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经济论文 → 金融研究 |
|
|||||
中国个人权证投资者处置效应分析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6-25 19:45:37 点击数:[] ![]() |
|||||
[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
张伟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084;王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084;廖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 100084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Shefrin和Statman(1985:777-790)将投资者较早卖出盈利股票而持有亏损股票更长时间定义为处置效应(Disposition Effect),并将Kahneman和Tversky(1979:263-291)的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作为引发处置效应的重要因素,前景理论的S型价值函数指出投资者的价值判断受到其主观投资参考点(买入成本)的影响,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回避者,会尽快卖出实现盈利;而当投资者处于亏损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偏好者,会继续持有,希望将来价格回升实现盈利。此外,Shefrin和Statman(1985:779-790)还探讨了心理账户、追求自豪和避免后悔、自我控制、资本利得税与处置效应的关系。
此后,一系列实证研究证实了处置效应的存在,其中最著名的是Odean(1998﹕1778-1798)对美国某经纪公司1987-1993年间的投资者账户的交易记录研究,发现投资者的卖盈比率几乎是卖亏比率的2倍,而且这种行为不能用资产组合调整、减少交易成本和反转预期等原因来解释。使用该经纪公司1991-1996年的数据,Barber和Odean(1999﹕41-55)发现上述结论依然成立,而且Dhar和Zhu(2006﹕726-740)发现资产较高、投资经验较丰富的投资者的处置效应更弱。Jordan和Diltz(2003﹕85-94)对1998年2月至1999年10月美国市场股票T+0交易研究发现,65%的交易者卖出盈利的持有时间小于卖出亏损的持有时间。Garvey和Murphy(2004﹕35-43)对美国15个资深股票交易者T+0交易记录研究发现,盈利交易的平均持有时间显著小于亏损交易的平均持有时间,盈利交易的平均持有时间只有166秒,而亏损交易的平均持有时间有268秒。
除美国股票市场外,处置效应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被检出。Grinblatt和Keloharju(2001﹕589-616)对芬兰市场交易记录分析发现,投资者除了12月外都存在卖盈持亏现象。Barber、Lee、Liu和Odean(2007:423-447)对中国台湾地区证券市场的研究发现,总体上股票投资者卖盈可能性是卖亏可能性的2倍,基金和QFII投资者的处置效应较弱。Shapira和Venezia(2001:1573-1587)对以色列股票账户交易数据研究发现,亏损股票在卖出之前的平均持有时间是55.4天,盈利股票为24.8天。除了股票市场外,房地产市场、期权和期货交易市场以及基金公司管理中都发现了处置效应的存在(Coval and Shumway,2005:1-34;Frazzini,2006:2017-2046;Genesove and Mayer,2001:1233-1260;Heath,Huddart and Lang,1999:601-627;Locke and Mann,2005:401-444)。
2000年以来,关于中国市场的处置效应研究也逐渐展开。赵学军和王永宏(2001:92—97)发现中国投资者更愿意卖出盈利而持有亏损股票,且这种倾向比国外同类研究的发现更加严重,但没有发现与国外投资者同样的季节性变化趋势。Feng和Seasholes(2005:305-351)发现中国证券市场存在处置效应,而投资者的交易经验有利于消除处置效应。陈磊和曾勇(2005:24—29)发现2000年的牛市存在处置效应,而2001年、2002年的熊市拒绝存在处置效应。李新路和张文修(2005:76—80)发现投资者在上涨行情中表现为显著的处置效应——卖盈持亏,而在下跌行情中是反处置效应——卖亏持盈。赵彦志和王庆石(2005:55—63)对基金公司2001-2004年披露的投资组合研究发现,基金公司整体上不存在处置效应。池丽旭、庄新田和王健(2008:118—122)对IPO市场的研究发现也存在处置效应,即股价下跌首次接近发行价时,交易量显著增加,而当股票价格首次跌破发行价时,交易量显著下降。孙建军、陈耕云和王美今(2007:731—734)组织125名大学生进行心理实验,结果发现存在显著的处置效应,且被试者之间在性别、专业、受教育程度与入市时间上的差异不构成处置效应程度上的差异。
2005年8月,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全面推进,权证被重新引入市场,权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可以在当日买入后被当日卖出,理论上投资者持有时间与“T+1”相比会大大下降,在较短的时间内权证投资者是否会存在处置效应呢?
与已有的文献相比,本文有以下独特之处:(1)数据的独特性。由于制度上的原因,股权分置改革前近10年的时间内中国市场上不存在权证交易和T+0交易,本文是第一个研究中国市场权证交易和T+0交易中的处置效应。(2)完整的市场周期和地域广泛的投资者。一方面,本文研究区间涵盖2005年至2009年,正好是中国资本市场从熊市到牛市再到熊市一个完整轮回;另一方面,投资者来自华东、华南、西南、西北和华北的6个城市,覆盖面宽。(3)更有利于识别处置效应:一方面权证较大的涨跌幅对投资者的心理影响更强;另一方面T+0交易在一天内完成,使处置效应较少受其他因素的影响。(4)方法的改进。本文引入生物统计学中的Cox生存分析法来检验处置效应的存在。
二、研究背景与研究假设
T+0交易的正式名称是日内回转交易(以下简称“回转交易”),英文一般称为“Day trade”或“Day Trading”,是指投资者就同一个标的(如股票)在同一个交易日内各完成一次买进和卖出的行为,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常常被称为T+0交易。
从1995年1月1日起,我国证券市场上A股交易被取消T+0交易,实行T+1交收制度。1999年实施的证券法明确规定:“证券公司接受委托或者自营,当日买入的证券,不得在当日再行卖出。”2004年8月后修订的证券法又删除了上述规定,为T+0交易的再次推出提供了法律支持。
2005年7月,随着股权分制改革的展开,沪深证券交易所分别发布的“权证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当日买进的权证,当日可以卖出”。2005年8月22日,作为股改对价的宝钢权证(“宝钢JTB1”)上市,重新开启中国市场的权证交易。此后,武钢JTP1、武钢JTB1、机场JTP1等股改权证和马钢CWB、云化CWB1等公司分离交易可转债权证也相继出现。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