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政治论文政治学论文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 【字体: 】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22:28:35   点击数:[]    

。”这实际上是站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应该适应生产力发展(物质文明)要求的高度,提出了政治改革(政治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从改革开放20多年的情况看,我们之所以在经济发展和物质文明建设上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与我们党确定了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和进行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密不可分的。但一个时期以来,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口号下,确实有些同志形而上学地对待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借口维护社会稳定而消极对待政治体制改革,脱离生产关系变革抓生产力提高,脱离政治体制改革搞经济体制改革,脱离精神文明建设搞物质文明建设。这种倾向就像当年搞“政治挂帅”一样有害,是非常危险的。


  江泽民同志提出“政治文明”的概念,第三个重要意义在于强调政治文明在整个社会文明中具有相对独立的目标性价值,也就是说,社会文明发展的目标不仅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包括政治文明,应该运用价值理性来理解和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这有利于纠正把政治体制改革仅仅当作手段的片面认识和某些人不重视政治文明建设的习惯性做法。必须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不仅是手段,不仅具有推动和保障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它本身就是目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江泽民同志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指出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应该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显然,这一目标中内在地包含着政治文明的要求。这一要求就是要使“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目前,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和基本内容。正是站在这样的理论高度,江泽民同志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并使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有序地向前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这一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新发展。它表明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对政治文明进步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3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要积极推进和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统帅、为主线,全面论述了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实际上,这可以看作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基本途径的论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明确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和总的要求。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指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就是说,与由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经济体制改革不同,政治体制改革不是要用另一种政治体制来取代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而是要通过改革使之更好地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牢牢把握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本质上是人民民主的政治文明。它同历史上任何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政治文明相比较,有着本质的区别,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和鲜明的特征。实践证明,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括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是适合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好制度。这些基本制度历经磨炼而愈加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要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在合理吸收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性成果并体现本国历史、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方面的具体制度。关于政治体制改革总的要求,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首先,党的领导是我国政治文明具有决定意义的特点。我国是一个拥有近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民利益的广泛性和实现人民利益的复杂性、艰巨性,必然要求有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强的政治核心,来领导人民建设好国家。要把十几亿人的思想和力量统一和凝聚起来,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设想的。动摇了党的领导,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党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其地位源于党在理论、路线、纲领和组织上的先进性,源于中国近现代各种社会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源于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过程中的历史选择。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就要坚持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努力做到依法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其次,人民当家作主是我国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属性,体现着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方向;是党历来的主张和一贯的追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根本区别。要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必须不断健全完善民主制度、特别是干部选举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再次,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总结探索执政规律,对改革和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作出的重大决策。实施依法治国,是现代政治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民主与法制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不实行法治就不能确保人民当家作主。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实施依法治国,就要加强和改善党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的领导,努力使党的政策主张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坚持依法执政。实施依法治国,就必须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行使民主权利,任何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都要表达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接受人民的监督。总之,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三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总的要求。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原则。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精神,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定不移地走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具体来说,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二是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先进成果,决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三是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因为制度更带有根本性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政党推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演展逻辑

  • 下一篇文章:政治学·政治哲学·政治科学———《中国现代科学全书·政治学卷》总序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对政党“治理责任”机制失效的理性...
  • ››当代中国政府体系与政治研究法的现...
  • ››论毛泽东功过评价中的辩证关节
  • ››论毛泽东对确立现阶段中国社会主要...
  • ››论构建社会主义政治和谐的主要内容...
  • ››探讨毛泽东“左”比右好的党性特色...
  • ››阻碍民主政治发展的几点思考
  • ››当前民主政治发展的几点思考
  • ››从海南岛战看兵棋推演
  • ››试论邓小平理论的社会主义观
  •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
  •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当坚持的五...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重道远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