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会有痛苦。加入WTO以后,有关协议和规则会对我们限定时间,不改就死定了”。
加入WTO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把我们的金融业置于国际竞争的环境之中,背水一战。中国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这是中国的比较优势。西方各国也有他们的比较优势,金融产业就是他们的强项。打开国门以后,中国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将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在金融业就会遭遇完全不同的情景。在奥运会上,中国乒乓球队怕过谁?可是,中国男篮敢向美国队叫号吗?客观差距放在这里,不能视而不见。外资银行对中国金融业的冲击有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如果经济活动的心脏和血液循环系统出了毛病,四肢再强壮也没有用。
目前,我们在金融改革的步骤上已经出现了相当大的混乱。在国内金融改革尚未走上轨道之前,已经许诺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五年之后允许外国银行在境内经营人民币业务,享有“国民待遇”,而且还没有地域限制和行业限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中国入世后对外开放的速度比原来许诺的还要快。根据入世承诺,中国入世初期只会对金融市场作有限度开放,即在入世后3年内,容许外资设立合资证券行,不过,在中国入世短短数月,已准许外资设立合营证券行。近期花旗及东亚银行相继获发牌照,容许为内地企业及个人提供外币服务,显示中国开放金融业的幅度及审批速度较预期为快。
仔细一推敲,问题来了,不要说是中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的国有银行都没有享受这样的待遇。允许外国人做的事情怎么可以不让中国人做?国有银行的金融垄断早晚保不住,为什么非要等到外资银行进来冲击不可?
七、渐进改革与激进改革
--------------------------------------------------------------------------------
7.1 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
如何打破金融业的垄断局面?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经验已经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在对国有企业进行大手术之前,开放了民营经济。结果,民营经济迅速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国民经济中民营经济的比重迅速超过了国有部门。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比较公平的竞争环境,从而也促进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在民营经济发展得比较好的地区,例如浙江、江苏、广东等地,那里的国有企业的状况也要比东北、西北的国有企业好得多。
我们有没有可能按照同一逻辑,在金融业采取类似的做法,在维持国有银行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开放民营银行?许多学者很早就开始探讨这个问题。不过,金融业好比人体的心脏,不能有片刻故障,不像别的行业,可以放开手来改革。金融改革往往“一抓就死,一放就乱”。改革的难度非常大。
7.2 两种改革方案
加入WTO把我们的金融业置于国际竞争的环境之中,背水一战。放弃垄断,引进竞争机制,对于国有银行来说是一场脱胎换骨的大革命。对于许多金融官员来说更是一个十分痛苦的变革。当前只有两条路:
第一,在对外开放之前,首先实现对内开放。组建一些民营银行,让民营银行来挑战国有银行,逐步打破国有银行的垄断局面,通过竞争提高国有银行的素质。在国内初步具备了竞争环境的情况下,再考虑对外开放,逐步允许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金融市场。
第二,在继续维持国有银行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垄断的情况下,修修补补。在中国加入WTO的时间表到期之后,允许外资银行进入国内金融市场。
总之,国有银行的垄断特权肯定是保不住了。要不然是我们通过创建民营银行,主动来打破金融垄断,要不然等着外资银行进来,被动地打破垄断。
第一种办法是渐进式改革。由于中国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民营银行,就是马上动手,民营银行还只不过像刚出生的孩子,规模肯定很小。民营银行尚需若干年的成长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规模很小的民营银行在制度创新上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在实际业务上对国有银行的挑战。随着民营银行的成长,国有银行有可能在竞争中完善自身的运行和监管机制。
第二种办法,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拖上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之内,既不用为外资银行的竞争而担忧,也不用为民营银行的挑战而烦恼。在这两、三年内,国内的金融市场还是国有银行的一统江山,各个既得利益集团都不会受到触动。维持现有的利益分配格局,大家一团和气。尽管天天把金融改革挂在嘴上,由于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改多少算多少。反正只要不出大的金融弊案,就有可能平安无事。
实际上,拖延战术最终将导致非常激进的改革。拖延战术把中国的金融体制放在非常危险的境地。在未来某一个时刻,国有银行将突然面对非常强大的竞争对手。外资银行取得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许可之后,将在我国的几个金融中心城市争夺优质客户,争夺人才。国有银行根本就不是那些强大的外资银行的对手。
这种开放程序的混乱只会带来两种结局:
第一种,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贸然对外开放,在短期内固然可能赢得表面的繁荣,但是距离国有银行土崩瓦解和金融危机也就不远了。
第二,在开放之后发现和外资银行差距太大,不得不自食其言,往回倒退,重新回到对外金融管制的老路上,从而在损伤信誉同时承受商业利益损失。无论是哪一种结果,我们都要付出非常沉重的代价。
拿足球队来打个比方,如果连输几年,大家就喊着要换教练,换个打法试试看。如果一个国有企业连亏几年,通常也要考虑换个厂长。为什么中国金融业就不一样呢?由于我们尚未开放金融领域,所以至今还没有出现金融危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金融体制就非常稳健,更不意味着开放之后还能稳住局势。我们暂且不来追究近年来在金融领域中累积下来多少金融风险,在表面的稳定下面隐含着多少不稳定的因素,实际上,没有能够抓紧时机,迅速地改革金融体制,提高竞争能力,就是贻误战机,就是非常严重的失误。
八、开放民营银行,深化金融改革
--------------------------------------------------------------------------------
8.1 金融体制产权改革
银行产权改革在我国的金融业中历来被视为禁区,最近已经成为公开讨论的热点。在2002年初的一次银行业研讨会上,许多人都明确表示改变银行体制的根本在于改革产权制度。国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改革都应该朝着股份化的方向发展。多年来,银行尝试了各种改革,但结果并不理想,一放就乱,一收就死,这正是产权没有得到改革等原因。
纵观世界,自从1970年以来,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民营银行的比重都在持续上升。在2001年民营银行占全球银行资产的比例已经超过了70%。在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的国有银行还占主导地位,可惜,这些都是一些穷国和处在转型过程中的国家。在经济发达的工业国家中,国有银行所占的比例都低于10%,而且其比重还在持续下降,这个事实是谁都难以否认的。中国在加入WTO之后将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开放民营银行是迟早要办的事情。目前中国的民营企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已经超过了国有企业。民营经济的比重还在继续上升,早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既然在别的领域中可以这样作,为什么在金融领域中就不行呢?
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经叔平日前表示,民营银行是我国未来间接融资需要大力发展的主体。经叔平说,民营银行是未来间接融资主体。特别是类似民生银行这样以非国有股份为主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从根本上解决了体制问题,实现了完全市场化运作,割断了体制内生成金融风险问题。不断壮大民营银行整体规模,不但会引起中国金融格局的变化而形成低风险高效率的良好局面,更有利于缓解结构性矛盾,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快速升级。刘明康也说,目前,国内银行最紧迫的事情就是建立真正的公司治理机制。[23]
众所周知,企业通过股票、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