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52.
[3](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M].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43.
[4]金相文.论宗教个人主义的世俗意义———分析16世纪宗教改革的起源和影响的一个视角[J].学海,2002(4):151.
[5]李勤.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历史作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2(4):62.
[6]张仁颖.论马丁·路德对德国文化的影响[J].德国研究,2002(2):74.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
[8](德)尤尔根·哈贝马斯.我们何时应该宽容———关于世界观、价值和理论的竞争[J].章国锋,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1):107.
[9](美)房龙.宽容[M].秦立言,冯士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20.
[10](美)戴维·米勒.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4.
[11](美)迈克尔·沃尔泽.论宽容[M].袁建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2.
[12](英)约翰·格雷.自由主义的两张面孔[M].顾爱彬,李瑞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7.
[1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03.
[14(]德)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黄晓京,彭强,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