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案在线语文阅读指导杂文收录
   少一些提问,多一些阅读      ★★★ 【字体: 】  
少一些提问,多一些阅读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17:03:19   点击数:[]    

少一些提问,多一些阅读

洋县马畅初中     吕明强

内容摘要:学生上课不喜欢举手,气氛压抑沉闷,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么沉闷的课堂?原因在于:学生对课文读的时间太短,对文本内容不熟,没有自己的感悟。

关键词:读中感知  读中感悟  阅读是表达的基础                            

       

几个语文教师在一起聊天时,经常谈到一个共同的感受,都觉得上课很沉闷,学生不怎么爱发言,尤其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更不用说主动举手提出问题了。这样的情况确实让许多语老师头痛,老师讲课的一番激情往往在整班学生的沉默前缺少了共鸣。许多人都曾经看过这样的情景:小学一年级课堂上,小朋友们一听到老师提问就总是把手举得高高的,有的还把桌子碰得砰砰响生怕老师看不见自己,老师在如林的小手中叫了一个,其他的人都失望的把手放下来。多么可爱的学生啊!再看看小学六年级的课堂,举手的少了大半;再看初中的语文课堂,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时,下面的学生一片沉默,老师于万般无奈中只好“点将”,结果站起来跟老师交流的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并且大多是班上的尖子生。

为什么学生越长越大,上课却越来越不愿意举手呢?本来学生随着知识量的增加应该疑问越多、应该越来越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呀?为什么应该气氛活跃充满思维碰撞的火花的课堂现在却这么沉默呢?

    出现这种问题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落后,引不起学生的兴趣;课堂缺少师生的双向交流;学生缺乏自信心等。但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学生对课文阅读的时间太短,对文本内容不熟,没有自己的感悟。

一堂语文课,教师要设计许多问题。如:选材、布局、语言有何特色?重点语段、重点词句有哪些?运用了何种写作技巧、表达方式等。一环套一环的让学生回答,似乎不这样做就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结果一篇血肉丰满、文质兼美的文章,被老师拆的支离破碎。学生听得瞠目结舌。学生几乎没有纯粹的读书时间,尤其是在公开课教学中,一般评课者往往把留出时间给学生读书视为课堂教学之大忌,说这样“气氛太沉闷”了。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也让学生读书,但问题是这种读主要是为了回答老师的问,配合老师的教。在一些所谓的公开课上,甚至是走马观花的读,装腔作势的读,作秀的表演读!心是浮的,气是燥的,何谈“神游其间”,何谈“浮想联翩”,何谈“悠然心会”。

读是学的基础,读是感知的先导。老师们要彻底摆脱语文教学的条条框框。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萨特说过“阅读就是自由的梦”。“学生应该在自由愉快的阅读中享受着精神生活”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转变观念,少提一些问题,多一些阅读。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阅读的指导者、参与者,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师生之间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的新型教学关系,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的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成为真正的主人。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般做到“三读”:

l、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勾画生字新词并查字词典,口头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拿到一篇新的文章,应该认真仔细的研读,通过细读完全理解文章的内容和见解。在阅读的过程中如碰到了生字、新词应该将其勾画下来,在阅读完之后,立即用手中的工具书对生字、新词的音、形、义查证并掌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并口头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训练学生的口头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默读课文,边读边想,随意在书上写出直观的感受,写出自己对课文内容、人物、语言、写法等的心得体会。这是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体会阅读文章的快乐,让其能够自由的体会文章的优缺点;更好的全面的感受一篇文章,然后写出对文章内容的看法、人物的褒贬、语言的优劣。这样对理解一篇文章有重要作用。如:在教学《老王》这一篇课文时,学生写到:“作者一家很关注老王的生活。”我相机发问:“作者一家是怎样做的呢?”“我常坐老王的三轮、关照他生意。老王有夜盲症,女儿给他买大瓶的鱼肝油----”学生滔滔不绝的回答。这些都是学生阅读文章后写出自己的感受。回答老师的问题犹如玉盘滚珠,学习的快乐亦在其中。

 3、研读文章,就某一问题提出疑问和看法,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让学生在探究中去明白“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让其能够自由的品味文章,并与作者进行平等的对话,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解析问题。在教《台阶》时有同学提问“父亲奋斗了一生终于建成了九级台阶的新房而父亲却很不自在且有所失似的?”我非常高兴学生能够发现问题,而且是很有价值的问题。这个问题讨论解决后。《台阶》一文作者的写作目的也就很清楚了。这样还需要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吗?此时我情愿作一个助学生阅读探究的“配角”

语文学科具有积淀丰厚的人文魅力。阅读是理解的基础,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的分析讲评代替不了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阅读不仅是一种信息的摄入过程,而且也是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智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与作者情感的交流过程。语文教学,不是左分析右分析,也不是训练这训练那,关键是要读、要背,然后是多写,我以为,广读、多背、勤写当为语文学习最质朴的规律。

 

 

 

 

 

2005-12-5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新课程组织与推进的基本思路

  • 下一篇文章:七年级语文活动课刍议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少一些提问,多一些阅读”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少一些提问,多一些阅读”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
  • ››单音词和双音词
  • ››新课程下怎样评课
  • ››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五步曲”
  • ››初中生精神家园的建构势在必行——...
  • ››解读新课标发言稿
  • ››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再造艺术
  • ››浅谈中学生口语训练的途径
  • ››班规
  •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 ››少一些提问,多一些阅读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