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价值。可以说,多元社会格局直接推动中庸价值的复兴。
其二,哲学致思的现代走向,也体现出中庸德性观的现代品格。当代哲学是历经现代哲学繁荣而诞生的。价值哲学、生命哲学、政治哲学、道德哲学、分析哲学、语言哲学等等的专深开掘,使得人类对自己生存状况与周遭环境的体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这种学科细分的探讨,为大理论的复归,即兼综具体知识领域论说的优势,重新全整地解释世界图景,奠定了基础。在此,有两个象征性的思想事件足可佐证。一者是生态哲学或深度生态理论的兴起,使得人类得以致力走出“人类中心论”的困局,而在天人和谐的处境中,寻求人类生存的合理状态。中庸德性观在儒家那里具有的天地人相参的思想,正可以成为重要的思想源泉。与此相关的新兴哲学思潮,如社群主义对家庭、国家的重视,所申诉的集体取向的伦理,主张的纠个人主义之偏,亦有中道思维作用的痕迹。而性别研究或女性主义,在男女性别关系上的衡平致思,亦有相同旨趣。二者当代大哲的思路所向,也表现出旨近中庸的祈求。如从政治哲学立论的罗尔斯,先期以正义论为理论诉求,而在回答论者提出的如何可以达成正义共识与社会轨制的质疑时,他在《政治自由主义》中提出了“交叠共识”(overlappingconsensus)的理念,以多元交叠的利益与诉求总具有最低限度的共同性,来为社会正义的达成奠定理论基础。即使提出此一质疑的思想家哈贝马斯,本人也是以商谈伦理(discourseethics)立论,而商谈条件的具备,商谈情景的出现,一定程度依赖“与自己的传统保持距离,扩展受到局限的视野”。二者的哲学旨趣无疑近于中道原则。
其三,现代伦理探求的基本趋向,推动人们重视中庸德性观的道德遗产。现代伦理是理性的伦理。而现代伦理学的走向也沿分析的与综合的两个方向发展。不论是义务论还是目的论,旨在为人们提供更合乎理性、更经得起推敲的道德规范。不论是分析的伦理学还是规范的伦理学,都在致力于伦理规范的清晰化,为其确当性致思。但是,现代伦理未能有效整合现代生活,尤其是分析伦理学将伦理学从伦理生活中抽离出来,当作语言、命题、逻辑判断对待,使得伦理学丧失了引导社会生活的能力和理论发展的源头活水。而规范伦理学又大半侧重个人权利与自由的致思,致使伦理调整人群活动的功能萎缩下去。因而,近期西方伦理学家,针对前者,吁求“追寻美德”(aftervirtue),重返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传统。作为现代伦理的中庸德性观,呼之欲出。针对后者,呼唤社群价值,倡导社群运动(communitarianmovement),②试图在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权利与义务、美德与责任之间寻求平衡。中庸德性,成为伦理致思的现实目标。在这种伦理追寻基础上肇始的政治上的“第三条道路”的积极探求[12],也表现出相同的理论与行动主旨。
当然,这些旨近中庸的社会—思想变迁,本身并不证明中庸德性观已经成为普世伦理。这还是两个问题。中庸德性观要成为可能的普世伦理,得依赖于它自身构成的、成功的现代转换。一方面,需要最低限度地确认,中庸德性观足以成为普世伦理的内在条件。另一方面,则需要从道德共识,规范状态,推进情形上论证它现实地作用于人类伦理、社会生活的可能性。
从第一方面讨论,中庸足成普世伦理,是因为它满足了普世伦理的三个起码要求。第一个要求是,普世伦理既是跨文化、跨民族(国家)、跨宗教的,因而它就必须是各文化、各民族、各宗教所共同具有的。否则,它就不足以是普世的。而中庸正是轴心时代各大文化传统的“不谋而合”地具有的伦理道德财富。第二个要求是,普世伦理既然是一种普遍地制约伦理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规范,它就必须是具有根源性的伦理,这样才足以制约和规范生活于传统中的当代人的思想与行动。而中庸恰恰又是这种道德遗产。第三个要求是,普世伦理既然寻求的是适应现代伦理生活需要的规范,因而它必须是一种能够处理当代重大伦理问题的规范体系。它必然是普适的。而中庸观处理的天地人、政治与伦理、权利与义务、个人与公共诸问题,正可以成为普世伦理处置当今伦理问题的丰富资源。
就第二个方面分析,则需要同时进行两方面的工作。一者,需要将古典中庸观的原始结构打散,析出适合于当代所需的伦理因子。二者,则需要面对当代伦理生活对中庸德性观加以定位。在前者,需要对儒家中庸德性观的强势要求方面加以严肃清理,提升其理论品位,限定其作用欲求;将其融合在一起的高度伦理与低度伦理、道德理想与可行规范加以适度分离,使得亚里士多德的中庸德性观的理论立场更为显豁。同时,又需要将儒家处理伦理的中庸视野保留,问题的广泛针对性维持,改变亚里士多德大致从中道的德性选择、个人伦理的措置论中庸的进路。从而,努力使根源性伦理创造转化为现代性伦理。在后者,则分别从道德理想、道德共识、道德规范、道德理论致思四个维度,为中庸德性观进行现代定位。其一,中庸可以作为现代道德理想。而保留中庸之作为现代道德理想的理由在于,在道德的极高明境界与鄙俗的伦理境况之间,中庸是最值得期望的。其二,达成道德共识意义上的中庸,则是指源自不同伦理传统、宗教背景的人士与团体,需要以中庸作为原则,寻求最低限度的道德共通性。除此之外,别无他途。其三,建立中庸的现代伦理规范,则是指在原教旨主义与空穴来风的创造、极端伦理主张与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之间建立起有效的伦理规范,而这方面古典的中庸论述最具有现代价值。其四,道德理论致思上的中庸,则体现为一种走出某种具有霸权色彩的伦理论说境地 ,尊重各种伦理致思传统的基础上的理论探寻。
就现代中庸德性观的推进可能来讲 ,它还处于一种显见的萌芽状态。但是 ,以伦理规范源自社会生活需要 ,而社会选择提出伦理致思任务而言 ,以兼顾各民族文化传统和宗教背景的、旨近中庸的普世伦理运动 (尽管还方兴未艾 )的兴起 ,就足以给我们以最大的鼓舞。或许 ,一种期于中道的社会生活 ,本身就是古今人类努力追求的当然目标 ,因此它必然成为现代社会运动的基本走向 ?
参考文献 :
[1 ]世界伦理宣言 :导言 [A].基督教文化学刊 (1 999年第 1辑 )[C].北京 :东方出版社 ,1 999.
[2 ]和而不同 :“中国传统伦理与世界伦理”北京研讨会专栏 [A].基督教文化学刊 (1 999年第 1辑 )[C].北京 :
东方出版社 ,1 999.
[3 ]黄克剑 .略说中国传统伦理的世界意义 (发言提纲 )[A].基督教文化学刊 (1 999年第 1辑 )[C].北京 :东方出版社 ,1 999.
[4]柏拉图 .政治家 [M].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 994.
[5]论语 [A].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M].北京 :中华书局 ,1 983 .
[6]钱穆 .中庸新义 [A].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 (三 )[M].台北 :东大图书公司 ,1 980 .
[7]杜维明 .论儒学的宗教性———对《中庸》的现代诠释 [M].段德智译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 999.
[8]斯塔斯 .批评的希腊哲学史 [M].庆泽彭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 93 1 .
[9]周辅成 .西方著名伦理学家评传 [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 987.
[1 0 ]子思 .中庸 [A].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M].北京 :中华书局 ,1 983 .
[1 1 ]周兆平 ,余涌 .亚里士多德 [A].周辅成 .西方著名伦理学家评传 [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 987.
[1 2 ]陈亦信 .西方“第三条道路”的新理论 [J].二十一世纪 ,1 999,(8月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