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教案在线 → 语文 → 阅读指导 → 杂文收录 |
|
|||||
立足新教材 品读“语文味”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16:53:50 点击数:[] ![]() |
|||||
我很喜欢“语文味”这个提法。要教出语文味,首先老师要有语文味。这种“味”,就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它是我们长期在文学王国中薰陶出来的敏感丰富的情思。这种情思在我们的身体内积淀,成为一种溶化在血液中的随时可以喷涌而出的激情。这种情思的核心应是爱,爱自然的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爱人生的跌宕起伏、摇曳多姿,爱文本的清新隽永、沉郁顿挫,甚至爱学生的幼稚鲁莽、特立独行。立足于爱,用我们新鲜的学识、丰富的情感去解读作者,品味语言,用我们的激情去感染学生,滋润他们的心灵,让师生体验感情共振的高峰。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努力,我们一定会常常获得这种美的享受。 人教版高中新教材剔除了许多陈旧落后的课文,补充了不少生动鲜活的内容,让人耳目一新。充分利用新教材,教出语文味,应成为每一位语文老师钻研教材的重要任务。下面是我教《花未眠》一文中的详细经过和思考,录下来请方家指正。 一、设想与目标 《花未眠》是一篇新课文,和同行们探讨教学的意义较大,在选择课堂案例分析课文时,我选择了它。 这是一篇谈自然美与艺术美的随笔散文。散文讲究触发和感悟。本文作者由发现海棠花未眠而对美的感受有了新的认识,又通过艺术作品的分析,阐发了自己的美学见解。语言含蓄,充满哲理,甚至有的地方有点晦涩,又只能用一节课时间,因此,我把了解作者的任务放在课外,让学生去查阅作者资料,同学们的积极性都很高。作者川端康成先生是一位敏感的内向的作者,本文既表现了他热爱美、珍惜生命的思想,又飘浮着浓浓的虚无情绪,因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 (二)、走出作者的虚无阴影,培养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 这里的重难点无疑是第1点,学生是不大会受这种情绪影响的。但是,作者既然在文中谈到“要活下去”,为什么后来又自杀了呢?学生会困惑不解,这必须给学生以有益的引导。 二、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请几个同学展示他们查到的川端康城先生的资料。不少同学都认真完成了任务,其中班上最热爱电脑的吴勇华同学还做出一份课件,为了鼓励他,我让他当众展示。同学们的资料都讲到了以下几点: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生于1899年,1972年含煤气管自杀。曾于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雪国》《古都》《千只鹤》等。 有的同学还查到了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委员会对他作品的评价:“以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民的内心精华。”我据此导入课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川端康成先生的随笔散文《花未眠》,看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呢? (二)、理清全文脉络。这样有助于了解作者思路,摸清作者意图。为了迅速做到这一点,节省时间,我在课前布置了预习,课前准备的时候,又让学生朗读课文,将自己不懂的句子划下来。我不打算采用传统的划分段落的方式,根据散文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是什么样的事情给了作者以很大触动,让他思考有关美的问题? 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好几个同学在下面答到:“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2)发现了花未眠,作者有许多感触,其中能贯穿全文的表达作者对美的思考的感触是什么? 一位女同学首先举手回答:“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都是有限的。” 这不是贯穿全文的一种感受,但我没有武断地否定她,而是鼓励她说“你说的的确是作者的感受,但下文是不是围绕着这种感受来写的呢?” 她笑了笑,其他同学说:“不是。” 又一位同学举起了手:“美是邂逅所得,美是亲近所得。”我很高兴,考虑到本文内容含蓄,就没绕弯子,迅速加以肯定。 3)作者围绕着“美是邂逅所得,美是亲近所得”展开了哪些联想。 一位同学:“首先联想到了我们仔细观察艺术的花,却忽视了自然界的花。” 另一位同学:“联想到了罗丹、玛伊约儿、宗达等人的作品。” 又一位同学:“联想到了艺术作品中的日本黄昏和自然的日本黄昏,还联想到自己在冬天发现岚山之美。” 我肯定了同学们的思考,也不想在这些问题上多花时间,于是迅速打出幻灯片,出示本文的结构图,加深同学们的印象。 (三)、品读语言,走近作者,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我觉得,品读语言,首先要抓住本文的纲,这样,会避免过于琐碎。“刚才我们找到了能统领全文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们齐声说:“美是邂逅所得,美是亲近所得。” 我说:“那好,让我们把这一段齐读一遍。” 同学们大声朗读。 读完我问:“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同学:“我们只有走进大自然细观察,才能发现美。” 另一同学:“美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 同学们提到了“可遇不可求的,”我认为这符合作者的意思,很高兴给以上两位同学所说给以充分的肯定,我想把问题引向文章开头,就说到:“作者在写自己发现海棠花时,哪些地方体现了“邂逅”和“亲近”呢?” 同学们:“发现海棠花,凝视海棠花。” 我让学生把2、3两段读一遍并思考: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的感受,引起了你的思考呢? 同学们读后,一位同学首先说:“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我马上肯定:“这位同学爱动脑筋,找出了这句话确实有意思,那么你自己是怎么想的呢?” 这位同学:“大概因为它开得很旺盛,不久就要枯萎了,所以作者感到哀伤。” 我接着问:“同学们有没有别的观点呢?” 另一位同学:“它开在深夜里,无人欣赏,所以哀伤。” 老实说,第一位同学说的很好,我觉得符合作者的意思,但第二位同学说得也有道理,应该鼓励,我很高兴,肯定了两位同学对“哀伤”的理解。 又一位同学:“我喜欢这句话,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的自语道:要活下去!” 我觉得这句话确实很重要,表现了作者珍视生命的思想,就反问道:“那么你想过它的含义吗?” 学生:“我是这样想的,因为花盛开,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所以作者觉得也要珍惜自己的生命。”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理解到这一步并不难,也没有必要再引申。考虑到时间关系,我就引导学生思考7、8两段的异同。 老师:“请同学们把7、8段读一遍,思考:这两段说的都是什么,有不同吗?” 同学们大声朗读,朗读后就七嘴八舌地说:“是写艺术美和自然美。” 我问:“这两段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吗?” 同学们一时难以发现,就认真地看起来。 略停片刻,我启发到:“都是由艺术美想到自然美吗?” 同学们恍然大悟:“不是。”一位同学站起来说: “第四段是写艺术美加深了对自然美的认识,第五段是写自然美加深了对艺术美的理解。” 我又问:“那么作者认为,这些艺术家为什么会创作出这些不朽的作品呢?” 学生:“因为他们能仔细观察自然,他们有高尚的写实精神。” 我仍不放过:想再次拨动主线的弦,又问:“这与上文有关联么?” 学生:“说明美是邂逅所得,美是亲近所得。” 这时,该品读第9段了,这一段在本文很重要,特别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美和艺术美之间关系的理解,我想范读一遍,就说: 读给同学听,请大家思考,最后一句的含义。 我范读了第9段,这段是作者谈自然美与艺术美关系的重要段,同生们理解整个过程,因此,我把问题分解一下。 1)作者说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是自然的黄昏更美,还是艺术作品中的黄昏更美?” 这对学生来不难,于是异口同声地说:“都显得更美了。” 老师:“由此,同学们思考:作者认为自然美和艺术美之间是什么关系?” 可以说,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这个问题基本能水到渠成。 学生:“作者认为生活美和艺术美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艺术美加深了人们对生活美的认识,自然美加深了人们对艺术美的理解。” 这个同学回答得很到位,我就没有必要多说。 就补充到:“说得很好,我认为完全理解了作者的意图,下面我们来看第10段,同学们阅读、思考: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岚山之美的?” 学生:“是一个冬天,游人很少。” 我接着又问:“作者发现岚山之美,正好照应上面哪句话?” 学生很容易答出:“美是邂逅所得,美是亲近所得。” 至此对语言的品味基本完成,但是带同学们走出作者虚无阴影的目的尚未达到,因是下午的课,只有40分钟,已快下课,于是我问:“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这时一位同学举手提问:“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美,珍惜生命的思想,为什么他选择了自杀来结束生命呢”? 老实说,我估计会有同学提出这个问题,借讨论这个问题,正好带领同学们走进乐观开朗的阳光中,于是我问同学们:“开篇我们品味过这样一句话:它盛放,有一种哀伤的美。同学们,假如你们面对一树盛放的鲜花,是否会有这种感觉呢?” 因为听课老师多,同学们一开始有点拘谨,都看着我,有的在下面轻轻摇头,我就启发道:“大家说真话,说说自己真实的想法,”于是爱发言的同学都表示,不会有作者的那种感觉,有的同学说,会很开心,还会邀请朋友亲人来一齐观赏等。于是我总结到:“是的,我估计同学们也不会有作者的感觉,你们知道为什么吗?”我看着他们,卖了一个关子:“因为你们乐观、开朗、积极上进,你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你们的心中洒满阳光,而作者呢?同学们都查过他的有关资料,了解了不少,他的童年和少年历经苦难,充满了孤独,作者是一位敏感、含蓄、有轻度抑郁症的老人,越到老年,他对童年的苦难印象越深刻,再加上他重病缠身,他觉得死也是一种美,于是他选择了那样一个悲剧的结局。同学们要明白尽管我们本学期接触了几位非正常死亡的作家,但在庞大的作家群中仍然是少数,是偶然现象。” 话说到这里,下课铃响了,我觉得本堂课在同学们的配合下,完成了我预先设想的教学目标,于是布置作业:本周的练笔中,写一篇描写自然美的短文。 三、教学反思 教出“语文味”,固然要加强课外阅读,但决不是抛开课本,另搞一套,我觉得本堂我最大的收获是充分发动学生,带领学生挖掘课文语言的内涵,品味语言的韵味,走进了作者内心世界。由此,我想,我们的学生不是缺少能力,包括欣赏能力及判断能力,虽然我事前布置了预习,但不少同学对语言内涵把握的准确让我惊讶,关键是作为主导者的老师怎么去调动学生,激活他们蕴藏的巨大潜力,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讨,肯定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这样,师生才能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让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 回首这堂课,以下几点令我遗憾: 一、品读品读,读得不够。只有读,才能品出语文的味。只有读,才能让这些优美的语言在同学们的心中生根、发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不能一味地试图把所有的句子都搞得明明白白,压缩读的时间。因此,我想,少探讨几个无关紧要的句子,留下读的时间,培养朗读的习惯。 品味语言当然应是“语文味”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全部内容。文章的结构、段落的安排,句式的选用,长句结构的梳理等等,都隐藏着语言味,即使语言本身,挖掘句子的含义也不是品味语言的全部内涵,语言的风格如何,作者是怎样体现出来的,与作者的感情有何关联等等,这些都可以教出语 味。由于本文语言含蓄,因此,冲淡了对其它方面的品味,虽然说一堂课难以考虑周全,但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还要特别留意。 3、学生的主体地位,表露的不够充分,虽然我注意尽量让学生自己说,让他们发表自己真实的想法,但从整节课来看,学生还是被牵着鼻子走,他们的思考范围不广,还没有充分地动起来,他们对老师还有依赖的心理,总是让老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思考,去解答老师的提问,自己主动学习,主动钻研的精神不够,我想,这是长期以来课堂老师唱主角,甚至,唱独角的恶果,要改变这一点,要让学生能根据课文特点问题,自主探究,真的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要求,但只要每一位老师都意识到这点,那一天会很快到来。到了那时,我们的教学将进入多么令人羡慕的境界呀!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