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政治论文民主制度
   试论大学生网络民主意识的培养 李万里      ★★★ 【字体: 】  
试论大学生网络民主意识的培养 李万里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6-20 19:49:40   点击数:[]    

21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互联网成为新闻舆论独立源头”。而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2009年77件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的分析表明,其中由网络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的约占全部事件的30%。和网络成为一大舆论阵地相比,对于有些人而言,却似乎找不到正常的发声平台,只能通过“正常”或“非正常”的上访。在上海“钓鱼执法”孙中界案的代理律师郝劲松看来,“绝大多数的上访者都是按照程序反映问题,只有当上访渠道被堵塞时,才会进行所谓的闹访”。[3]也就是说,当民主诉求被逼进死胡同的时候,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会降落,使整个社会面临政治风险而没人能独善其身。网络民主的发展,使社会政治风险大大降低了。
      (四)有利于推进我国现实民主政治发展网络民主是一种全新的民主形式,它开辟了民主新渠道,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互联网时代为人们提供了“近距离”的对话窗口,开放式的网络平台,高速率的数据统计,多元化的信息处理,这些优点不仅有利于畅通政治参与的渠道,而且也扩展了民主的监督对象和范围,创造了全新的网络监督模式。[4]从“孙志刚事件”中网络舆论的呼声推动了立法,到2009年,“涉腐、涉富、涉权”三类事件成为公众争议最多的话题。如“史上最牛”、“天价”成为网上搜索的热点词汇,并以“滚动散发性”的方式引发一波又一波热议。如果说2007年的“厦门PX事件”对于引发网络舆情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那么此后频繁出现的网络事件足以表明,互联网已经从最初的“发声渠道”演变为“监政督腐”的特别平台。在网络时代,一切政府失职行为和腐败现象都可能暴露在网民面前并公之于众。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也是任何其他权力监督形式所不能做到的。同时也表明网民已经不满足于在网上发表言论,而开始从虚拟走向现实,网络民主已经在推动现实民主的进步。[5]  三、大学生网络民主意识培养的主要渠道(一)在计算机基础课程里培养网络技术和信息素质从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至今,我国高校计算机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很多高校开设了计算机专业,而且计算机基础课程也成为所有专业的必修课,大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随着社会、经济以及计算机技术本身的飞速发展,高校的计算机教育不仅需要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还必须承担起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的重任。计算机老师不仅要教会大学生掌握基本的获取信息的技能,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还必须教会大学生学会正确判断信息,面对着茫茫的信息海洋,只有学会筛选和判断,才可能抵制那些黄色、黑色信息的诱惑,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然后应用到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信息的真正价值。另外,还要加强信息法律意识和网民道德意识教育。这些教育能对大学生参与网络民主活动,形成网络民主意识具有基础性作用。
    (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灌输网络民主意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正确的意识可以推动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把人们的实践引向歧途,从而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向大学生灌输正确的网络民主意识。通过教育,使他们明白,民主的产生有其前提,即社会和理性,没有这两个前提,就不可能有民主。网络民主的实现有一个预设前提,即每一个公民都能理性的表达自己的呼声,政府只需按多数人的呼声行事就是正确。然而这种抽象的假设其实是靠不住的,党同伐异的非理性政治参与在现实中是常见的,而网络的虚拟性又会放大这种非理性。点击率、投票量等几何数量是否能够等同于理性的抉择还值得商榷。民主要求一种具有妥协、宽容精神的文化氛围,而网络意见和网络行为则具有很强的局限性、盲目性和非理性。网络权威缺乏,容易滋生网络无政府主义。无限制的网络自由不可避免地导致网络无政府主义的产生,进而动摇民主基石。[6]有人曾断言,互联网是历史上存在的最接近真正无政府主义状态的东西。只有认清网络民主的两面性,才能兴利除弊,形成正确的网络民主意识。
    (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网络民主意识大学校园文化属于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它作为一种文明的重要载体以及教育水平的标志,具有文化传承和知识创造的重要责任和使命。所谓校园文化,美国学者把它界定为学校的历史、使命、物质环境、种族、传统、价值观、办学实践、信仰、假说等诸多因素综合起来,且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指导高校学生个体或团体行为以及为认识理解校园内外一些事件、行为提供参与框架的一种模式。我国有学者认为校园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社会空间里由师生员工在自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及其在物质与观念上的具体化。[7]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力建设校园文化是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接着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重视和加强校风建设;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由此可见,网络民主意识教育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如果高校通过校报、学报、广播站、校园网、宣传栏等物质设施对全校师生员工进行网络民主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就会形成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精神,这种精神反过来会影响和感染每个师生员工,使其网上言行趋向科学和理性。
    (四)在校园网络民主平台上践行网络民主意识构建校园网络平台,是培养大学生网络民主意识的有效途径。例如: 2008年,西北政法大学BBS开通了以“建言献策”为标志的校园民主论坛。不少师生踊跃发帖讨论,对学校多方面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并对校园民主论坛的定位和功能表达了极高的热情和期待。学校这一举措,旗帜鲜明地表示要通过校园网络推进校园民主,倾听群众声音,这在全国高校尚属领先。论坛分为两个子板块,一是“创佳评差”,其宗旨是评议校内最佳单位、最差单位,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创佳评差”日常化;第二是“建言献策”,其宗旨是虚心听取群众声音,促进有关职能部门改进工作。而在这个论坛的开通公告中,表明要为全校师生创建交流平台,实现民主生活日常化。为此,学校还专门成立了校园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各单位密切关注网上舆情动态,对涉及本部门工作范围的帖子及时作出回应,解答疑惑、澄清事实、互动沟通,将学校的工作向前推进。同时宣传部定期将网上典型帖子汇总打印,报送校领导和相关部门,并将处理结果在网上反馈。此外,选拔政治上可靠,综合素质好,热心社会实践,懂网络、文笔好的优秀学生组成网络宣传评论员队伍,及时发布正面信息,对网上不良信息及时作出正面回应,引导校园网上舆论形势。通过以上措施保证校园民主论坛健康有序运行。校园民主论坛的开通是推进高校民主建设和构建和谐校园的一次有益尝试,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主意识。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M].何帆,肖莹莹,郝正非,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6-8.
[2]尹冬华.中西方情境中的互联网与民主———一项海外文献考察[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5): 5-7.
[3]薛瑞汉.网络监督面临的新问题及路径选择[J].新视野, 2010(1): 79-81.
[4]高宏星.网络政治: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模式[J].理论导刊, 2009(9): 45-46.
[5]庞超,王岩.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网络监督[J].理论建设, 2010(5): 35-37.
[6]杨永慧,熊代春.我国网络监督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困境和出路[J].领导科学, 2009(26): 4-6.
[7]田建安.试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 2004(9): 116-121.

上一页  [1] [2]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村委会选举制度的特点

  • 下一篇文章:当代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初探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试论大学生网络民主意识的培养 李万里”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试论大学生网络民主意识的培养 李万里”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政治体制改革与村民自治
  • ››○论当代中国的民主建没
  • ››○乡镇自治:根据和路径——以20世...
  • ››○鞍钢宪法与后福特主义
  • ››○当代发展中国家民主化前提的再思...
  • ››论辽宁城市社区结构变迁与社区统战...
  • ››社区党组织活动方式和体系探索
  • ››德国社会民主党组织运行体系分析
  • ››关于农村基层党建领导体制与工作方...
  • ››主体性真实:公正的真实与全面的真...
  • ››试论大学生网络民主意识的培养 李万...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