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显著特点:它植根于马克思哲学的逻辑预设之中,因而是其本体论的内在要求;它是 真实的历史感而非虚假的历史感,相对于黑格尔哲学的历史感,它才是一种真正的历史 感。因为“在黑格尔看来,历史不过是检验他的逻辑结构的工具”(P650)而已,但 在马克思那里,历史却是逻辑本身的生成基础。所以,马克思不是为人及其历史寻求一 种本体论的诠释和解决,而是为本体论寻求一种立足于人的存在及其独特方式基础之上 的历史的解释。 【参考文献】 于钊等.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研究综述[J].哲学动态,2003,(5):18.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3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26.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58.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0 上一页 [1] [2] [3] [4] [5]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