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政这一非常态的政治现象都持否定态度。然而任何 制度的设计和发展都有欠缺,当历史发展到非常时刻,后妃摄政可以从传统伦理和制度本身寻找到肯定其合理的依据。由于先皇驾崩而皇子幼小,为保证皇权不至于旁落,母后辅政当然是最合适的选择。况且古代君 王提倡以孝治天下,幼主秉承母后的意志,为天下作出恪守孝道的表率,因而母后干预朝政,辅佐以至于控制 幼主有伦理上的有利依据。从制度名分上讲,后妃和君主“同体”,同属于天下至尊,必然会分享皇帝的尊严与 地位,她与臣子之间也为君臣关系,这种潜在的行政合法性使后妃在权力出现空档或统治危机时,便可以君主 的替代者来参与国政。历史上母后主政的情况始自战国,直至清,以东汉和宋最为频繁,据正史不完全的统计 大约有三十七人。各朝都明文禁止后妃问政,但尽管如此,仍未杜绝太后摄政的现象。这一现象实际上已成 为君主专制统治的补充形式。它是“家天下”政治制度的必然结果。后妃作为皇帝的配偶,皇位继承人的母亲, 有着特殊的政治身份,是最高统治者的亲密之人。在皇权更替而皇子实际上不能主政的情况下,是委任重臣 摄政,是由宦官辅助幼主临朝,还是由母后代行政事?在这三种选择面前,还是后者较前二者更能保证家传天 下的安全。同时,母亲代子行政比重臣擅位、宦官专权来得名正言顺,有着伦理和制度的保障,更易为臣民接 受。而且,母后身为皇室的一员,为了自身及子孙的利益,总愿天下安定昌盛,这就决定了她们尽可能勤于政 事. [19(]P37) 三、中国古代后妃参与政治途径的评价 封建礼制中,具有象征色彩的的仪制使皇后为天下众多家庭昭示母仪,从而“助宣王化”,完成制度上赋予 其的政治使命。如前例所示皇后这种亲蚕之礼与皇帝的亲耕之举相互配合,在男耕女织,自然经济为主导地 位的古代社会中主要表达了“以民为本”的统治理念。《汉书·景帝纪》所载景帝下诏:“朕亲耕,后亲桑,以奉 宗庙粢盛、祭服,为天下先为天下。” 后妃以劝谏形式参与政治,多是站在皇帝背后出谋划策。唐代郑氏所作的《女孝经》总结的后妃之德为: “忧在进贤,不淫于色,朝夕思念,至于忧勤,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可见在后妃皇嗣传承使命之外并无 排除其进谏思国的政治使命。但国家大权由皇帝紧握,对于建议采纳与否仍由皇帝来定夺,因此对于这种形 式的后妃预政,朝中大臣虽颇有微词,但还没有引起太大的反感和强烈的反对. [20(]P37) 史书中反而会因后妃懿 德而歌颂褒奖. 对于临朝听政之制,由于自身能力及活动范围的限制,传统理论及制度又设置了种种障碍,后妃往往依靠 外戚力量进行统治,造成异姓势力扩张,进而威胁到皇位的继承,甚至造成社会更加动荡。这一现象在某种程 度上意味着统治集团内部秩序的失调和紊乱,同时也意味着对统治集团内另一些人应得利益的侵犯与剥夺, 其执政的根基更易遭到破坏。再加上长期男尊女卑、夫权至上观念的影响,在“男主外,女主内”的文化氛围中 一般人都把男性执政视为天经地义,而把女性参政视为阴盛阳衰,阴阳失调的不祥之兆加以反对。大臣对后 妃参政议政有着本能的排斥、反感,这就使后妃政治的推行更加困难。王夫之曾在《读史通鉴》中批判过后妃 干政:“故奖妇贤者,非良史之辨也;事女主者,非丈夫之节也”,这种思想代表了传统士大夫对于后妃参与政治 的反对。“所以,无论后妃干政有多少条理由,也无论后妃事实上多么有德有才,从专制制度的基本精神来看, 都比不上君主本人亲自掌权名正言顺,令人心服口服,从而使后妃干政一开始就潜伏着合法性危机。” [21(]P8) 然而后妃干政只不过是临时性维持政治稳定的权宜之计,只要过渡任务完成就要及时归政,否则就为伦 理及制度所不容。朱子彦教授指出:“作为皇权的补充,后妃垂帘并不能取代皇帝独裁的统治地位,而只能在 听政的名义下,最大限度的行使皇权。” [22(]P275) 后妃干政始终是君主专政的陪衬,处于整个皇权专制制度的禁锢 之下. 四、现代社会第一夫人制度的政治解读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妇女解放运动和女权主义发展的如火如荼。深受传统体制束缚的女性得 到解放,社会呈现“她”时代的显著特征。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走上工作岗位,从贤妻良母化身职场精英。社 会分工的日渐淡化,职业已没有明显的性别要求,被压迫了数千年的女性终于从幕后走上了台前。经济圈、文 艺圈、政治圈等都活跃着女性的身姿。尤其以越来越多的女性投身政界,担当要职而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这 些女性公务员由于天然的优势或后天的努力,使她们在某些职位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当代杰出女性代表的第一夫人,她们凭借自己非凡的个人魅力在社会活动和外交场合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第一夫人并非一种公职,但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会得到尊贵的待遇,在国际 上已成为一种惯例。在某种意义上讲,她们首先是一种礼仪和形象的存在,所以大部分第一夫人们总是让自 己尽量切合传统角色,具有古代中国后妃的第一种政治职能的特征。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第一夫人的角色 逐渐从传统向现代转变,她们的活动以超出第一家庭领域,扩展到政治、社会、外交等各个领域,使得传统第一 夫人的职责发生了很多变化。总之,随着第一夫人各种作用尤其政治作用的日益突出,人们对她们的关注程 度在不断地提高。现代西方社会,各准第一夫人已从传统角色定位中抽身而出,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帮助丈 夫参与竞选的得力助手,更成为执政时的合作伙伴和政治顾问。以美国为例,第一夫人制度由历史传统和习 惯形成,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美国政治制度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妻子埃莉诺·罗 斯福在第一夫人之职的发展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她之前,第一夫人主要是担任白宫女主人的职责, 而埃莉诺·罗斯福的活动涉及政治、社会、外交等各个领域,开创了许多先例,把历届第一夫人只是白宫女主 人的形象完全改变了,使得美国第一夫人的职责发生了转变,为以后的第一夫人确立了在白宫内外都具有巨 大影响力的典范. [23] 她不仅在官方担任有职务,而且在总统政治活动中影响益重,作为准总统的竞选助手和发 言人,为罗斯福竞选发挥了重要作用。埃莉诺是总统的政策顾问、政策执行人和政策评价人,尤其是“新政”时 期制定的一些政策,受到埃莉诺的影响。同时埃莉诺又是积极的社会活动的倡导者,她参与民权运动,倡导维 护人权。为后来第一夫人因重大问题、政策以及为赢得公众的支持而发起宣传活动,树立了良好典范. 今天美国的第一夫人在其政治职能和角色定位上越来越接近于一个官方政治职位。当然,美国第一夫人 并非国家公职人员,但其已经成为总统公开的政治伙伴,对总统及其政策施加或大或小的影响。而且,随着第 一夫人在政坛上的作用日益突出,她逐渐成为美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焦点人物,第一夫人这一不成文制度已成 为美国政治制度上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如此,美国第一夫人的种种趣事逸闻总是让人们津津 乐道。从现代第一夫人的政治使命上可以看出传统女性参与政治三种方式相混合的历史痕迹。既有身份上 的象征意义,又在某些政治方针的实施上产生影响或直接参与其中. 五、结语 范忠信教授认为中国后宫妃嫔是传统行政法治制度下的“女公务员”,其群体的政治属性具有强烈的行政 法律文化意义。纵观中国二千年的后妃制度,总有一股挥之不去的血腥气扑面而来,然而后宫女性的“公务员” 身份在时代背景的转化下被赋予了强烈的现代色彩,第一夫人这一非正式的制度,通过历史传统和现代习惯 形成,与时代紧密相连。可以说第一夫人制度的发展与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