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政治论文政治学论文
   试论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及其特征      ★★★ 【字体: 】  
试论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及其特征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22:29:08   点击数:[]    

盾的,其实不然。因为马克思把他所面临的经验与超 验之间的悖论的克服诉诸实践。正是实践在无限地展开中达到了预成与生成、经验与超 验的内在统一。



  应该指出,马克思比海德格尔更早地找到了存在之澄明的契机——作为人的存在方式 的实践。马克思思想优越于海德格尔的地方在于,它不是用抽象的“此在”规定去人为 地建立一种历史的展现方式,而是由实践本身内在地引申出历史的规定和要求,进而自 然而然地展现为历史,并在这种展现中使历史“自己构成自己”,从而走向自我完成。 所以,马克思既不是将作为本体范畴的实践外在地“楔入”历史,也不是把历史外在地 “注入”作为本体范畴的实践。因此,他特别强调“历史”在其本体论建构中的本质意 义和内在意义。正是历史才构成马克思的本体论赖以展开并完成自身的最本然的方式。 即使在反思的层面即在本体论的逻辑完成的意义上,历史也构成其一个不可剔除的变量 。这种反思归根到底也只是为了本体论的历史完成而已。于是,历史本身就成为本体论 的真正的表征和确证,而历史则不过是实践的展开形式。
  三、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基本特征及其优点
  本体论在西方思想史上一经诞生,就潜在着种种可能的危险:一是把本体论问题当作 一种语言层面上的问题(今天国内哲学界澄清此问题,又加上中西语言翻译,使问题更 加复杂化),势必陷入形式化的偏差。二是使本体论问题走向自我消解,即把“在”(“ 是”)本身当作“在者”(“所是”)加以追问,因提问方式的遮蔽而取消了问题本身, 但悲剧性在于人们却仍然以为是在追问“在”而非“在者”。三是把本体论问题导向思 辨,由于游离了自身的存在论根据,不能不被意识形态化(如黑格尔哲学)。四是将本体 论建立在人的存在的基础上,但却依然囿于知识论范围,未能凸显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 ,其局限性同第三种相同,即走了一条知性地割裂的路子,只是方向相反罢了。同以上 本体论进路及其遭遇的难题相比,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显示出自身的特点和优点。
  首先,马克思告别旧哲学所依靠的不是头脑而是实践,这是其本体论的彻底性所在。 在马克思那里,发现和揭露意识形态秘密的过程,也就是从根本上超越一切思辨哲学和 直观哲学的过程。作为意识形态,思辨哲学的产生和存在就是以割断自身同现实历史之 间的联系并遮蔽自身的发生学前提为先决条件的。一旦揭穿这种虚幻性,就为哲学复归 于现实的历史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当然,这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必要条件。只有揭示 了哲学的物质基础,并且历史本身也孕育了这一物质基础时,哲学向现实历史的复归才 真正成为可能。这一立场要求,马克思对既往哲学的清算不再是逻辑的批判,也不再是 道德的批判,而是一种实践的批判,从而为自己真正超越旧哲学奠定了充分的历史基础 。旧哲学在清算以往哲学时,之所以不得不重复被批判的东西,就在于它未曾达到过马 克思已达到的高度。当然,这也不能一味地苛责旧哲学,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其局限性 是由历史本身的成熟程度决定的。马克思哲学的彻底性在于:一是它所解构的不仅是作 为意识形态修辞的旧哲学本身,而且是派生这类意识形态的历史基础和社会根源。二是 它所追求的不仅是哲学的逻辑的完成(书斋哲学),而且是哲学的历史的完成(革命哲学) 。按照马克思的话说就是所谓“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但这不是通过“ 解释世界”而是通过“改变世界”实现的。马克思的目的是“消灭哲学”,但“不使哲 学成为现实,就不能够消灭哲学。”(P8)因为在他看来,“哲学的实现同时也就是 它的丧失”[9]。所有这些都是马克思本体论的题中应有之义。
  马克思哲学把学问变成行动,由“说”回到“做”,从而体现了知行合一。马克思本 体论思想的这一特点,从根本上避免了哲学的知识论化。马克思并没有拘泥于概念或辞 藻的辨析,而是以人的存在及其历史展开及完成的实际运思,来表征着他的本体论思想 。这才是对哲学本身采取的知识论态度的真正超越。在马克思那里,不再是以外在的“ 旁观者”的姿态去“解释”历史的生成,而是以内在的“参与者”的姿态去“生成”历 史本身。就此而言,马克思的全部运思不过是为哲学回到它本身,从而避免哲学异化为 知识论所作的一种“免疫性”准备。
  
  其次,马克思哲学彻底消解了二元论框架,使哲学真正回归到了一元论基础。作为本 体论,马克思哲学扬弃了二元论及其两种可能的形式(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对 立,达到了真正的一元论。这是在“元”哲学层面上实现的超越。从根本上说,旧唯物 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是一元论,而是伪一元论或隐蔽的二元论。本体论在逻辑上的自足 性,只有达到一元论才是可能的。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逻辑上都未曾真正实现一元 论目标,因而有其致命缺陷。问题不在于超越它们的具体结论,而在于超越其赖以成立 的根本预设和思维方式。由于未能摆脱二元论的框架,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对 峙不可避免地带有知性对立的性质,它们一个无法克服另一个,只能构成一种互为外在 的相互否定和机械排斥的关系。
  马克思哲学对一系列二元对立及其所派生的意识形态冲突的扬弃,归根到底都源于实 践作为本体所蕴涵的内在张力结构。这种二元对立,在客观层面上表现为存在和本质、 能动和受动、自在和自为、客体和主体、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 间的斗争,在观念层面上则表现为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惟灵主义和唯物主义、人道主 义和自然主义之间的矛盾。马克思对这些二元关系的超越,是通过诉诸实践所造就的历 史及其完成来实现的。所以,马克思明确指出: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理论的 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 这种对立的解决绝对不是认识的任务,而是现实生活的任务,而哲学未能解决这个任务 ,正是因为哲学把这仅仅看做理论的任务”(P88)。
  再次,马克思哲学使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获得了真实的内涵。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之合法性和必要性,归根到底源自经验与超验的统一这一本体论的内在要求。经验的规 定(“有”)乃表征为现实的历史过程及其展开,超验的规定(“无”)则只能通过逻辑的 方式被建构起来。马克思决不满足于本体论仅仅作为人的大脑中的逻辑建构,而是把它 变成人的存在及其历史本身的展现方式。因此,在马克思那里,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变成 了经验与超验之间张力关系的互动及其完成。一方面,

        

他立足于人的现实存在(实践是 其塑造者和表征者及确证者),另一方面,他又追求一种超验的目标(人的自由是其归宿 )。马克思用经验去克服思辨哲学的缺陷,又用超验去克服旧唯物论的实证立场。但他 决没有因此陷入折衷主义,因为经验与超验在其语境中被统一于实践及其所造成的历史 展开之中,它们之间关系的外在性被消解在历史的实际展现之中。
  历史不过是人的存在的展现方式。马克思哲学亲近人的存在,就不能不以巨大的历史 感作基础。尽管恩格斯说黑格尔的“思维方式有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P42),但这 一点只是在马克思的哲学那里才获得了充分而真实的意义。马克思本体论的一个突出特 点就是回到历史本身。因为回到历史也就意味着回到人的存在。在马克思看来,只有人 的存在才是历史的。对于马克思而言,“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P650),“我们仅 仅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10]马克思的本体论所具有的“历史感”有两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近20年来国内毛泽东思想研究概述

  • 下一篇文章:试析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马克思主义观点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试论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及其特征”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试论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及其特征”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对政党“治理责任”机制失效的理性...
  • ››当代中国政府体系与政治研究法的现...
  • ››论毛泽东功过评价中的辩证关节
  • ››论毛泽东对确立现阶段中国社会主要...
  • ››论构建社会主义政治和谐的主要内容...
  • ››探讨毛泽东“左”比右好的党性特色...
  • ››阻碍民主政治发展的几点思考
  • ››当前民主政治发展的几点思考
  • ››从海南岛战看兵棋推演
  • ››试论邓小平理论的社会主义观
  • ››试论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及其特征
  • ››试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叙述动力与...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