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户部,钱法;《清朝文献通考》钱币。 13 私钱包括私人非法铸造的货币;官局中炉头工匠偷工减料,铸的低于法定重量或成色的钱;前代的货币。参阅郑永昌《清代乾隆年间的私钱流通与官方因应政策之分析――以私钱收买政策为中心》,载《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1997年第25期。 14 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二二零,户部,钱法,钱价。 15 《清朝文献通考》卷十三,钱币一,考4970。 16 《清朝文献通考》卷十四,钱币二,考4972。 17 《清朝文献通考》卷十四,钱币二,考4975。 18 《清朝文献通考》卷十七,钱币五,考5012。 19 《清朝文献通考》卷十三,钱币一,考4968。 20 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二百十四,户部,钱法,搭放京饷。 21 《清朝文献通考》卷三十二,市籴一,考5150。 22 张建辉《关于康熙对生息银两制的初步推广及其在八旗军队中的运用》,载《清史研究》1998年第3期。 23 《雍正朝镶红旗档》宿字三十九号,转引自韦庆远《雍正时期对“生息银两”制度的整顿和政策演变--对清代“生息银两”制度兴衰研究之二》,载《明清史辨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24 韦庆远《清代乾隆时期“生息银两”制度的衰败和“收撤”-清代“生息银两”制度兴衰过程研究之三》,见《明清史辨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9年。 25 张建辉《关于康熙对生息银两制的初步推广及其在八旗军队中的运用》,载《清史研究》1998年第3期。 26 韦庆远《清代乾隆时期“生息银两”制度的衰败和“收撤”-清代“生息银两”制度兴衰过程研究之三》,见《明清史辨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9年。 27 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二二零,户部,钱法,钱价。 28 《清高宗实录》卷二二六,乾隆九年十月壬子。 29 《清高宗实录》卷二三二,乾隆十年正月辛巳。 30 《清朝续文献通考》卷十九,钱币一,考7686。 31 郑永昌《清代乾隆年间的私钱流通与官方因应政策之分析――以私钱收买政策为中心》,载《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1997年第25期。 32 《清朝文献通考》卷十三,钱币一,考4968。 33 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二百十四,户部,钱法。 34 《清朝文献通考》卷十六,钱币四,考5000-5001。 35 《清朝文献通考》卷十六,钱币四,考5000-5001。 36 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二一四,户部,钱法。 37 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二一四,户部,钱法,搭放京饷。 38 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二一四,户部,钱法,搭放京饷。 39 《清仁宗实录》卷一六一,嘉庆十一年五月甲子。 40 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二二零,户部,钱法,钱价。 41 《清朝文献通考》卷三十二,市籴一,考5146。 42 《清高宗实录》卷六四,乾隆三年三月丁巳。 43 陈廷敬《杜制钱销毁之弊疏》,见《清朝经世文编》卷五十三,户政二十八。 44 顺治八年正月户部尚书巴哈纳题本,见《清代档案史料丛编》中华书局1981年,第7辑,第169页。 45 顺治九年十月户部尚书车克题本,见《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7辑,第178-179页。 46 《清世宗实录》卷三二,雍正三年五月癸丑。 47 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二二零,户部,钱法,钱价禁令。 48 《清世宗实录》卷六一,雍正五年九月乙卯。 49 《清朝文献通考》卷十三,钱币一,考4968。 50 《乾隆朝上谕档》第十七册,乾隆五十九年六月十二日,页958、976。转引郑永昌《清代乾隆年间的私钱流通与官方因应政策之分析――以私钱收买政策为中心》,载《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1997年第25期。 51 《清朝文献通考》卷三十二,市籴一,考5146-5147。 52 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二二零,户部,钱法,钱价禁令。 53 《清高宗实录》卷二三二,乾隆十年正月辛巳。 54 《清高宗实录》卷二三二,乾隆十年正月辛巳。 55 郑永昌:《清代乾隆年间的私钱流通与官方因应政策之分析――以私钱收买政策为中心》,载《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1997年第25期。 56 王光越《试析乾隆时期的私铸》,载《历史档案》1988年第1期。 57 潘敏德《中国近代典当业之研究(1644—1973)》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专刊(13)1985年,第292页。 58 林满红《嘉道钱贱现象产生原因‘钱多钱劣论’之商榷-海上发展深入影响近代中国之一事例》,载《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五辑,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1993年,台北·南港。 59 “道光年间,清廷也曾设立政府的信用机关,由内务府在北京设立官钱铺五家,发行钱票。”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649页。政府发行官钱票,比民间使用钱票晚得多,而且在前期是否起了作用,待进一步研究。 60 顺治九年十月户部尚书车克题本,见《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7辑,第178-179页。 61 (瑞士)傅汉思《清代前期的货币政策和物价波动》,载《中国钱币》1995年第3期。 62 郑永昌:《清代乾隆年间的私钱流通与官方因应政策之分析――以私钱收买政策为中心》,载《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1997年第25期。 63 (日本)岸本美绪认为,康熙前期禁海和政府的紧缩政策,使流通中的白银减少,造成全国性的经济不景气,有效需求不足,出现康熙前期“全面物价下跌及与之相伴的滞销、收入下降等不景气的”情况。岸本美绪《康熙年间的谷贱问题-清初经济思想的一个侧面》,载刘俊文主编《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康熙前期经济不景气,有效需求不足是事实,但形成的原因不一定是政府紧缩政策。据日本学者百濑弘的研究,“至康熙三十六年皇室开支尚不及明朝一个内廷官署的经费。乾隆朝在清朝财政盛世的时代中,也只不是60万两。”百濑弘《清朝の異民族统治に於おける财政经济政策》,《东亚研究所报》,第20号,1943年。转引郑永昌译文《清朝的财政经济政策》,载《财政与近代历史论文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可见另有原因。 64 岸本美绪《康熙年间的谷贱问题-清初经济思想的一个侧面》,载刘俊文主编《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65 Fountain of Fortune: Money and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 1000-1700.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338pp.台北南天书局翻印本1997年。 66 转引刘翠溶书评,载《新史学》一九九八年九卷三期。 67 《雍正朝镶红旗档》宿字三十九号,转引韦庆远《雍正时期对“生息银两”制度的整顿和政策演变--对清代“生息银两”制度兴衰研究之二》,载《明清史辨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68 参阅韦庆远《清代乾隆时期“生息银两”制度的衰败和“收撤”-清代“生息银两”制度兴衰过程研究之三》,见《明清史辨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9年。 69 转引刘翠溶书评,载《新史学》一九九八年九卷三期。 70 “The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 Vol.28, No.2 (Autumn, 1997)。以上英文论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徐建青同志提供译文,在此表示感谢! 71 黑田明伸《乾隆の钱贵》,《東洋史研究》45卷4期1987年。转引郑永昌《清代乾隆年间的私钱流通与官方因应政策之分析――以私钱收买政策为中心》,载《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1997年第25期。 72 林满红《嘉道年间货币危机争议中的社会理论》,载《中央 上一页 [1] [2] [3] [4]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