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金融研究
   中国金融总体风险评估报告      ★★★ 【字体: 】  
中国金融总体风险评估报告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21:55:03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银行业:国有银行体系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充当渐进改革成本支付者的角色,银行体系的高度垄断性保证了中国政府对金融资源的行政占有和支配权,而任何市场取向的改革都是对这种占有和支配权的弱化,这是中国国有银行业改革几乎没有起步的根本原因。
证券业:不能否认个别证券公司遭受挤兑而立即破产,以及通过证券公司之间的兼并来延缓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保险业:中国保险机构在今后5-10年内,处于最为艰难的求生阶段。目前保险机构的基本财务状况非常糟糕。未来5-10年是中国保险机构重新赢得公众的信任,以及艰难克服现存危机的关键时段。
地下金融:中国金融已经出现地上和地下双轨运行的现状,这是金融改革严重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尤其是非国有经济发展的派生效应。中国地下金融兼具创新性和毁灭性,其存在说明中国金融脱媒已较为严重。

资本管制:目前中国资本管制有效性的弱化,恰恰反映出,中国开放资本帐户的风险并不如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大,此类风险已基本提前释放。
中国金融体系总体状态:风险严重尚未失控,但可控程度面临挑战。
引 子
本风险评估报告覆盖中国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地下金融状况、资本管制效能等方面,在给出简要的现状描述后,即进行主观风险评估判定,断定分五级:
1、★ 基本没有风险;
2、★★ 风险适度;
3、★★★ 风险已值得关注;
4、★★★★ 风险严重需警惕 
5、★★★★★ 风险损随时可能失控
其中☆表示过渡形态,例如★★★★☆即表示风险处于严重和勉强尚可控制的程度,失控的可能性增加。此风险评估分类和报告属于我们的直观判断,我们不对因此产生的引用负担责任。 

第一部分: 对中国国有银行业的风险评估

1、 中国国有银行系统盈利模式不够清晰。
根据1999-2001年度四大银行的损益平衡表,我们概括出,国有银行体系的收入来源依次是: 利息收入(69%),金融机构往来收入(17%),国债收益(10%),手续费收入(2%),汇兑和其他营业收入(2%)。而支出则依次是: 利息支出(57%),营业费用(22%),各项准备计提(10%),金融机构往来支出(6%),固定资产折旧(3%),其他营业支出(2%)。可见中国国有银行体系高度依赖于存贷款的利率差,而金融机构往来的收入和支出实际上可以视做国有银行利润虚夸部分。鉴于国债收益不断下降,中间业务界定不清,国有银行体系盈利能力持续弱化。根据中国银行行长刘明康的披露,在2000年,中国工商银行资产利润率仅0.13%,中国农业银行为0.01%,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为0.14%。而同年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分别达到1.50%和1.77%。

2、中国国有银行系统的资本金已经接近枯竭。
四大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比普遍不佳,他们基本上丧失了依赖自身积累补充资本金的可能性。以工商银行为例,在2001年全年工行提取呆账准备金174.6亿元,核销历年各种财务损失106亿元,实现账面利润58.88亿元。假定其不良资产状况今后不再恶化,再假定新增的银行资产不带来新的资本金要求,那么为静态地补充资本金,工商银行至少需要200亿美元,靠工商银行自身的利润积累约需要20年,因此中国国有银行系统补充资本金只能依赖外部注资。
银行名称 一级资本(亿美元) 总资产(亿美元) 资本资产比率(%) 净资产收益率(%) 资本充足比(%) 
中国工商银行 227.92 4929.83 4.72 2.8 4.75 
中国银行 170.86 3827.30 4.46 5.1 8.50 
中国建设银行 138.75 3058.56 4.54 7.6 3.79 
中国农业银行 159.71 2625.70 NA 0.2 1.44 
世界前六平均 407.85 7818.12 5.34 29.4 11.53 
资料来源: 根据英国《经济学家》2001年7月有关数据整理而成。

3、中国国有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仍然偏高
中国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率的估算有多种结果。从1994-2001年的多项研究来看,这个比率从24%到50%不等,其中,穆迪氏在1999年和摩根大通在2002年的研究均显示,中国国有银行系统的重组成本可能高达GDP的18%,根据公开披露的信息,目前国有银行的“四大”不仅与2000年世界前20家大银行(不包括中国的银行和未提供数据的银行)3.27%的平均不良贷款率相去甚远,而且也远远高于亚洲危机前东南亚各银行的水平(东南亚各国银行在金融危机前不超过6%)。据说在2001年中国国有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总额和其占银行总资产的比重双双下降,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比年初下降3.81个百分点。在2002年第一季度,戴相龙多次指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占全部贷款比例为25.37%。在2002年7月,戴进一步指出,银行不良资产比率又下降了2.25个百分点,总结来说,官方披露目前国有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比率为23%左右,但未对促降不良资产的途径做披露。应该注意的是,23%这个数据具有不可比性。一是中国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没有包括已经转移到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15688亿不良资产,如果加上这一块,估计不良贷款率就需修正为35%;二是中国国有银行对贷款仍沿用“一逾二呆”的办法,而非国际通行的“五级分类”办法,这也使得名义上的不良资产比率较低。
值得关注的是,国有银行体系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充当渐进改革成本支付者的角色,银行体系的高度垄断性保证了中国政府对金融资源的行政占有和支配权,而任何市场取向的改革都是对这种占有和支配权的弱化,这是中国国有银行业改革几乎没有起步的根本原因。银行业的糟糕状况不应被归咎为其领导人的过失,相反,银行各类干部正日益陷入到无过则为功的状态。 
总结: 目前国有银行系统一缺乏较好的盈利模式;二资本金严重匮乏;三深受不良资产困扰。因此银行体系的风险相当巨大,如果以中央银行的广义负债指标M2/GDP来观察的话,则中国央行名列全球首位。化解这些问题,只有以下渠道:一是撤并营业网点和裁员,这目前已在进行;二是通过政府财政来注资,鉴于中央财政隐性债务压力巨大,财政注资几乎不可能;三是通过银行上市来补充资本金,中国资本市场的容量决定了国有银行可能需要分拆而不是整体上市;四是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来注资,这需要等待《大中型国有企业吸收外国资金并购管理条例》的出台;五是对银行业的准入进行放松,引入私人部门的注资;六是以直接的通货膨胀税强行稀释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假定在未来10年内国内产出总值的真实增长率保持8%,通货膨胀率也保持在8%;再假定在基年GDP为10万亿元,银行不良贷款2.5万亿,占GDP的25%。在维持“双八”目标的情况下,不良贷款占GDP的比例在5年后从25%下降为13%,10年后下降为6%。国有银行的现状决定了从长期看,中国金融业承受的是通货膨胀的压力,如何阻止高通货膨胀发展为恶性通货膨胀是未来的重要命题。

中国国有银行系统的风险程度:★★★★ 风险严重暂时可控
第二部分:对中国证券业和保险业的风险评估

1、中国证券机构存在突发性破产的严重风险
证监会机构监管部主任李小雪称,截至2002年5月底,118家证券公司净资产额为917亿元,不良资产却高达460亿元,不良资产率超过50%。仅就数据而言,中国证券业的状况较之国有银行尚且不如。在2001年度对87家证券公司的审计中,审计意见不干净的占55.17%,其中带解释性说明的占14.94%、被出具保留意见的占12.64%,无法表示意见的有1家。造成证券公司不良资产十分严重的原因大体可以归纳为:一是早期债务继承,早期的证券公司脱胎于银行和信托公司,当时银行和信托资金投资于房地产损失严重,在证券公司成立时,被直接划转到证券公司账上。二是资本市场近年来出现剧烈波动,尤其是2001年,中国证券公司的投资和经营损失十分严重。三是以固定回报承诺的方式进行代客理财导致严重损失。在2001年7月之前,大多数代客理财和委托投资的承诺保底收益率均锁定在10%左右。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五大难题

  • 下一篇文章:与时俱进 改进金融监管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中国金融总体风险评估报告”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中国金融总体风险评估报告”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的制度安排与实践...
  • ››经济全球化下货币危机起因应对
  • ››我国货币政策存在的几个问题
  • ››WTO与中国金融业
  • ››外汇储备经济分析
  • ››中国进出口政策性金融发展面临的挑...
  • ››我国金融制度创新模式的选择
  • ››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思考
  • ››衍生金融工具内部控制研究
  • ››金融霸权和发展中国家的防范
  • ››中国金融生态剖析
  • ››中国金融与外资博弈 谁主沉浮
  • ››中国金融分业经营与监管的制度选择...
  • ››中国金融监管国际化的构想
  • ››中国金融监管制度创新研究
  • ››中国金融改革的六大难题
  •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理论新思路和政...
  • ››中国金融监管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取向...
  • ››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要素构成
  • ››中国金融总体风险评估报告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