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教案在线 → 语文 → 阅读指导 → 阅读辅导 |
|
|||||
初中语文课内阅读之升学指导丛书部分(26个文段)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17:44:37 点击数:[] ![]() |
|||||
一、现代文部分 (一) 《回忆我的母亲》(第6册) ①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②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③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④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⑤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⑥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⑦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始担相处都很和睦。⑧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⑨她自己是很节省的。⑩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 11) 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摩,至今还在我。中留有深刻的印象。(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1 .“母亲管束着我们……”一句用“管束”而不用“管教”,为什么? 2 .比较下面两句的句式,原句有什么作用? 3 .填空: 4 .找出从宽厚、仁慈、教子严三方面写母亲的具体内容。(用原文回答) ①写母亲宽厚: ______ ③写母亲仁慈:_。 ③写母亲教于严:_。 5 .对写家人起床、家人劳作的语言特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6 .这段文字写了母亲对作者的影响,下面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答案 : (二) 《藤野先生》(人教版第6册) 过了一星期,句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1 .本文段摘自___写的回忆录(藤野先生)一文。 2 .如用另一个标点符号代替文末的“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一句中的冒号,可用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 .文中“添改”的含义不同于“添加”,因为它除了有“增加”之意外,还有 _____ 的意思 4 .如果将“第二三天便还我”一句中的“便”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5 .对“我”之所以“很吃了一惊”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6 .在本文段中,作者记叙藤野先生的言行,主要是为了表现藤野先生的什么?选出下列正确的一项。() 答案 : (三) 《我的老师》(人教版第2册)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倩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候,我忽然爬起来, ____ ①地往外就走。母亲喊住我: 7 .如果将“迷迷糊糊、模模糊糊”恰当地填在文段中的①、②空缺处,应是: 8 .摘引原文,回答作者记叙“梦里寻师”这件小事的六要素。 9 .对本文段记叙的人称的使用,理解正确的是哪一项?() 10 .下列句子,表达方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哪一句?() 答案 : (四) 《一面》(人教版第2册) 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控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11 .本文段选自(一面),这是一篇以为主的记叙文。 12 .选文的末一段,作者对鲁迅连用了五个不同的称呼,请你根据对这五个称呼所供的含义对应填写称呼。 13 .用横线在文段中画出作者赞叹鲁迅自我牺牲的顽强斗志的句子。 14 .文段中的外貌描写,突出了鲁迅怎样的品质和意志? 15 .文段开头的人称是“我”,后来则改为“我们”,作者这样改用人称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案 :
(五) 《谁是最可爱的人》(人教版第5册) 在汉江北岸,我遇到一个青年战士,他今年才 21 岁,名叫马玉祥,是黑龙江青冈县人。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高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不过因为他才从阵地上下来,显得稍微疲劳些,眼里的红丝还没有褪净。他原来是炮兵连的。有一天夜上,_,出去一看,是一个朝鲜老妈妈坐在山冈上哭。原来她的房子被炸毁了,她在山里搭了个窝棚,窝棚又被炸毁了。回来,他马上到连部要求调到步兵连去,正好步兵连也需要人,就批准了他。我说:“在炮兵连不是一样打散人吗 ? ’“那,不同!”他说,“离敌人越近,越觉着打得过瘾,越觉着打得解恨 !” 16 .文中横线上应填入下面哪一个句子,才能使本文段上下陈述的主要着眼点更一致,语意更连贯?() 17 .本文段记叙的主要内容是哪一项?() 18 .对本文段表现了马玉祥怎样的思想面貌的理解,正确的是哪一项?() 19 .本文段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 20 .下列句子,修辞方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哪一句?() 答案 : (六)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人教版第3册) ①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文字。这些文字是刻在乌龟壳和扁平的兽骨上的,所以叫做甲骨文。这些文字,直到 1899 年才发现。 1 .用横线画出文段中与成语“韦编三绝”有关的一个句子。 2 .在第一、二自然段中: ②末句加点的“可以说”可否删去,为什么? 3 .在第四自然段中: A 连贯式 B .递进式 C .总分式认并列式 ②作者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4 .为使说明有条理,本文段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答案 : (七) 《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人教版第2册) 万人大礼堂,里面宽 70 米,深 60 米,中间高 33 米,体积达 86000 立方米,像一座大厦。但是由于设计师处理得巧妙,走进大礼堂的人放眼一望,从屋顶到地面,上下浑然一体,并不感到十分空旷。屋顶是穹窿形的 , 天花板上纵横密排着 500 个灯孔 . 灯光齐明的时候 , 就像满天星斗 . 顶部的中心挂着红宝石般的五星灯,灯的周围是 70 条瑰丽的光芒线和叙瓣馆金的向日葵花瓣,象征着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在它的外围,有三环层次分明的水波形暗灯槽,同周围装贴的淡青色塑料板相映,形成“水天一色”的奇观。 5 .本文段具体说明什么?() 6 .本文段抓住万人大礼堂的什么特征进行说明?() 7 .本文段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8 .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9 .本文段采用了什么层次安排方式?() 答案 : (八) 《向沙漠进军》(人教版第3册) 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 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 . 一种可以称为 " 游击战 ". 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 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拨起。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 一种可以称为 " 阵地战 " , 就是风 ( 甲 )__ 沙丘,缓缓前进。沙丘的高度一般从几米到几十米,也有高达100米以上的。沙丘的前进并不是整体 __( 乙 ) 的。当风速达到每秒 5 米以上的时候,沙丘迎风面的沙粒就成批地随风移动,从沙丘的底部移到顶部,过了顶部,由于风速减弱,就在背民面的坡上落下。所以部分沙粒的移动速度显然相当快,每天可以移动几米到几十米,可是整个沙丘波浪式地前进,移动速度并不快,每年不过 5 米到 10 米,几个沙丘常常联在一起,成为沙丘链。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10.若将“移动 ` 推动”恰当地填在文段中(甲)、(乙)空缺处,应是: 11 .本文段的中心句出现在何处?() 12 .为使说明有条理,本文段在安排说明内容时采用了_顺序。 13 .文段中画浪线的句子运用了 ____ 的说明方法。 14 .在“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句中: ②“主要”一词的使用,反映了说明文语言怎样的特点?请选择下列回答正确的一项。() 答案 : (九) 《人类的语言》(人教版第6册) ①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而不采用手势或图画,也不是偶然的。②人类的视觉最发达,可是语言诉之于听觉。③这是因为一切倚赖视觉的手段,要发挥作用,离不开光线,夜里不成。黑暗的地方或者有障碍物的地方也不成,声音则白天黑夜都可以发挥作用,也不容易受阻碍。④手势之类,距离大了看不清,声音的有效距离大得多。⑤打手势或者画画儿要用手,手就不能同时做别的事。说话用嘴,可以一边儿说话,一边儿劳动。⑥论快慢,打手势赶不上说话,画画儿更赶不上。⑦声音唯一不如形象的地方在于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但在原始社会的交际情况下,这方面的要求是次要的,是可以用图形来补充的。⑧总之,正是由于采用了嘴里的声音作为手段,人类语言才得到前程万里的发展。 15 .本文段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16 .本文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哪一项?() 17 .对本文段的层次划分,正确的应是哪一项?() 18 .本文段采用了“总分式”的层次安排方式中的哪一种形式 ( ( 19. 结合上下文 , 简述 " 声音唯一不如形象的地方 " 中的 " 唯一 " 一词的表达作用 答案 : (十) 《论雷峰塔的倒掉》(人教版第4册) 然而一切西湖胜迹的名目之中,我知道得最早的却是这雷峰塔。我的祖母常常对我说,白蛇娘娘就被压在这塔底下。有个叫作许仙的人救了两条蛇,一青一白,后来白蛇便化作女人来报恩,嫁给许仙了;青蛇化作丫爱,也跟着。一个和尚,法海禅师,得道的禅师,看见许仙脸上有妖气,凡讨妖怪做老婆的人,脸上就有妖气的,但只有非凡的人才看得出,便将他藏在金山寺的法座后,白蛇娘娘来寻夫,于是就“水满金山”。我的祖母讲起来还要有趣得多,大约是出于一部弹词叫作(义妖们里的,但我没有看过这部书,所以也不知道“许仙”“法海”究竟是否这样写。总而言之,白蛇娘娘终于中了法海的计策,被装在一个小小的钵孟军了。钵盂埋在地里,上面还造起一座镇压的塔来,这就是雷峰塔。此后似乎事情还很多,如“白状元祭塔”之类,但我现在都忘记了。 那时我惟一的希望,就在这雷峰塔的倒掉。后来我长大了,到杭州,看见这破破烂烂的塔,。 c 里就不舒服。后来我看看书,说杭州人又叫达塔作保叔塔,其实应该写作“保做塔”,是钱王的儿子造的。地么,里面当然没有白蛇娘娘了,然而我心里仍然不舒服,仍然希望他倒掉。(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 1 .填空。 ①这段文字中,与“得道的禅师”中“得道”意思有联系的一个词语是□□。 ②这两段文字有记叙、有议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由□□引出□□。 2 .“白状元祭塔”之类事情写得很简略的原因是()。 3 .比较下面两句话的不同说法,说说原句好在哪儿。 4 .作者在知道雷峰塔下没有白蛇娘娘后“仍然不舒服,仍然希望他倒掉”,其深刻的原因是()。 答案 : (十一 ) 《俭以养德》(人教版第4册) ①一个人的脑子,容量总是有限的。这方面想得多,那方面就想得少了。脑子里过多地想着 一顿佳肴、一件漂亮衣服、一架好无线电收音机之类 , 就不可能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考虑工作。 5 本文段的论点是什么?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 6 .为论证论点,作者在何处运用了事实论据?() 7 .写出本文段中的四组反义词。 8 .对画曲线部分的三个短语可否删去一个的分析,恰当的是哪一项?() 答案 : (十二 ) 《白杨礼赞》(人教版第3册) ①它没有婆婆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②也许你要说它不美。③如果美是专指“婆婆”或“旁速科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④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⑤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林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⑥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⑦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做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⑧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1. 本文段选自一写的(白杨礼赞),该文是一篇托物言 ____的散文。 2.对第③句中“好女子”的“好”的解释,恰当的是哪一项?() (十三) 《春》(人教版第2册)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 yun niang()。③鸟儿将某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呼亮地响着. 答案: (十四)《故乡》(人教版第4册) 这来的便是闰土。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襟;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刻,便拿起烟管来默默地吸烟了。下午,他拣了好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台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我们这里煮饭是烧稻草的,那灰可以做沙地的肥料),待我们启程的时候,他用船来载去。夜间,我们又谈了些闲天,都是无关紧要的话;第二天早晨,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 25.文章主要通过 ___、 ___、和动作描写,表现了闰土的生活痛苦及生活重压而变得麻木的精神状态。 26.夜间谈天,为什么“都是无关紧要的话”?文中有一句话已做了暗示。这句话是:“ ________” 27 .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理解,正确的是哪一项?() 答案: (十五)《我的叔叔于勒》(人教版第6册)《变色龙》(第4册)《我的叔叔于勒》(第6册)对比[甲 ]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优惠的,早晚会重新回来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够热闹了。” 32.在[甲〕段文字中,“母亲突然暴怒起来”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3.在 [乙 ]段文字中,决定奥楚洛夫对同一条狗的不同称呼和处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___ 34.在 [丙 ]段文字中,"疾忙修书二封"的"疾忙"二字表现了贾雨村怎样的心理?_______________ 答案: (十六) 《有的人》(人教版第4册) 纪念鲁迅有感 臧克家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43.选出朗读时语气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 答案: (十七)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人教版第6册) 贾雨村断完了案子之后,又干了两件事情:一是修书一封给贾政、王子腾道:“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二是将深知其底细的门子“远远的充发了”,才感到功成心送了。联系这个结局,阅读下文: 雨村听了也吸道:“这也是他们的孽障遭遇,亦非偶然,不然这冯渊如何偏又看上了这奖莲?这英莲受了拐子这几年折磨,才得了个路头,若果聚合了,倒是件美事;偏又生出这段事来!且不要言论他人,只目今这官司如何剖断才好?"门子笑道:“老爷当年何其明决,今日何反成个没主意的人了!小的听见老爷补升此任,系贾府王府之力;此薛蟠即贾府之亲,老爷何不顺水行舟,做个人倩,将此案了结,日后也好去见贾王二公。”雨村道:“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事关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正竭力图报之进,岂可因私枉示,是实不愿为的." 1.(红楼梦)的作者是清代杰出的小说家一,(红楼梦)与(》、(》、(》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长篇小说。 2. 文中有一处使用了破折号,其作用是() 3.“只目今这官司如何剖断才好?”结合这一回的结尾,想一想贾雨村此时问了这一句话,表现什么心情?正确的是() 4.对这段文字最后画线的一句话,有以下理解。找出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 答案: (十八)《最后一次讲演》(人教版第5册) 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的来暗杀!这成什么话? 11.上文是闻一多在(最后一次讲演)中的头一段,他针对___先生在昆明被____的事件发表评论。(2分) 12上文的评论中心是()。(3分) 13.文中两个加点的“而”都属连词,前者表示_关系,后者表示_关系。(2分) 14.上文表现作者什么精神()。(3分) 答案: (十九)《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人教版第6册) 至次日坐堂,勾取一干有名人犯,雨村详加审问,果见冯家人口稀少,不过赖此欲得些烧埋之银;薛家仗势倚情,偏不相让,故致颠倒未决。雨村便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冯家得了许多烧埋银子,也就无甚话说了。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不过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之言寄去。此事皆由葫芦庙内沙弥新门子所为,雨村又恐他对人说出当日贫贱时事来,因此心中不大乐意,后来到底寻了他一个不是,远远的充发了才罢。 15.上文选自《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文,该文节选《 》,它是我国清代杰出小说家 __所作的优秀古典小说。(4分) 16.从上文中找一句话来概括中心。(3分) 17.雨村把门子充发到远处的原因是 ___ 。(用原文的文字)(3分) 答案: 18.这段文字主要是说明 ____(3分) 19.这段文字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20.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2分) 26.第三段中画线部分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_____,其作用是说明 ____(4分) 答案: 二、古文部分 (一)《曹刿论战》(人教版第6册)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判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判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手,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间__③加_ ③福__④狱_ 2. 与“必以分人”中的“以”意思相同的是() 1. 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思相同的是() 4.译文正确的一项是() 2. 将“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译成现代汉语。 3. 曹刿战前跟鲁庄公的对话,表现了他 __战略思想。 4. 答案: (二)《出师表》(人教版第6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掉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日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中“简拔”的意思是____“遗”的读音是。 ___ 2.诸葛亮在出师前上表荐贤时说它中之事、营中之事是为了说明什么?从上文中找出三个字回答。 答: _________ 3.诸葛亮认为“营中之事”询问向宠的理由是哪些?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4.诸葛亮以光汉的“兴隆”和后汉的“倾颓”作对比,想说明什么? 答: ________ 5.翻译“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这句话。 答: 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三)《口技》(人教版第3册) 当是时,妇手拍几声,口中鸣声,儿含乳啼声,大地初醒声,夫叱大地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座宾客无不伸颈,创民,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见,夫齁声起,妇拍此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地齐界。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胜战战,凡欲先走。 1.加点词语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2.对“凡所应有,无所不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与“不能名其一处”的“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4.与“以为妙绝”中的“以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答案: (四)《马说》(人教版第4册)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 与“才美不外见”的“见”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 与“食马者”中的“贪’读音和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3. 选出加点词用法相同的几项()。 4. 对①“其真无马邪?”②“其真不知马也。”句中的两个“其”字解释正确的是()。 答案: (五)《陋室铭》(人教版第4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贱之劳形。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①“斯是陋室”,②“推吾德馨”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是()。 2.与“斯是陋室”中的“是”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①“丝竹”和②“案牍”在文中指什么?选出正确的一项()。 4.加点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5. 这两段文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叫什么名字?选出正确的一项()。 6.修辞手法一致的一项是()。 答案: (六)《核舟记》(人教版第3册)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方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腾相比者,各隐卷底衣祸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抽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32.解释加点词。( 2分) 33.指出各组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3分) 34.根据题目要求填写。(2分) 3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语句的意思。(3分) 答案: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