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案在线语文教学宝典教学案例
   真实为本 朴实为妙 扎实为绝      ★★★ 【字体: 】  
真实为本 朴实为妙 扎实为绝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15:15:22   点击数:[]    

真实为本  朴实为妙  扎实为绝

           

 

案例背景:

初识李镇西老师,是读他的《从批判走向建设》。抱着务实、追“新”的心理,更多地关注了李老师在文章中讲述的具体的教学实例,比如:唱完一段歌词,分析一下其复句的结构;创办班级日报等。希冀从中得到启发,指导教学实践。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在走进新课程——全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上,听了李老师执教的张晓风的散文《春之怀古》,回来之后,把这篇文章作为课外拓展材料,推荐给了学生,教学效果不错。再重读此书,终于把目光聚焦在李老师在文中阐述的教学理念,比照其以前的教学实例,觉得李老师在用自己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的道路上,又迈上了新台阶。

案例描述:

李老师从自我介绍入手,介绍了他是四川人,然后与学生聊起了四川的风景名胜,其中讲到了杜甫草堂,随即出示了在杜甫草堂前摄制的一组充满春意的照片(照片为自己摄制),供学生欣赏。欣赏之余,让学生选出最喜欢的一张。大多数学生选中了一张河水清清,杨柳吐绿,春意盎然的照片,李老师在这张照片上打出了课题《春之怀古》。

学生齐读、教师范读、个别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其中一位大家推选出来的女生读得很不错,获得大家的一致赞赏。

在充分的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怎样读才算读懂课文?学生回答,要读懂题目,读懂主题等等。教师补充:要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与朱自清的《春》比较,更喜欢哪一篇?明确前者写的是“曾经”的春天,抒发的是怀念之情。后者写的是眼下之春,抒发赞美之情。作者是怎样写的呢?找出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品味语言。然后进行交流,说出自己的感受。

精读课文,“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集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在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多汁,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塘畔在江畔浣纱的手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并仿写此段,把春天形象化,细节化。

最后让学生提问,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再齐读课文。在教师满怀深情地朗读声中(自己写的对春的感受文章)结束了这一课。

案例反思与拓展:

犹如美人,有的人初看貌若天仙,然而却不经看,越看越乏味;而有的人,初看不怎的,然而却越看越有味。李老师的课显然是属于后者,真实、朴实、扎实,在细细品味之后,给人以启迪。

这一堂课充分地体现了李老师的阅读教学思想:民主、科学、个性。

一开始,想方设法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李老师从自我介绍入手,又介绍了其家乡的风景名胜,并出示一组充满春意的照片,让学生选出最喜欢的一张,在那一张照片上打出课题《春知怀古》。此举看似毫不经意,实则别具匠心,缩短了与学生的距离,也体现了教学民主。

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的过程。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课文的平等对话,进而让读者与作者实现心与心的交流。

当学生对课文不太熟悉的情况下,采用了齐读、范读、个别读等多种形式,在充分的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怎样读才算读懂?学生回答,读懂题目,读懂主题等等,教师补充: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读出自己。

与朱自清的《春》比较,更喜欢哪一篇?明确前者写的是“曾经”的春天,抒发的是怀念之情。后者写的是眼下之春,抒发赞美之情。

作者是怎样写的呢?让学生从作品中读到属于自己的“哈姆雷特”,找出课文中的好词好句,进行交流,说出自己的感受。

在读出自己之后,进行仿写训练,读写结合,把春天形象化,细节化。

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再齐读课文。在教师朗读下水作文结束了这一课。体现了李老师的良好的文化底蕴。

案例延伸:

记得一份教育刊物曾经有这么一则报道:某校特邀一位名师来给教师们上一堂示范课。这位教师对授课内容稍事准备,便从容走上讲台。一堂课下来,听的教师无不心折。赞叹之余,有人问起这位名师这堂课准备了多少时间,这位年过半百的长者说:“可以说我只准备了一刻钟,也可以说我一生都在准备上好这堂课。”回答意味深长,让人沉思。因为有了一生的准备,课才备起来轻松,上起来生动,听起来受用。“真实为本,朴实为妙,扎实为绝”,真心处之,去除芥蒂,是为至境。

我要说的是,课,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从教态度、为学态度,是一种心态的外现。 现在的公开课,经过包装之后,有了更多的表演性质,缺乏点真实性。语文教育说到底是一种艺术,艺术的高境界就是朴实,是无法之法,无艺之艺,随心所欲,真心处之,浑然天成。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确立民主、科学、个性的教学观念,更应该广泛地学习。我们读一本真正有思想含蕴、文化积淀的书,就是在同历史对话,同思想巨人对话,进而使我们能站在人文精神的文化制高点俯瞰语文教育。及时捕捉各种教育信息,掌握先进、科学的教育方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并能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

看来要走向“真实为本,朴实为妙,扎实为绝”的至境,唯有永远地追求。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案例集-《汉语拼音•认识汉字》教学案例

  • 下一篇文章:《小松鼠找花生果 》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案例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真实为本 朴实为妙 扎实为绝”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真实为本 朴实为妙 扎实为绝”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案例描述:“我要宴请孙膑”
  • ››《人是什么》教学案例
  • ››《乡愁》教学案例(语文版七年下)(教...
  • ››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案例集-《雪孩子》...
  • ››《天上的街市》教学案例
  • ››综合实践活动案例:我与广告“零距离...
  • ››一个以“白洋淀”为主题的开放式阅...
  • ››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案例
  • ››《说不尽的桥》活动课教学案例
  • ››牵一发而动全身----《行道树》...
  • ››真实为本 朴实为妙 扎实为绝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