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金融研究
   浅析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原则      ★★★ 【字体: 】  
浅析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原则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21:47:21   点击数:[]    

而拒付。B便向A行使追索权,A抗辩,后诉之法院。法院经审理判决:基于票据行为无因性的原则,B所持支票为有效票据,B应享有票据权利。因此,A应该先向了B支付票据金额20万元,然后再依据基础关系(合同关系)追究B的违约责任。由此案例推而言之,如果一持票人是通过欺诈、偷盗、胁迫、抢夺、抢劫、走私、贩毒、暴力等方式取得一张有效票据,根据票据行为无因性原则,是否也要首先保护这类持票人的票据权利,向其支付票据金额,然后再向其主张原因不合法而请求其返还所得的票款呢?对此,王小能先生认为“不可将票据行为无因性作绝对化的理解,当认定持票人是否享有票据权利时,不仅看其所持票据是否有效,同时也要审查其在取得票据时是否具备法律规定的实质要件,即取得票据的实质原因是否合法。如果忽视这一点,一味强调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就会使票据法成为保护不法交易者的工具,那将与票据行为无因性原则追求的目标相悖”。因此,如前所述,票据行为无因性原则是有其效力所不及的例外。最高人民法院《规定》起草者之一曹守晔法官也就票据行为无因性原则的法律适用问题作了如下阐释:“毋庸置疑,票据的无因性是票据的本质特征。但是,票据的无因性从来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其相对程度取决于一时、一地、一国的实际情况,取决于经济发展的阶段,取得于银行的信誉状况和其他票据当事人的信用程度。不从实际出发,盲目追求票据的绝对无因性,必然事与愿违”。可见,《规定》的出台,既体现了以坚持票据行为相对无因性的理念对《票据法》若干条款的调整,也充分说明了票据行为相对无因性理念业已为我国司法实践所采纳。

  五、完善我国票据行为无因性原则的建议

  虽然票据行为相对无因性的理念已经逐步被学界和司法实践所认可,《票据法》中某些与票据行为无因性相背离的条款也为司法解释所补充、修正,但是总的来说,我国票据法规既有立法技术上“有因性”的缺陷,又有司法实践中“绝对无因性”的危害,从而造成理论与实务上一定程度的混乱。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票据法》做进一步修订与完善。下面笔者仅对完善票据行为无因性提出一些建议。

  (一)确立助长流通为票据法的立法宗旨,充分发挥票据的积极效用

  纵观国外票据立法,无论是《日内瓦统一汇票本票法》及大陆法系各国的票据法,还是英美法系的票据法,都贯彻着“助长流通”的立法宗旨。“助长流通乃法律对票据所采取之最高原则。票据法之一切制度,无不以此原则为出发点”。而反观我国《票据法》第1条规定“为了规范票据行为,保障票据活动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制定本法”。可见,我国票据法的立法宗旨有四个方面,即:1.规范票据行为;2.保障票据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3.维护社会经济秩序;4.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其中,第3和第4两个方面实质上是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一切立法共同宗旨,民法的其他单行法、刑法、行政法以及程序法,也都是以这两方面为其最高意旨的。因此,只有“助长流通”和“保障票据活动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才是票据特别立法的宗旨。然而,这两点更多是从票据管理者的角度而言的,并不能全面反映票据法的本旨。

  诚然,助长流通虽为票据法的最高宗旨,但毕竟属于抽象原则。要让人们乐于接受票据,必须要特别保护票据受让人(持票人)的利益,使其取得票据权利既“便捷”又“安全”。“便捷”,是指票据立法尽其所能地使各种票据行为和票据权利的行使迅速、简捷,促使人们喜好票据。“安全”,是指票据立法尽其所能地保障票据受让人(持票人)安全地享有票据权利、实现票据权利,获得票面金额。因此,“便捷”与“安全”是特别保护持票人的手段;而特别保护持票人,又是使人们乐于接受票据的手段;使人们乐于接受票据,又是助长票据流通的手段;助长票据流通,又是发挥票据经济效用的手段。可见,助长流通的最高宗旨可以细化为“保障票据使用的便捷、安全”两个原则,以进一步加强对持票人的保护,增加人们对票据的信心。

  (二)对票据法的条款进行修订,以体现票据行为相对无因性原则

  1.增加诸如“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真实与否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违反票据资金关系真实性签发票据的出票人,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仍应按照票据上的记载事项对善意持票人负票据责任”等体现票据行为无因性原则的条款规定。同时,保留《票据法》第10条第1款、第21条第1款、第83条第2款等强调票据基础关系真实性的条文,但需将其作为上述条款的补充。需要强调的是,这种保留必须坚持以票据行为的无因性为基本前提,避免盲目扩大票据基础关系对票据关系的影响范围,并应充分体现坚持票据行为相对无因性的理念。

  2.对人总行票据规章中与票据法及其司法解释相冲突的条款进行修订,以保证票据法体系的完整性。虽然人总行的票据规章作为下位法,没有票据法及其司法解释的位阶高,但是它对各商业银行和票据关系当事人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在实务中往往只按照票据规章行事却忘记了票据法的本来面目。因此,一方面,票据规章应该摒弃一些不合时宜的规定,在票据行为无因性上和票据法及司法解释相衔接,以维护票据法体系的统一、完整性;另一方面,各商业银行也应该注重对票据法及其司法解释的学习,在实务中善于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参考文献」

  1.郑玉波:《票据法》,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修正四版第29页,第7页。

  2.陈自强:《无因债权契约论》,法律出版社2002版,第138-139页。

  3.王小能:《票据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二版,第79页,第81页。

  4.(英)杜德莱理查逊:《流通票据及票据法规入门》,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5页。

  5.吕来明:《票据法基本制度评判》,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第34-35页。

  6.董惠江:《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制度研究》,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2期,第115页。

  7.张广兴:《债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41页。

  8.高子才:《论入世后我国票据法的修改与完善》,《人民司法》2002年第1期,第25页。

  9.梁英武:《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释论》,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年版,第262页。

  10.张群、张松:《20世纪中国票据立法的历史经验——以1929年票据法与1995年票据法为例》,中国法学网

  11.谢怀:《评新公布的我国票据法》,《法学研究》第1995年第6期,第40页。

  12.余保福:《票据无因性与我国票据立法的完善》,《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2期,第43页。

  13.刘心稳:《我国票据立法宗旨的研究》,《政法论坛》1998年第3期,第53-54页。

  14.王小能:《对票据行为无因性的再认识(二)》,《金融法苑》第2期,第87页。

  15.曹守晔:《统一办案标准,维护金融安全——〈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例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理解与适用(一)》,《人民法院报》2001年2月28日,第3版。

  16.夏林林:《对票据无因性原则法律适用的思考》,《法律适用》2004年第1期,第44页。

上一页  [1] [2] [3]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如何还财务成果以真实面目

  • 下一篇文章:股利政策理论研究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浅析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原则”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浅析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原则”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的制度安排与实践...
  • ››经济全球化下货币危机起因应对
  • ››我国货币政策存在的几个问题
  • ››WTO与中国金融业
  • ››外汇储备经济分析
  • ››中国进出口政策性金融发展面临的挑...
  • ››我国金融制度创新模式的选择
  • ››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思考
  • ››衍生金融工具内部控制研究
  • ››金融霸权和发展中国家的防范
  • ››浅析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原则
  • ››浅析票据法上的拒绝证明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