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所以,利率市场化改革方式应当与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相适应。第二是从国外利率市场化的过程来看,尽管大部分发达国家采取的是激进的方式进行,这与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另外还得益于金融市场比较成熟,货币当局监管力量较强,各种法规相对完备等因素,这些条件在我国还不具备和完善。所以,效仿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方式是不可取的。第三,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金融市场发育还不完善,采取谨慎态度推进利率市场化,是一种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风险的现实选择。 三、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有利因素及难点分析
要使利率市场化改革顺利进行,必须客观分析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有利因素和难点,以便积极稳妥而又不失时机地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有利因素分析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率管制的扭曲程度较轻,实际利率为正。实践显示,我国的实际利率水平多数年份为正值,这说明,我国的名义利率已经随着物价指数的波动而变动。
第二,金融市场的垄断格局正在被打破。近年来,非国有的金融机构数量增长迅速,国有金融机构的垄断地位已大大削弱,市场竞争格局业已形成。我国加入WTO后,国内金融业更是要面临外资金融机构的巨大挑战,市场竞争程度更高,这有利于利率传导和制约机制的形成。
第三,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不断出新。一是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基本实现市场化。二是国债利率依据物价上涨指数、企业债券利率和银行存贷款利率确定。三是中央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方面还进行了其他一些探索,如理顺金融资产之间的利率关系,加强利率监管和健全利率管理法规等。
第四,中央银行对基准利率的管制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近几年来,中央银行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变化,多次调整了利率水平和结构,对稳定币值和保持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五,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1994年,我国在金融、财政、税收、外汇管理体制等领域的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成立三大政策性银行,承担了原国有专业银行的政策性贷款,加快了国有专业银行的市场运作步伐。财政体制的改革,割断了财政向银行透支的纽带。新税制的实施,强化了税收调控经济运行的作用。外汇体制改革促使汇率成为宏观经济政策中的有效工具。尽管此后几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遭遇国内和国外诸多不利因素的困扰而出现下滑,但我国整个宏观经济运行仍保持良好态势,这无疑为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创造了较宽松的外部条件。
(二)利率市场化难点分析
现阶段我国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仍有一些不容忽视的因素制约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它们是:
第一,国企改革滞后,制约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目前,我国许多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起伏不稳,变数很大,我国加入WID后,更有面临经营风险和不确定因素的制约,在此背景下,国有企业对因受市场变化而引起利率的波动,可能难以做出符合理性的举措,这会加大银行的经营风险。如此,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就会受挫。
第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滞后是制约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因素。国有商业银行的大部分信贷流向国有企业,这不仅要求国有企业具有市场化的经营行为,而且需要一个优良的金融业与此相匹配。事实上,目前国有银行的运作状况还难以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要求,因为其经营机制没有实现向市场运作的转变,从而不可能有效地把利率信号通过市场机制传导给企业,利率效率不能充分发挥。
第三,金融市场不成熟,制约着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利率的市场化改革,要在金融市场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进行,但我国金融市场现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必然受到金融市场发展的制约。
第四,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也影响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利率机制能否有效地发挥作用,不仅取决于银行和企业的行为是否符合市场运作的法则,而且要求利率的变动对个人的储蓄和消费行为产生正常影响。遗憾的是,我国现阶段居民储蓄率偏高,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受利率变动的影响,这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有密切关系。
四、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逻辑思路和步骤安排
根据前面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方式选择的分析,利率市场化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须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逻辑思路。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应遵循稳健原则,按照由易到难,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点线面结合的逻辑思路来进行。由易到难是基于利率市场化改革涉及到经济运行许多方面的考虑,应先从引起波动最小,最易实施的改革措施为切入点。由点到线是指任何一种改革措施,必须在一定范围内试点,然后在本系统推开。由钱到面是指某一系统改革举措,在实施一段时间后,成效显著,再推广到整个金融业。点线面结合是指利率的市场化改革措施必须在点、线、面上相互配合,层层推进。根据以上思路,应当首先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接着放开贷款利率,最后放开存款利率,全面放开利率管制。这时,以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或再贴现率为基准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宣告完成。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骤安排第一步,放开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1990年3月21日前,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由借贷双方自行商定;1990年3月21日至1995年1月1日,中央银行对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实行上限管理;1995年1月1日至1996年6月1日,中央银行按不同拆借期限分档次制定了利率上限;1996年6月1日起,中央银行取消了同业拆借利率的上限,拆借利率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状况自行商定。至此,拆借利率基本实现了市场化。第二步,灵活调整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率,使它们成为基准利率。1996年以来,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多次调整再贷款利率,同时,改变贴现、再贴现利率形成机制,统一并多次降低贴现、再贴现利率水平。1998年,中央银行独立确定再贴现率,作为中央银行的窗口指导利率。贴现利率以再贴现利率为基础最高加2个百分点形成,这既有利于在降低金融机构贷款风险的前提下增加对企业资金投放,也有利于促进中央银行利用利率工具与其他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可见,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正在逐步发挥基准利率的作用。第三步,逐步放开贷款利率。从1987年开始,中央银行允许一些金融机构对流动资金贷款实行利率浮动,后又多次变动了利率浮动的幅度和范围。1996年,国债采取招标方式发行,使国债利率的市场化向前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今后的取向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后,中央银行仍需调控2至3年的贷款利率,待建立了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监管体系,可由市场调节利率。第四步,逐步放开存款利率。从今开始2至4年内,允许金融机构对各类存款设定利率上限,并根据物价指数相机调整,实行保值储蓄,同时对大额存款实行浮动利率并过渡到市场利率。到200年,存款利率随行就市。第五步,取消所有利率限制。2005年后,以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或再贴现利率为基准的市场利率体系已建立,即利率市场化得以实现。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