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摘要】本文研究了利率市场化的四个特征以及利率市场化与利率自由化的差异,并根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指出我国利率市场化过程应是渐进式的。文章还分析了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五个有利因素和四个难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逻辑思路和步骤安排。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金融体制改革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在市场经济框架内,无论是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还是构造微观经济运行机制,均离不开利率手段的调节。自改革以来,货币当局根据金融市场货币供求的变化曾对利率水平和结构进行过多次调整,利率的市场化进程已取得一定程度的进展,但从总体上看,时至今日,我国的利率仍是受官方严格控制的利率,说明现行利率管理体制尚需进一步改革,改革取向是利率市场化,只有如此,才能使市场机制在决定利率水平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
一、利率市场化的特征以及与利率自由化的差异
(一)市场利率化的特征
1.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所谓动态,从时间上看,在短期内利率可能会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但从长期来看,其变动由市场货币供求决定。作为一个过程,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利率市场化有范围之分,即某种利率市场化和全部利率市场化,从前者过渡到后者需要一个过程;二是利率市场化有程度之分,如较低程度的利率市场化和较高程度的利率市场化,从前者过渡到后者也需要一个过程;三是利率市场化有阶段之分,完整的利率市场化过程包括利率市场化准备、利率市场化进展和利率市场化成熟三个阶段。
2.利率市场化与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相匹配。我国经济运行还处于转型期,实施利率市场化进程项与经济体制的市场取向改革相匹配,而并非立即取消货币当局对利率的直接控制。在目前还不具备完全放开利率管制的情况下,应该建立基准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并辅之以市场利率的利率体系,并在条件逐步成熟的前提下,不断扩大浮动利率的范围和幅度,直到把利率完全放开,最终实现利率市场化。
3.利率市场化与市场主体的利率约束具有兼容性。市场化的利率机制在其运行中便利率能够约束货币交易双方的行为。如果缺乏这种约束力,利率市场化与市场主体的利率约束就不具有兼容性,市场化的利率机制就难以形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资金需求的偏好是凭借利率的高低在买卖关系中体现的,买卖契约一旦达成,对信贷关系双方的约束力立即生效,贷者根据契约收取利息,借者则必须偿付利息,并且相应承担违约责任。这种兼容性所体现的利益和责任关系是建立灵敏的利率机制和传导机制的关键因素。市场利率机制的兼容性特征,要求建立健全市场利率法规体系,硬化利率约束,使利率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4.利率市场化是一个有某种程度管制的市场化利率体系。利率市场化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利率管制化与利率自由化之间的一种状态,不能将利率市场化理解为无需任何政府管制,只凭市场自由调节的一种极端状态,利率市场化同样要求货币当局某种程度的管理。
(二)利率市场化与利率自由化的差异
利率自由化是不受货币当局管制、完全由市场调节利率水平的一种极端状态。从严格意义上讲,利率自由化只是一种非现实性的、理想化的状态,它的理论基础是古典学派的自由放任思想。在当今社会中,即使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也不是所有利率都由市场来决定。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利率自由化浪潮,只不过是对利率管制不当的一种叛逆,并不意味着政府或货币政策当局完全失去对利率的控制。因此,世界各国在放松利率管制的进程中,都非常谨慎地加以对待。
由于利率市场化与利率自由化都是对原有利率管制体制的一种变革,因此,利率市场化与利率自由化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
1.相同之处。一是两者都涉及到对利率原有管理体制和形成机制的改革问题;二是两者都强调货币当局要放松对利率的管制,让市场机制在利率的决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2.不同之点。一是利率“自由”是相对于利率的“管制”而言,它强调解除货币当局对利率的管制,使利率波动完全处于一种放任状态;而市场利率化是相对于利率的“管制”程度来说的,它偏重于强调市场机制在利率决定方面的基础作用,但并不排斥货币当局对利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的管制。二是利率市场化通常包含在市场取向改革的过程中,它与一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要相适应,当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之时,也就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之日;而利率自由化是在市场经济甚为发达的国家中进行的,其起点是市场机制在一国的绝大部分领域已经发挥着基础作用。三是利率市场化进程往往起步于新兴市场国家,起点相对较低;而利率自由化是在市场机制较成熟的国家进行的,起点相对较高。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方式选择
利率市场化的方式有两种:(l)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放松及至取消对各种利率的管制。(2)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对各种利率的管制逐步放松。前者称为激进方式,后者所谓渐进方式。
采取激进方式实现利率市场化,有利的一面是:可以缩短新旧体制的过渡时间,有利于市场利率的尽快形成;二是可以将金融市场的所有参与者在短期内全面推向市场,其融资活动以市场利率进行,中央银行只控制基准利率(再贷款率或再贴现率)水平,其他利率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三是可以避免由于各方面改革步调不协调、政策效力相互冲突造成的福利损失,易于形成一个统一的、公开的和公平的资金市场。不利方面:一是在短期内将利率管制放开,容易激发利率震荡,对于新兴市场国家尤其如此。因为这些国家经济运行的非均衡状态长期存在,且金融监管处于较低水平,如解除利率管制,各种市场或非市场因素便会影响资金正常运行,加大资金缺口或过剩,促使利率大幅攀升或下跌。二是全面放松利率管制后,利率波动随行就市,增加了金融资产风险,结果导致非理性投机的出现,又会进一步加剧利率的波幅。三是利率上升会引起企业的投资减少,抑制社会总需求,进而可能引起经济衰退;反之,可能造成经济过热。四是利率的剧烈波动会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和风险,可能导致众多企业破产,银行不良资产大量增加,使整个金融体系面临很大的不稳定。
利率市场化采取渐进方式,有利的一面是:一是逐步放松利率管制,不易造成对金融市场的剧烈震动,同时,由于并不需要相关宏观经济政策做出较大变动,对现时经济运行态势不会产生太大冲击。二是逐步放松利率管制利于有效引导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而且通过逐步缩小放松管制后出现的利率差额,使管制利率渐渐向市场利率接近。三是逐步放松利率管制能使“地下”利率公开化,中央银行以此调整基准利率,缩小利率调整的幅度,增加利率调整的频率,资金供求的利率弹性便会不断改善,利率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能得到较好发挥。四是逐步放松利率管制能够为金融市场化成分的积累提供较为宽松的时间保证,使资金供求适时纳入市场机制运作。不利的一面:一是利率管制的放松直至取消需要较长时间,显然,这会导致不确定因素增加,从而使新旧体制转换的摩擦增大;二是由于不同种类和不同期限的利率不同时放开,容易加剧利率水平、期限、种类与结构之间的矛盾;三是不同金融机构的利率不同时放开,会产生不公平竞争,从而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损失。从以上分析来看,我国应选择渐进方式实施利率市场化进程为宜,原因在于:第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渐进性的改革。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整个经济市场取向改革的组成部分,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采取渐进方式,从实际效果看,改革是成功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