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形式,那就必然会忽视价值形式的特殊性,从而忽视商品形式及其进一步发展——货币形式、资本形式等等的特殊性。”(《资本论》第1 卷第98页注)
这个学说告诉我们,商品形式是劳动的社会规定借以实现的生产者的社会关系,不是人与自然之间表现为具体劳动的形态变化及其产品的物理性质的物质转换关系;它是生产的社会化发展在历史上所采取的一定社会形式,不是社会化生产自身的自然属性;它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不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价值规律作为商品生产的规律,是社会生产在私人劳动的条件下,依照由所有制关系决定的社会需要的构成,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按比例分配社会总劳动量的一定社会历史形式,不是社会总劳动量按比例分配自身的自然的永恒规律。
马克思指出:“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规定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属性,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资本论》第一卷第89页)商品形式这种表现为物与物之间关系的社会联系,本来是历史上一定的特殊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但它现在却反转过来,荒谬地成了再生产过程中支配生产当事人的独立的东西。这就是所谓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即市场经济本身所具有和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生产关系。实际上,“商品形式和它借以得到表现的劳动产品的价值关系,是同劳动产品的物理性质以及由此产生的物的关系完全无关的,这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但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同上,第89页)把物化了的商品形式的表象关系所采取的虚幻形式,当成就是社会劳动产品物理性质的天然属性,当成就是社会化生产永恒的自然规律,这是直观地反映商品拜物教性质的商品拜物教意识,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它的“种种形式恰好形成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各种范畴”(同上,第93页)。因为这样一来,资本主义制度就成了永恒的制度。
本来,马克思已经把颠倒的理论颠倒过来了。他所确立的科学的价值理论已经为历史的实践所证实。但是现在形而上学的经验主义者和历史虚无主义者,既拿不出稍微象样一点的理论证明、又不对历史过程及其经济思想史进行任何严肃的系统分析,打着“解放思想”的旗号,凭着随机的灵感,就想把颠倒过来的理论重新再颠倒回去。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在下面大段地引述马克思当年对庸俗经济学家的批判。
马克思说:“人人都同样知道,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数量的社会总劳动量。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这是不言而喻的。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而在社会劳动的联系体现为个人劳动产品的私人交换的社会制度下,这种劳动按比例分配借以实现的形式,正是这些产品的交换价值。”(《马恩选集》第4 卷第368 页)“它们是属于生产过程支配人而人还没有支配生产过程的那种社会形态的,但在政治经济学的资产阶级意识中,它们竟象生产劳动本身一样,成了不言而喻的自然必然性。”(《资本论》第一卷第98页)“庸俗经济学家根本想不到,实际的日常的交换关系和价值量是不能直接等同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症结正是在于,对生产自始就不存在有意识的社会调节。合理的东西和自然必需的东西都只是作为盲目起作用的平均数而实现。当庸俗经济学家不去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却傲慢地断言事物从现象上看不是这样的时候,他们自以为这是做出了伟大的发现。实际上,他们夸耀的是他们紧紧抓住了现象,并且把它当做最终的东西。这样,科学究竟有什么用处呢?
但是,在这里事情还有另外的背景。内在联系一旦被了解,相信现存制度的永恒必要性的一切理论信仰,还在现存制度实际崩溃以前就会破灭。因此,在这里统治阶级的绝对利益就是把这种缺乏思想的混乱永远保持下去。那些造谣中伤的空谈家不凭这一点,又凭什么取得报酬呢?他们除了不允许人们在政治经济学中进行思考以外,就拿不出任何其他科学的王牌了。“(《马恩选集》第4 卷第369-370 页)
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自古代以来就曾在各种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的缝隙中存在着。这种即使是偶然的或非日常性的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的存在,也会伴随着商品以或大或小的规模、定期地集中进行交换的场所即市场的发展,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商品生产和市场的存在,与市场经济构成了整个社会生产方式再生产过程调节机制的基础,完全是两回事。后者要求一切生产要素和劳动产品必须主要经由市场的流通,才能进入社会再生产的其他各个环节,因而生产从一开始就是为了交换价值的目的而生产的。这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才能成为现实的经济形态。在此之前,“劳动生产力处于低级发展阶段,与此相应,人们在物质生活生产过程内部的关系,即他们彼此之间以及他们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很狭隘的。”(《资本论》第一卷第96页)不但供直接消费的社会必要劳动占据了社会绝大多数成员生产过程的大部分时间,因而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是十分有限的;而且,生产资料占有者阶级从劳动者阶级手中攫取剩余劳动的方式,是以直接的统治和服从的关系为基础的。在社会分工很不发达的自然经济条件下,无论占有者阶级还是劳动者阶级,在他们消费的生活资料中,在这种生活资料的生产过程中,由于受到上述生产力的最终限制和所有制关系的直接限制,商品生产与交换虽然存在,但都不但可能成为它们中的主要社会生产形式,都没有引导到资本主义。值得注意的是,在主要从事小商品生产的城市小手工业者之间,之所以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没有形成严重的两极分化而得以世代延续下来,除了生产力发展程度的限制外,是手工业行会组织内部在生产资料的占有、管理和经营方面,为限制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实行了极严格的行政管理和法律措施的结果。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所有制关系对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限制,不是抽象的,而是通过所有制关系在生产和交换的经营管理中的实现方式来具体实施和体现的。
当着这种限制作用与在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形式发生严重的冲突时,资产阶级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的时代到来了。直至产业革命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划时代的胜利,市场经济包括资本主义国内市场和它们的世界市场,才得以确立起来。总之,存在于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缝隙中处于从属地位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为通常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矛盾运动在历史上发展到一定阶段即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
小商品生产者对生产资料完全的所有制,包括享有合一的所有权、支配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是他们之间进行等价交换的必要条件。这在“只靠自己劳动致富的初期,是有效的”,“是个人发展的基础。它也是农业本身发展的一个必要的过渡阶段。”(《资本论》第一卷第644 页,第三卷第909页,并见第一卷第830 页)小商品生产方式对生产力发展的这种促进作用,大量地和短暂地发生在封建社会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在形成、农业尚未从属于资本主义生产统治的社会转型期内。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小农经济生产的主要目的仍然是直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们现在只是把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个体经济所有制的确立,而增加的剩余产品更多地拿到市场上去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