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 在现代国际金融结构中,外汇资本的正常移动是不可避免的。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和国际化的相对宽松的外汇管理体制,更为国际间外汇资本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国与国之间相对利率水平的差异变动,对各国货币汇率将来动向的预测,也都会引起数额较大的、预期性或投机性的资本移动。然而,一旦某国出现社会动荡、政局不稳、私人财产得不到保障,或人们预期出现高额税率及没收性课税等情况,就会引起非正常的巨额外汇资本外流。 我国现行的利率形成机制也尚未完全市场化,通过利率杠杆,调节国内资金流动的作用机制受到一定限制,难以通过利率和汇率的相互影响调节国际资本流动。由于国内利率水平和国际比较仍有差距并缺乏稳定性,资本项目开放以后,当国内利率高于国际水平时,会导致大量外资涌进,冲击国内市场,诱发通货膨胀;当国内利率低于国际市场材率时,又会引起资本外逃和货币贬值,因此绝不可掉以轻心。 (二)货币市场发育不充分,国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失真 同业拆借、票据贴现、短期国债、短期外汇市场共同构成货币市场,货币市场的发展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我国货币市场发展滞后不仅影响着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运作:首先,同业拆借市场不适应国家货币政策操作。1996年1月全国统一同业拆借市场建立,但其目前的发展还远不能适应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政策操作的需要,从而必然阻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正常运行,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同业交易市场的交易主体偏少,结构也不合理;另一方面,我国同业拆借市场交易规模小,品种少,不足以影响整个市场的资金流动。由于货币市场发育程度还很低,影响了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有效结合,因而使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失真,致使我国同业市场利率还不能完全反映货币市场真实的资金供求水平。其次,我国票据市场发育不成熟。中央银行通过对商业银行和贴现机构进行再贴现来达到调节货币供应量,实现扩张或收缩信用的目的。而缺乏完善而发达的票据市场,中央银行再贴现政策就不可能有效实施。再次,我国债券市场不具备货币总量调控功能。我国国债市场已有近20年的历史。尽管确有令人瞩目的长足发展,但迄今仍未脱离开单纯的“筹资”概念。最后,债券市场应当具有的规范,从发行、流通、兑付到债券的期限结构、上市结构、持有人结构直至处理其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等等,至今均未建立一套稳定的机制。这种不确定性使得投资者很难规划债券的投资策略,从而风险很大。 (三)商业银行正在转变经济机制,国家货币政策的传导主体定位不清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主体主要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中央银行通过基础货币投放扩大货币供给的意图,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通过影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再贷款和再贴现的成本来贯彻。目前我国融资的绝大部分通过银行进行,但商业银行转变经济机制尚未完成。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重及市场份额均占整个金融体系的绝大比重,且有愈益加重的趋势。 近年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与深化,银行内部加强金融风险管理、逐步注重企业资产和贷款的质量。在国有企业经营状况普遍不佳和贷款风险较大的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当前普遍出现的“惜贷”现象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建设。当务之急是根除产生不良贷款的诱因,让商业银行对贷款项目审批、资金使用和回收以及银行的利润负起完全的责任。 (四)股票市场黑幕重重,监管手段与力度不足 我国股市非常令人尴尬:一方面,十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具潜力的新兴证券市场;另一方面,大批上市公司质量不高,包装、伪装事件层出不穷。尤其是新闻监督、信息披露制度和控制内部人交易的制度等方面漏洞甚多。理论上,证监会可以通过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对证券市场参与者进行多层次、多方面、多渠道的监管。但是由于体制不确定和政策多变等因素,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没有得到保护,这已经严重地阻碍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当前不仅仅是股份制企业迅速增加同正规市场容量有限之间的矛盾,而且国有股减持问题、同股同权问题、全流通问题等至今仍待解决。 (五)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社保基金的管理能力令人担忧 我国人口众多,老龄化人口问题严重和失业率逐步上升,从而使得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稳定社会和安邦兴国的百年大计,是一件“关乎国运、惠及子孙”的大事。然而国内许多保险公司不仅服务项目不全、质量较差,且缺乏在国内投资环境下使巨额资金保值增值的经验和手段。一旦国民对国内保险公司失去信心而转向外国保险公司,资金雄厚的国外保险基金对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乃至民众心理的影响和冲击不容低估。 (六)资本项目势属开放是必然,宏观金融对策准备尚不充分 大规模的国际资本流动会对一国经济造成较大影响和冲击,特别是流动性和投机性色彩浓厚的短期资本难以控制。 资本项目管制是避免国际经济冲击的最后一道屏障。在基本条件尚未成熟之时,过早开放资本项目会给一国经济带来诸多消极影响,加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发达国家相距较大,因而资本项目的开放务须慎而又慎。然而尽管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实现应采取渐进的步骤。但是,金融和服务业的自由化是关贸总协定追求的目标之一,资本项目开放是经济国际化的必然趋势,我们必须面对严酷的现实,消除侥幸心理,做好充分的准备。须知,防止国际资本冲击造成严重后果之根本在于健全国家金融体系和保持国家经济的均衡发展。 (七)国家整体金融风险意识不强,金融风险防范手段落后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反复强调下,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开始关注其局部风险,例如财政部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都开展了各自的金融风险问题研究与防范对策分析。但是国家各部门单一金融风险的总和不等于国家整个体系的金融风险,因而国家整体的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和操作及待加强。 目前,我国金融风险防范手段、金融工具和信息技术落后主要原因有四:首先,国家金融监管机构不知道如何提出国家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具体需求;其次,一般金融软件公司无法获得财政部、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和国家计委等国家单位的信息资源,因而只能片面追求金融软件的指标数量、表现形式和功能;第三,国内金融理论界长期以来重文轻理,与国际金融实务脱轨,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尤其是缺乏对现代金融理论、数学模型、算法程序和信息技术方面的系统研究和把握;第四,由于国内信息技术人员的流动性和软件工程管理的差异性,金融软件开发商很难具备构建国家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具体设计与开发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时国外许多大型银行如大通曼哈顿银行、美洲银行等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如高盛、美林、摩根斯坦利等投资银行,都拥有相当数量的、高水平的金融工程师,他们利用大型计算机和先进的通讯设备,开发各种新型金融产品和风险管理技术,对于客户的特殊需求诸如金融产品的流动性和收益、风险特性等,已经发展到“量体裁衣”的程度。与国外相比,目前国内金融行业的资金实力、知识素质、管理水平和科技水准尚不足与国际对手抗衡。 三、构建国家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初步设想 (一)立足于利用本国资源,利用外资以吸收直接投资为主,防止外汇资产急速流失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常项目都存在着一定的逆差,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