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到了知识 论视野在哲学论域的失效,从而使哲学真正回到了人的存在。因为在马克思看来,只有 从人的存在方式的角度出发,才能领悟整个世界之存在的内在理由。在本体论意义上, 马克思除了关注“是其所能是”之外,还关注“是其所当是”。在他看来,只有“能是 ”与“当是”的统一才充分体现人类所特有的存在方式。由于过渡到了“是其所当是” ,就必然地与人的存在发生了内在的联系,从而超越了科学认知的视野。由此可见,对 于马克思的哲学来说,回到人的存在乃是内在的和必然的。而人的存在本身恰恰是领悟 世界何以存在的惟一可能的视角。马克思本体论的人学视角的逻辑必然性来自对“是其 所是”的内在张力结构的领悟。在一定意义上,“能是”与“当是”的关系,正是马克 思哲学所内蕴的双重尺度——客体与主体、理性与价值、经验与超验的本体论根据所在 。 二、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基本内容和脉络 在马克思的语境中,实践具有本体论的意义。马克思正是立足于作为本体范畴的实践 这一逻辑起点,才使哲学真正回到了人的存在。实践何以能够成为本体范畴?因为对于 人的存在而言,只有实践才具有始源性和本然性。从逻辑顺序上说,实践是一个比主— 客二元分裂更原始的范畴。实践既先于主—客二元分裂(从而构成其逻辑在先意义上的 前提),又孕育它(使其生成)进而克服它(使其消解),最后又完成它(构成其归宿)。这 正是一种典型的本体论展开及其完成的结构。马克思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 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P92)。而“劳动”亦即“实践”。在此意义上,实践 不再是隶属于人的一种从属规定,而是人及其存在本身。所以,作为本体范畴,实践包 含着人及其历史的全部可能性和全部秘密。这一范畴所指称的既不是实体也不是关系, 它只能是无规定性,正因此它才能包含一切可能的规定性。人的本质的原始的丰富性, 就是作为逻辑起点范畴的实践的真正内涵。它作为潜在意义上的、有待完成的整体、大 全、“一”,构成马克思整个哲学的最为始源性的基础。 作为本体范畴,实践是不可解析和不可还原的。人们既不能把实践归结或还原为主体 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也不能从外延上对它进行一种形态学的划分。因为任何拆解 都将是对实践作为本体范畴之始源性和本然性的妨碍和破坏。这种解析和还原的方式恰 恰是知识论所特有的方法和态度,它只能遮蔽实践的本体论意味和作为本体规定的性质 。作为本体范畴的实践只同人的存在有关,它既不表征为人的活动的直观形态,也不抽 象为无矛盾的虚无。 与费尔巴哈把人看做是“感性的对象”从而只能发现“肉体的人”不同,马克思把“ 人”了解为“感性的活动”,亦即实践本身。其积极意义在于:第一,人不再是一种对 象性的规定,从而超越了对人的那种知识论式的把握方式,进入了本体论的视角。第二 ,人变成了“主体”(这里所谓的主体不是那种作为与客体相互对峙的知识论意义上的 主体,而是作为本体之自我展开能力的能动性的载体的主体),由此找到了人的存在的 历史与逻辑双重展开的内在动力。第三,人的存在不是“死”的、已完成的、封闭的规 定,而是“活”的、不断地生成着的、永远向未来敞开着的活动即实践。 作为本体的规定,实践具有逻辑的和历史的双重意义。其逻辑意义在于:一是实践内 在地包含着矛盾,从而固有其自我扬弃、自我展现、自我超越的根据、动力和可能性; 二是实践是逻辑在先的,它先于主一客二元分裂,却又潜在着这种分裂的可能性;三是 实践就像种子或胚胎,乃是一个包含着一切可能性的总体范畴。实践的历史意义在于: 一是实践又是时间在先的,因为离开了实践活动,人类及其社会就一刻也无法存在;二 是实践的生成性决定并塑造了一切既往的历史和未来可能的历史;三是人类历史的完成 不过是实践对历史的全部可能性的展现的最终结果。对于马克思来说,本体论的完成, 无论是逻辑的还是历史的,都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
先看本体论的历史完成。马克思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 人的存在”(P67),因而“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P73)。一旦把“ 历史”理解为“实践”(亦即所谓“能动的生活过程”),那么“历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 还是抽象的经验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些僵死的事实的汇集,也不再像唯心主义者所 认为的那样,是想象主体的想象的活动。”(P73)在历史的层面上,本体的绝对性完 成于历史地生成的“合题”。马克思哲学的合题取向不仅仅诉诸逻辑的解决,而且进一 步诉诸历史的解决。这正是马克思哲学的彻底性所在,也是它的意识形态批判的优长之 处。在马克思那里,合题绝不是折中主义,因为它是历史本身的生成,从而是对知性逻 辑的实际消解和超越。在本体论的历史地完成的意义上,马克思哲学是超经验而又即经 验的。离开了对经验的超越,本体论就会陷入费尔巴哈式的感性直观;离开了对经验的 包含,则又将陷入黑格尔式的抽象思辨。前者使我们游离了历史展开自身的可能性,因 为它只能陷入对现实进行非批判的确认。后者则要么相信“一切都是在纯粹的思想领域 中发生的”(P62),要么则“用个别学究的头脑活动来代替共同的社会生产”,“幻 想借助小小的花招和巨大的感伤情怀来消除阶级的革命斗争及其必要性”(P461)。 所有这些都将妨碍历史完成自身。马克思则通过实践真正克服了这一尴尬。因为人类历 史本身的矛盾和悖论,无论是其产生还是其消解,都不过是实践的结果。共产主义作为 “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作为“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 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无疑具有本体论完成的性质 和意味。因为在这个意义上,“共产主义”也就是本体论所追求的那个“大全”、“绝 对”、“一”,亦即黑格尔所谓的“具体真理”。但在马克思看来,它的历史完成,只 有作为“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P81)结果才是可能的。因为“历 史的全部运动”构成“它的现实的产生活动——它的经验存在的诞生活动”(P81)。 而所谓“历史的全部运动”亦即“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无非是人的实践的生成过程 及其全部结果。马克思正是在实践这一本体范畴的基础上展开并完成了本体论的历史或 历史的本体论。 再看本体论的逻辑完成。它构成本体论历史完成的反思层面。在马克思本体论体系中 ,辩证法具有建构性的作用。它成为本体论逻辑完成的基本形式。马克思从来不谈自然 界的辩证法,只谈人的活动的辩证法,也就是历史本身的辩证法。这充分显示了马克思 辩证法的人学立场。在西方哲学史上,辩证法经历了三期发展。最早是苏格拉底的“辩 证法”(所谓“精神助产士”)。作为“对话”的方法,它主要着眼于语言层面。“对话 ”展现的乃是“正→反→合”这一辩证法的基本结构。黑格尔则使辩证法进 入逻辑层面 ,从而变成一种纯粹思辨的演绎系统。但他们都未曾把辩证法同人的存在本身内在地联 系起来。只是到了马克思,辩证法才获得了人的存在的维度,被了解为人的实践本身的 性质和展现方式。在马克思那里,共产主义作为历史的完成,在逻辑上具有“合题”的 性质,从而构成历史辩证运动的最终结果。 马克思本体论的历史和逻辑的两种完成方式不是二元论的,而是内在统一的。这种统 一就在于马克思的哲学视野所体现的那种超经验而又即经验的关系。它归根到底决定于 马克思的本体论前提——实践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