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教案在线 → 语文 → 阅读指导 → 杂文收录 |
|
|||||
我来看三味书屋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17:08:10 点击数:[] ![]() |
|||||
学法指归 新课标非常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研究精神,它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这一学习方式,能保持学生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养成学生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并通过对知识的批判性考察,来增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鲁迅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中,我对探究性学习方式进行了点滴尝试。 教学目标的确定 培养学生辩证地、持之有据地评价人或物的思维方式。 初一学生刚从儿童期过来,看问题、评价人或事喜欢简单化,常常停留在“好人”、“坏人”的层面上。通过学生的探索,让学生明白,我们要辩证地、多层面地来认识一件事或一个人。 教法设想 老师抛出问题,学生分四人小组,先讨论,再辩论,最后形成倾向性的结论。 教学实况追述 这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二课时,在上一节课,学生已经随童年的鲁迅在鸟语花香的百草园里美美地游览了一番,享受到无限乐趣。当我们随小鲁迅走进三味书屋的时候,问题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老师先抛出两个问题:三味书屋好玩吗?你喜欢这个书塾先生吗? 请仔细研读课文,不要轻易地、过早地、简单地下结论。然后让学生每4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 老师巡视并倾听学生的讨论意见。 学生代表发言。 先对书塾先生进行评价。 学生有说先生不好的,也有说好的,发言中有争辩。 老师点拨:对一件事物形成自己的看法要持之有据,你们能从课文的描写中找到根据吗? 于是,说先生不好的学生,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我”向先生问问题,他不回答,还不高兴。 我们玩得稍久一点他就喊我们回去读书。 “对我很严厉”。 总是要我们读些我们不懂的无趣的文言文。 说先生还不错的同学,也从课本中找到了根据: 先生很“和蔼”。 “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先生对“我”后来却好起来。 先生读书入神,教学很投入。 老师:说好说坏的都有根据,那鲁迅笔下的书塾先生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鲁迅对这个先生究竟是什么态度呢? 老师进一步点拨: 本篇作为经典课文,以前的看法是:这个先生是老封建老学究,他对儿童进行的是脱离实际的封建腐朽的教育,作者对他是持批判态度的。但据记载,这个先生是鲁迅的启蒙老师,在这位先生门下读了七年书,鲁迅以后的文学功底跟他的教育不无关系。这样,我们评价文学作品中的人,必须以“文本”为根据,才能恰如其分而不失偏颇。 学生再讨论,发言: 从以上两方面来看,我们觉得鲁迅笔下的书塾先生应该是一个温和、博学,对学生负责,但教育思想稍微有点落后的好老师。 老师点拨激思: 同样,我们再来看看鲁迅对“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涯究竟持什么态度呢?“三味书屋”好玩吗? 学生经过研讨,看法也分两种。 一种说不好玩,根据是: 与百草园的自由快乐相比,三味书屋太受约束,如要行礼,被先生管。 学习的内容枯燥、似懂非懂。 玩一会就要被先生叫回去,不能尽兴,不自由。 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加字,功课太繁重。 整天就是读书,读书。 老师:那有没有有趣的、印象深刻的事呢? 学生: 下课时可以跟同学到后园玩,折腊梅花、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 老师读书的神态令人难忘。 趁老师读书入神时,偷偷地游戏、画画。 老师再设问激思:以前,人们的评价总认为鲁迅写三味书屋是与百草园形成强烈对比,揭露和批判封建教育的。你怎么看? 学生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根据以上分析,讨论明确: 没有三味书屋的求知,也就没有后来的文豪。 “求知”是人生的痛苦,特别是在儿童眼里,但“求知”同时又是人生的幸运和快乐,没有“求知”,就不会有人生的辉煌,人类的进步。 鲁迅绝对没有否定和批判“三味书屋”的意思。 他写上课贪玩甚至逃学,是儿童天真幼稚和真实自然的反应,是从儿童无知的视觉来写了。 只是从侧面表现出教学内容和方式的陈旧而不能很好地引起儿童的兴趣。 因此,鲁迅写三味书屋,表现了作者儿童时代求知时天真、幼稚和快乐的心理。 老师对学习过程作结: 通过以上两大问题的探究,是为了让同学们形成一种思维方式,或一种世界观,即:我们必须辩证地、多角度地、有根有据地认识一个人,认识一件事,而不应该笼统地、片面地、简单地、脱离实际地看问题。 教后体会 学生以上观念的形成,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钻研、探讨而主动获得的。奇佳的客观效果是在学生的潜意识中形成的,因而是抽象说教所无法企及的。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