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基本关系。要调控的主要是有产者阶级公司的和个人的收入及其用于消费、储蓄和投资的比例,包括它们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中,可供用于公共消费和国家投资的部分,可供国家直接用于雇佣劳动力的社会再生产支出的限度,以及这种再分配造成的对雇佣劳动者就业和收入的边际影响的范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以反周期为主要目标的宏观调节,是建立在市场机制盲目的自发作用基础上的,是以保证少数有产者阶级的社会总资本最大限度的增殖和他们的社会需求最大限度的满足为根本目的。
既然这种企图稳定地扩大其占有方式的社会再生产基础的计划性,是以维护经济结构内部的阶级对抗关系为前提,其实施的可靠性必然是表面的、局部的、自相矛盾的和有限的。怎么能不分青红皂白地把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这种对劳动者阶级来说非实质性的计划形式,与建立在社会化生产的公有制基础上,劳动者阶级自己掌握了生产资料因而对自己的社会需求,包括社会消费、社会投资和社会保险等,通过国家所进行的直接宏观调节的计划性混为一谈呢?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关系不是停留在法权领域的独立关系,它全面渗透到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中,并把它作为自己的实现形式之一。资本主义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在组织、协调社会化生产和剥削剩余价值方面的两重性,既不是机械的组合,也不能机械地被分开。前者是通过后者普照的光,迂回地折射出来的。形而上学的经验主义者是思想上的懒汉,他们总是不加分析地把现象当成本质。然而,否认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整个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大厦就被釜底抽薪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意识形态就会轰然倒塌。只晓得共产主义的ABC ,自己不读也反对别人研读和弄通《资本论》的人,是没有资格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马克思的旗帜下的。
蒲鲁东主义社会改良的基本目标,是要竭力提倡以个人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起家的小私有者的占有规律,把它看作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人们效仿的先进范例,企图使社会一切成员都变成小私有者和小资产者。他们还自以为这样做是在反对资本主义。他们从商品拜物教性质的意识出发,不可能了解私人劳动条件下的价值关系,即表现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抽象劳动的社会规定,是决定商品交换价值的东西;因此也不可能懂得,随着价值规律自发作用的逐步展开,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必然会转化为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马克思说:“蒲鲁东把永恒的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同资本主义所有制对立起来,想以此来消灭资本主义所有制,对他的这种机智不能不感到惊讶!”(《资本论》第一卷第644 页注)
在西方历经数百年之久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各类政体的重商主义国家,从君主专制、开明专制、君主立宪到波拿巴式的权威主义政府,都曾直接使用有组织的暴力并扶持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大规模地或渐进地剥夺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使他们成为“自由”的无产者和游民,成为在小块地旁苟延残喘的半无产者,同时把生产资料和货币集中到少数占有者手中,为新社会的诞生起了助产婆的作用。这是一部用血与火写成的转型社会的编年史。但是,即使没有国家使社会转型大大加速的干预,单纯由于小生产之间特别是他们与大生产之间在不同的生产条件下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所形成的商品的不同生产成本,以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起家的小私有者的商品生产所有权,经过市场经济重复亿万次的商品自发的自由竞争,也会缓慢地和自然地转变为资本占有权,形成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
马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