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持续的影响。
1.5劳动力价格上涨趋势明显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价格出现了持续上涨的趋势,尤其是2009-2010年,国内劳动力价格上涨的趋势非常明显,这成为物价上涨的又一推动力。劳动力价格上涨与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收入增长规划有关,也和市场经济发展有关。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和中信建投证券研究所在珠三角经济区调研发现,当地企业2009-2010年间用工成本普遍上涨30%到40%。劳动力价格上涨与货币供给过度扩张也有直接关系。货币投放过多,导致资产价格特别是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直接导致消费价格中的居住类价格上涨,并驱动人工成本上涨。同时,近两年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也促使农民工的用工成本增加。劳动工资的上涨将不断推升企业的成本,使产品价格和服务品价格升高,而物价水平的升高,反过来还将进一步促进劳动工资的上涨,形成“工资—物价”的螺旋上升趋势。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已经成为全国各地区的普遍现象,是推动本轮物价上涨不可忽视的因素。
2稳定物价的金融对策分析
就货币政策而言,保持物价稳定是毫无疑问的首要任务,中国人民银行法所明确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物价稳定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必要条件。但保持经济较高增长速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以及今后较长时期内所必须追求的目标,尤其是金融危机后,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是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因此,我国治理通货膨胀面临的一个难题是既要控制物价上涨,又要保持经济增长,这是货币政策的两难选择。
我国目前物价上涨的原因带有复杂的综合性,但最主要原因是大量的货币供给而引发流动性过剩。在治理流动性泛滥而引起的物价上涨时,通过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规模是最为有效的策略。只有将货币供应量增长幅度尤其是M2的增长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使之真正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才能在根本上保证物价的稳定。
2.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应以深化差别准备金率为重点我国属于金融市场尚不发达的国家,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控制货币供给总量还是主要的工具。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以有效地减少商业银行的可贷款资金量,从而减少货币的总供给。就目前情况看,经过2010年以来的10多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处于历史高位,到2011年6月14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调至21.50%,银行资金已经相当紧张,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已经明显缩小。并且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虽然可以起到收紧流动性、紧缩信贷规模的作用,但不能有效影响金融市场资金价格,也不能有效引导资金流向,却往往会限制商业银行流动性,进而对经济持续增长起到抑制作用。所以目前已经不宜继续调高法定存款准备率,应以维持目前水平为主。使用法定准备金政策的着力点不是简单的调高,而是应在合理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进一步采取差别准备金率,即按资本充足率、按存款规模大小、按地区差异等规定不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而继续发挥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调控作用。
2.2重视利率结构调整,发挥利率的市场调节作用利率政策要重视利率结构调整,发挥利率的市场调节作用。提高贷款利率可以增加借款成本,减少贷款规模,有利于控制货币供应总量的膨胀,是控制物价上涨的有效途径。因此,提高利率是控制本轮通货膨胀的重要手段之一。2010年10月以来,我国已先后5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而物价的不断攀升,仍然给调高利率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7月CPI达6.5%,而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才3.5%,CPI与一年期存款利率之差扩大至3个百分点,这种负利率局面对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效果带来不利影响,提高利率仍然是我们的重要选择。但是利率上调水平要注意与国际利率水平的关系,如果国内利率水平高于国际利率水平,会引发国际资本流入。如果美、日等国为了恢复经济继续保持低利率甚至零利率政策,则必然加大我们对热钱涌入的担忧,对经济的不利将会愈加明显。而且,利率过高可能会抑制企业投资规模、减少供给的效应,不利于稳定物价。在法定准备金率不断上调、银行信贷资金日趋紧张的情况下,银行只能收紧贷款规模,如果利率结构没有合理改变,银行可贷的资金少了,资金会优先投放给国有企业及政府扶持的项目。因此,银行可贷资金减少,受影响最大的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另外,提高利率会增加经营成本,企业借贷压力增大,存在进一步推高物价的效应。
这些问题的存在,给利率调控造成了两难的选择。
所以,当前通过利率政策调节物价,要在提高基准利率的同时,重视利率结构的合理调整和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通过市场机制发挥利率对资金流向的调节作用,使资金资源通过市场机制进行最有效的选择,促进资金优先用于最有效率的投资,有效地控制投资规模和投资结构。不能单纯地为控制物价而加息,而是要在加息的同时考虑优化资源配置。
可以考虑加大差别利率的调控,进行不对称加息,减轻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小企业负担,降低物价成本,维护经济在紧缩政策中健康发展。
2.3减少外汇储备增量,控制人民币被动投放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过大,外汇占款过多,使人民币投放数量被动增加并难以控制,是我国货币供应量过大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外汇储备规模过大与现行外汇管理体制及多年实行的强制结售汇有直接关系。建立于1994年的强制结售汇制度使我国中央银行为收购外汇而投放了大量人民币,这也是2010年以来我国物价上涨的重要推动因素。因此,合理调整外汇储备规模、减少人民币被动投放,是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对于人民币投放数量而言,调整外汇储备存量已经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关键是要控制外汇储备的增量,只有减少外汇储备增量,才能减少因购汇而导致的人民币被动投放。我国于2011年1月1日起,企业出口收入可以存放境外,无需调回境内,表明我国已不再实施强制结售汇制度,这对于减少中央银行因购汇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来说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4继续加强通货膨胀预期的管理此轮通货膨胀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市场存在强大的通货膨胀预期。我国早就提出了要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的目标,但由于形成通货膨胀预期的因素短期内还不会消失,所以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也不会消除。这种预期的存在,会对企业及个人的投资消费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并对今后的物价上涨产生推动作用。因此,继续加强对通货膨胀预期的管理是稳定物价的重要工作。这要求我们首先要采取有效措施将物价上涨率控制在一定水平内,尤其是要有效调控房地产价格,为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提供良好基础。其次要通过合理控制投资增长规模和信贷资金增长规模来减少需求对物价的拉动作用,积极化解美、日等国持续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及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形成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为稳定通货膨胀预期提供支持。最后要在产能过剩与物价上涨并存的形势下增加有效供给,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产保供,抑制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过快势头,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为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扬程.物价上涨影响因素及宏观调控措施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15):7-8.[2]孙迪.外汇占款对我国物价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物价,2011(5):12-16.[3]贺培培.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6):118-121.[4]潘成夫.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实践与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09(8):4-9.[5]王昊.我国物价上涨过快的比较分析及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1(8):89-91.[6]吴丽华,盖翊中.我国物价上涨因素分析及2011年物价走势预测[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1(5):34-37.[7]张远平.中国近期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及其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1(16):38-39.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