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教案在线 → 语文 → 阅读指导 → 杂文收录 |
|
|||||
在人文的氛围中体验快乐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17:28:33 点击数:[] ![]() |
|||||
在人文的氛围中体验快乐 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中 王玉华 【内容提要】写作教学因为一些传统原因而导致现状中存在消极因素。表现在教学上有“五不变”“两注重”现象,学生作文上有情感苍白和思想“低幼化”现象,以致于学生称作文课为“灰色的作文课”,写出的作文也是无真情实感的“灰色作文”,写作无快乐可言。怎样才能改变写作现状中的消极因素,还写作以快乐?笔者提出了彰显人文性特征,营造写作乐园的观点,并从两个方面阐述了突现人文性特征,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人文性 快乐作文 现状 策略 在人文的氛围中体验快乐 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中 王玉华 有一位同学曾这样描写作文课:“教室里静得怕人,所有的人都在为作文的选材苦思冥想着。他们的姿势都古怪极了:有的把手插在头发里,目光在脚尖附近游来游去;有的把脸贴在桌面上,想借用这冰冷的桌面来冷静冷静自己的头脑;有的索性头埋在语文书后边,只露出两只绝望的眼睛,死死地盯着黑板上的作文题。”他们因此将作文课称为“灰色的作文课”。每每想到这些,我心里都会产生一阵隐隐的痛:作文课上学生怎么变得如此的茫然?我们对写作的快乐感觉为什么会变得如此的陌生? 笔者以为至少有这样几种原因: 一是我们曾经的课程目标过分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关注不够。 二是老师对学生生命存在的尊严和价值尊重不够,有的老师固守“师道尊严”,不能以新的理念认识师生关系。 三是写作教学侧重于教写作技巧,训练作文模式,发掘学生的写作情感不够。 写作教学因此具有了一些奇怪的特征。 第一表现在教学上。因传统观念的长期主导,形成了作文教学过程中“五不变”“两注重”现象。 “五不变”。一是课堂模式不变。封闭的或半封闭的,基本囿于教师命题学生作文的框框,学生大部分时间用于听写作指导,听讲评。二是训练要素不变。偏重于思想意义,偏重于一般程式,偏重于词语的推敲。三是命题方式不变。定题、定体裁、定字数等。四是时地不变。学生作文大部分是在课堂或考场且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五是评改方式不变。评改权基本在老师,评讲权也在老师。 “两注重”。一是过于注重“引读”与“引写”的结合,训练时依靠“引读”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圈定写作要求。“引读”的内容和形式有时成了写作的指挥棒。二是过分注重知识和技法的传授,而“写作和别的学科不同,如数学和历史,都是知识性的东西,它们可传授……但写文章就不可以传授,写文章是一种修养,不是一种知识。”(朱光潜语) “五不变”“两注重”看起来有计划性、系统性,但它过分地追求确定性,自觉或不自觉地向自然科学靠拢,背离了语文教育的特点,不但降低了语文教育的效率,而且伤害了学生写作兴趣,创新思维意识。 第二表现在学生作文上。 一是无病呻吟,文章的情感苍白。《新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我们在写作教学的实践中却发现,学生从当代时文或港台小说、随感的阅读中吸收了不健康的东西。文章过多地表现自我,渲泄小我;内容缺少清纯、灵动的气息,也不能给人以启发思考;表现手法上以彻头彻尾的心理描写表现抒情主体的多愁善感、苦闷烦躁,全没有一点当代中学生的蓬勃之气。 二是追求新颖奇特的构思,文章的思想“低幼化”。写文章跟说话基本一致,就是不要装模作样。有些同学平常“新概念”、“创新”作文读得多,写到文章就想在形式上求新,在情节上猎奇。或写一个“诊断书”“片审说明”“证明题”;或编一个离奇的童话。其实写多了,便不觉得新了,而且在追求这些“新思维”的时候,往往忽视了真实深刻积极意义的思想表达,塑造出的人物形象也没有多少艺术的真实性可言。 具有了以上特征的作文课就是学生所说的“灰色作文课”,在这样的氛围里写作,学生当然毫无激情,毫无活力,更谈不上快乐了。 怎样才能改变写作现状中的消极因素,还写作以快乐?我以为当务之急是彰显语文的人文性特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标的这一说明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问题,为过分强调工具性的语文教学现状正本清源。 所谓人文性,即语文内涵中与人的感情、思维能力、精神境界和个性等有着密切联系的部分,追求人文性就是追求以上四个方面“善”的因素。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的过程应该成为主体感悟并运用语言、综合表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特征的过程。在写作实践中,如果突出了人文性特征,就能激起学生投入生活、体验生活、创造生活的乐趣,使学生消除对写作的痛苦感,写作就能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乐园。 那么,人文性怎样体现?人文素养从何而来? 我觉得,语文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从传统的写作观念、写作模式、评价方式中解脱出来。 给学生写作和思维的空间。传统的作文教学形成了一间教室、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尴尬局面,老师替代了学生思考,主宰着学生写作。学生的生活圈子狭窄了,思维被束缚了,作文当然无话可说。从人文性角度出发,教师应该营造健康有序、宽松和谐、开放高效、生动活泼的写作氛围,发挥主体思维的广泛性、独立性、灵活性、敏捷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情境,通过一个故事、一首歌、一首曲子、一个实物、一场游戏等营造特定的氛围,让这些因素成为学生打开思路、拓宽思维的触发点,在这样的情境里,学生的想像获得了充分的自由,何愁找不到写作的素材呢?我们也可以走出课堂,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大课堂中去,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积累写作素材,培养创作个性。 让学生做情感的主人。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应“本于内心的郁结,发乎情性的自然”。也就是说一个人写文章,无论记叙描写还是议论、抒情,都应是自我感情的一种宣泄,都应把自己独特而鲜明的情感表现出来。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应该尊重生活的真实、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以真话抒发真情,改变写作主体成为旁观者,真情游离于文章之外的现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可引导学生打破情感抒发的思维定势,不要仅仅把作文理解为“为圣人立言”,要鼓励学生敢于表达人生情感的多味性,避免抒“伪情”;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还要善于指导学生在观察体验生活时,认真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和自己的独特感受,积累下来,情感的日记会日渐丰厚。 给学生宽泛自由的写作形式和自主的评价方式。教师只有突破传统的命题框框和评价机制,才能让学生尽情地、毫无束缚地展示自己,将自己心里想要说的话,想要抒的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其次,在平时的阅读教学和阅读实践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第一,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本。突破知识为核心,规范为目标,灌输为思想的传统,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体验和评价。引导学生阅读“披文入情”,有“感”有“悟”,“感”得充分,“悟”得透彻。通过正确感悟优秀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学会表达自己生命历程中的心灵体验。 第二,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叶圣陶先生在《谈语文教材》一文中说:“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掌握了这一类书和文章的特点,也就能形成写这一类文的能力。这样的阅读就发展了学生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以“读读议议写写”的时间,让思维和创作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第三,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有选择。“大语文”教学观强调将语文教学延伸到各学科及社会,学生从广阔的生活实践和阅读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将学生的眼光吸引到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来,以文学艺术的感染力来改变过去阅读教学中缺乏情感,缺少联想和想像的状况。学生能从优秀作品的阅读中体悟到真感情、真体验,为写作积累丰富的思想和情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还能积累丰富的语言,学会用形象生动的句子,简炼朴实的词语表达深刻的思想和动人的情感。也可选择一些自然知识、地理历史知识等方面的书籍。这样做,既可以照顾到学生多样的兴趣,又可使他们得到全面的知识,从而提高他们对人生、社会的认识能力,健全学生的人格。 第四,多组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比如,人文科学讲座、文学社、诵读竞赛等等,引导他们探索人生真谛,陶冶高尚情操,发展特长,培养能力。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培养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我坚信,本着语文人文性特点进行写作实践,写作一定能快乐起来。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