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美国公司所持有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合同总金额就要大幅度增加。
如果把前四论加上本文所述的有关情况加在一起,就可以看出美国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总体形态。
还有一个股票市场的问题。
美国股市从2000年3月开始暴跌以来,迄今为止,已经两年另两个月了。它现在的状况如何呢?
几种主要股票指数的现状如下:
道.琼斯指数:2000年3月达到顶峰,为13000点以上;当年10月14日降到9975点,2001年3月30日降到9878.78点,2002年5月28日仍处在9981.58点的低水平上;
纳斯达克指数:2000年3月达到顶峰,为5048.6点;当年12月29日降到2470.52点,2001年3月30日降到1840.26点,2002年5月28日再降到1652.17点;
标准普尔指数:2000年3月达到顶峰,为1500点以上;当年12月底降到1320.41点,2001年3月30日降到1160.33点,2002年5月28日再降到1074.55点。[注15]
两年多来,美国股市的基本态势,好似行进在一片大沙漠里筋疲力尽的几匹骆驼,无论格林斯潘先生如何使劲鞭打,就是躺着不动,寸步不前。
《纽约时报》的结论是,由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的所谓“新经济论”鼓吹起来的美国股市繁荣“已经结束”,成为人们“正在消失中的回忆”。[注16]
这当然是美国经济形势严峻的一种反映。
关于金融衍生品交易与股票交易的异同,可以说以下几点:
第一,金融衍生品交易与股市交易具有共同点,即都是金融赌。
第二,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与人类生产活动毫无关系,后者则与人类生产活动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第三,但股市交易与人类生产活动的联系,情况比较复杂。在正常情况下,这种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然而在金融赌徒们、特别是那些下大赌注的金融赌徒们争斗十分激烈、股市行情瞬息万变之时,这种联系就荡然无存了。这种时候,股市交易与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几乎毫无关系。
第四,金融衍生品交易对人类的生产活动有害无益。股市交易在正常情况下,对人类生产活动还是有一些促进作用的。然而在那些下大赌注的金融赌徒们疯狂争斗、破坏了股市的正常秩序时,股市交易对人类的生产活动不仅无益,而是有害,而且害处极大。纵观20世纪以来的美国经济危机史,每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都是由股市暴跌引发的。我在《再论》里曾经说过,美国最近这一场经济危机也是在这个经济周期处于繁荣阶段、由股市赌博惨败而突然爆发的。这一次的不同之处,其一,股市暴跌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股市市值疯狂上升达到极点时发生的。其二,股市暴跌主要是由科技股价格崩溃带动的。
2002年1月26日出版的《经济学家》所作的结论是:“美国这次经济衰退的诱因,既不是‘9.11’事件,也不是联邦储备委员会针对通货膨胀上升而采取紧缩银根的政策。此次衰退的根源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金融泡沫宣告破灭。”
它的这个结论是不是符合实际的呢?
我以为,是的。
在这里说一个理论问题。
不久前,有的同志问我:可否将美国“赌博资本主义”定义为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我答道:可以。也就是说,可以将现阶段的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定义为金融垄断资本主义。也可以说,当代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发生的主要变化是在金融领域。
说现阶段的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是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根据何在呢?它与“赌博资本主义”是不是一致的呢?
这两个定义表面上不大一样,实际上是一致的。
主要根据如下:
(1)按照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基本观点,美国垄断资本主义是由金融寡头统治的。我在《三说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危机》(以下简称《三说美国》)里曾经论述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仅仍然由金融寡头统治,而且这种统治还进一步强化了。[注17]
(2)我在《三说美国》里也论述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以垄断资本主义为基础的。富兰克林·罗斯福1933年上台执政、着手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为了挽救垄断资本主义于垂危之中,而不是相反;战后以来,美国统治集团继续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为了加强垄断资本主义制度,而不是相反。[注18]
(3)如《一论》到《四论》以及本文上述内容所言,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种种金融衍生品交易和股市交易领域金融赌博的恶性发展,主要是由金融寡头及其在政界的代理人所促进、所引导、所进行的。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入衰落阶段的特点。
(4)虽然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所有制没有改变,但资本增殖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垄断资产阶级主要是从事金融赌博并从中谋求资本增殖。
(5)种种金融赌博的恶性发展,资本主义制度不得不主要依靠金融赌博生存,标志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腐朽性的进一步发展。
上述各点,都符合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事实是不是这样呢?
我以为,是这样。
二,关于这场经济危机
美国最近这一场经济危机具有一定的特点,它不完全是以通常、一般的形态出现的,因而引起了人们的种种议论,种种不同的看法。在美国资产阶级内部,这是争论最激烈的一场危机。资产阶级政界、经济学界、舆论界、企业界统统卷入到了这场争论之中。
美国资产阶级一直回避“危机”一词,只是说“衰退”。本文下面反复出现的“衰退”,就是马克思主义者所说的经济危机。
迄今为止,已经出现了以下一些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以小布什政府的财政部长保罗·奥尼尔为代表。他反对全国经济研究所“工商业周期”鉴定委员会已经作出的裁定,根本不承认美国发生了这场危机。为此,他曾多次公开发表言论,向美国具有权威性的上述委员会挑战。最典型的一次,是他2002年3月5日出访中东途中在科威特城发表的一篇谈话。他说:“我国的经济从来没有发生过衰退。在我看来,这一点是明明白白的。”[注19]说“从来没有发生过”,是奥尼尔先生的口误;他的意思是说这一次没有发生。此前,在同年2月于纽约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他也讲过基本相同的观点,并公开把自己与美国经济学界的大多数人士相对立。
奥尼尔先生为人傲慢。他多次拒不承认全国经济研究所“工商业周期”鉴定委员会的裁定,引起了美国经济学界许多人的非议,致使他的66岁生日也过得很不舒服。
以《商业周刊》为代表的一部分美国资产阶级报刊,附和奥尼尔部长的观点。2002年2月1日的网上《商业周刊》发表了一篇社论,主标题就是:《衰退?什么衰退?》。这类报刊中的第二家,是《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该报2002年3月12日发表社论,主标题也是:《什么衰退?》。
小布什总统的态度比他的财政部长要谨慎。在国内旅行途中,总统2002年3月18日在密苏里州奥法伦市发表谈话。他说:“尽管经济信息近来出现积极态势,但按照我的判断,我们还没有走出丛林。”[注20]“我们还没有走出丛林”,是直译,意思是“我们还没有走出衰退”。
第二种,以经济评论家劳伦斯·库德洛为代表。他在2002年3月8日《纽约邮报》上发表评论文章,标题是:《再见,衰退》。文章的观点是:承认发生了“衰退”,但它已经结束,并已急剧回升;说这场“衰退”呈V字形。
华尔街的一部分经济专家和经济分析家与这种观点基本一致。美联社2002年4月6日从华盛顿发出的一则综合报道里,引用了这部分专家和分析家的观点。报道的标题就是:《经济回升呈V字形》。
第三种,以格林斯潘先生为首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以下简称美联储)为代表。格林斯潘2002年1月以来发表的多次讲话,包括他2002年1月11日在旧金山的演讲,同年2月27日在联邦国会众议院金融服务业委员会的证词,同年3月7日在联邦国会参议院银行、住房和城镇事务委员会的证词,同年4月17日在联邦国会参、众两院联合经济委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