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教案在线 → 语文 → 教学宝典 → 教学案例 |
|
|||||
合作 品读 感悟——《匆匆》教学案例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15:18:35 点击数:[] ![]() |
|||||
案例(设计)题目:合作 品读 感悟——《匆匆》教学案例 作者单位姓名联系方式:岱西中学 赵丛燕 0580——7277926 作者代码: 正文 教材分析 《匆匆》一文是 文章用语非常讲究:一是巧用修辞,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可感的物象。二是句式的整散结合,加上口语叠词的运用,不但有音乐的节奏美,而且显得既典雅又朴实。 设计理念 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就是“读”,语文能力“读”是根本。文章的情感和韵味,气势和神采,以及音韵美和节奏感等等,不经过反复诵读,一般是难以体会到它的美妙之处的。而涵咏,可以使“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颐语)。而且此文又是一篇美文,所以让学生充分地读、潜心地读,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自己获取体验、引发联想,赏读出文字的“情味”来,赏读出自己的情思来。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是了解内容,也不仅是引起一时的同感,更重要的是在赏读的过程中自觉、自然地积累语言,学习运用语言。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学生是地处相对落后的渔农村学生,但这个班级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相对比较浓厚,语文基础优于同年级段的班级。但小组合作学习是这个班级学生的弱点,他们不善于在小组交流中发表自己的意见。 案例描述 一、名言导入课文,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积累了不少的名言,今天,咱们就来比试比试,看谁的记性好,谁来说说有关时间的名言? 生: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生: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 生: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 …… 师:大家的记性可真好,从这些名言中,你们可以感受到什么? 生:时间真是过得太快了,转瞬即逝 生:时间是一去不回头的 生:时间是宝贵的,我们要珍惜它 师:是啊,每个人都在感慨时间太少了,太快了,老师也想起了一句关于时间的名言,有感情朗诵“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能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吗?这句名言就是作家朱自清在一片关于时间的散文《匆匆》中写到的。 [评:引入新课是一项重要的环节,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这堂课的引入从学生们所熟悉的名句引入自然,并且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让学生在这些关于时间的名言中初步感受到时间的宝贵,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二、交流资料,了解作家其人 师:课前了事布置大家收集有关资料,你们找到了什么资料? 生: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他的散文很出名,除此文外,还有《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 生:我找到他因拒绝美国的救济粮,1948年8月因贫穷和疾病在北平逝世,毛主席曾赞扬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师:大家都找的很好,老师再来补充几点 (投影出示作家介绍) [评:课外阅读促进了课内阅读,突破了教材狭窄的范围,将语文的学习由课堂延伸至课外,让学生对主自清这个人物有大概的了解,对接下来的对作者更深入的认识作好准备。] 三、初读赏读,激活学生情绪 师:今天,我们就要去学习朱自清笔下的《匆匆》,去看看他笔下的时间是什么样的?去感受作者那敏感的心。请你们静静地闭上眼睛,进入松弛的状态,回想过去一些美好的事情,做深呼吸运动,放松全身的肌肉。(听教师配乐朗读课文) (读完后静呆半分钟,让学生回味体会,师板演几个重点字:涔、潸、裸、徘徊) [评:在美妙的音乐中感悟课文内容,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入主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师:默读课文,整体感悟,想一想(出示投影) 1、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要告诉我们什么?2、课文中作者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3、对这个问题,作者有没有作出回答?如果有,请找出答案。 师:谁来汇报? 生:作者想告诉我们时间过得太快了,我们应该珍惜时间。 生:作者想告诉我们时间来去匆匆,不留踪影。 生:文中作者提出的问题是: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作者曾作出了回答,在文中第三段。 师: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体会体会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大家明白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吗? 生:它就在我们洗手的时候,在我们吃饭的时候,在我们沉思的时候,在我们睡觉的时候,在我们不经意的时候,悄悄地溜走了。 [评: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获得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四、自由品读课文,品察文字的诗意美。 师:四人小组自读课文,读出声音了,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或含义较深的句子,想一想为什么喜欢,有什么感受,或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在书上批注,可以和同学讨论。 [评:自由品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评:在体会中读,在感悟中读,并运用多种朗读的训练方式:如同桌互读、自由读、指名读、全班读。但自己感觉,朗读知道很不到位,往往是一句话带过,并没有引起学生内心与文本的共鸣、情感交流。] 五、挑战名作家,仿写名句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读得也很美。下面来作一个小游戏——挑战名作家 (投影出示)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2、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师:请同学们仿照上面两句写一写对时间的感受 生:自由练习 [评: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实现从读到悟,从悟到写的飞跃,并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时间的宝贵,时光的匆匆。实现了听、说、读、写的结合,但由于时间关系,来不及在课堂上交流,只能留待课后。] 六、作业超市:1、熟读成诵;2、完成两句仿写;3、推荐阅读:朱自清的《绿》《荷塘月色》《背影》及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 [评:拓展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重要任务,让学生多读,在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自我评价与反思 本课文质兼美,是学习语言的典范。 1、“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要“尊重在学习工程中的独特感受”“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就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这一教学理念。上课伊始,我从名言导入,然后创设情景,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松弛、最舒服的状态,去聆听配乐课文朗读,从感官上去激发学生,因而他们积极性很高,从整体上,将“以人为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的教学理念贯穿始终,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安排充裕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品读课文,在朗读中去感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与小组交流,与全班同学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启发、提高认识。从读到说,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发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理解了课文,也学会了合作,从而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这节课中体现的比较充分。阅读是个性化的心智活动,每个人都需要接受主体通过自读来由“感”而“悟”。因此,感悟和品读应该成为我们阅读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关于品读,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有过精辟的阐述:“品读,就是精读、深读,就是对课文的赏析、体味,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或选点,或铺面,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工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在第四教学环节中,我以“赏读品析”为重点,让学生徜徉于品读的海洋。因此,这一环节品读教学也成为这节课教学的一个亮点。 3、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借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在第五环节,我就设计了一个小练笔(挑战名作家,仿写名句)。我认为学习语文的目的不是了解内容,也不仅是引起一时一地的同感,更重要的是运用语言,所以我设计了这一练笔的机会,让学生化文本语言为自己的语言,并于仿写练习中。但很遗憾,因时间关系,没能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因为对新课程的学习、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这节课里还有许多不够完美的地方,如: 1、朗读指导方法,显得浅薄了许多,在学生的情感指导方面有所欠缺,朗读评价方式单一。 2、个别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没有形成系统,表达不够明确,有的地方显得支离破碎。 3、因为对时间把握的不准确,导致了课堂任务没有按计划完成,在课堂上没能交流仿句练习。 虽然有许多不足,但上完这堂课后,我的心情还是非常愉快的。我深深感受到课堂上与学生互动的乐趣,那种愉悦是任何快乐都无可替代的。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努力学习教改新思想,大胆实践,大胆创新,争取让每节课使教和学的双方都快乐无比。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