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金融研究
   开放条件下的人民币汇率安排:效率分析与制度取向      ★★★ 【字体: 】  
开放条件下的人民币汇率安排:效率分析与制度取向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17:36:39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一、当前人民币汇率安排的一般评价

  (一)现状:从管理浮动到固定汇率

  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有关条文明确了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并同时实施强制性的结售汇制度。依照《结汇、售汇管理规定》,境内机构经常项目下的外汇收入须及时调回境内,除国家规定准许保留的外汇可以在银行开立外汇帐户外,应在银行结汇;境内机构经常项目下用汇可凭相应的有效凭证向银行购汇或从其外汇帐户支付。统计数据表明,1995年末至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位于8.33—8.28元/美元的窄幅区域,1997年末开始则大致处于8.28元/美元的水平,人民币管理浮动汇率成为事实上的固定汇率。仅从这些数据出发进行判断当然是片面的,值得注意的是从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环境经历了从经济扩张到收缩的巨大变化,而人民币汇率变动基本上不反映经济趋势。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效率问题的提出

  引入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框架来分析政策选择,容易证明现行的人民币管理浮动汇率制并不是一个稳定的、唯—的均衡。设定局中人为管理当局和公众,然后分析管理当局和公众之间可能出现的博弈结果。第一种情况:管理当局宣布实行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公众必须在唯一的官方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若公众也选择在官方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并由此产生管理浮动汇率,则形成纳什均衡结果——博弈双方都选择了管理浮动汇率制度。第二种情况:公众进入外汇市场受到限制,包括买入外汇时受外汇用途、数量等等方面的限制。例如,《境内居民个人外汇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境内居民去香港、澳门地区以外的国家和地区旅游的供汇标准是2000美元,相对于旅游用汇需求,供汇标准明显不足。在官方市场存在进入限制时,公众不被满足的外汇需求必然会在官方外汇市场以外寻求,形成官方市场以外的外汇黑市。由于黑市交易被认为是非法的,并且黑市交易的信用风险远高于官方市场,黑市外汇的提供者必定索取一个较高的风险溢价,黑市的外汇汇率就高于官方市场汇率。公众与管理当局博弈的结果是产生两个市场——官方外汇市场和外汇黑市,两种汇率——官方汇率和黑市汇率。第三种情况:再考虑管理当局宣布实行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并同时提出威胁策略的情形,即公众参与黑市交易就会受到惩罚(譬如涉及外汇管理的法规有此类条文),这种情况比较接近现实。如果威胁策略是可置信的,就可能出现上文所述的纳什均衡结果,但公众了解管理当局的威胁策略是不可置信的,因为黑市交易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管理当局要将黑市交易完全置于监控之下需要很高的成本,几乎是不可能的。可见,在外汇市场存在进入限制的条件下,第一种情况不可能出现,外汇黑市和黑市汇率就会产生,而事实上外汇黑市交易的存在也是勿庸讳言的。

  两个市场两种汇率共存势必降低经济运行的效率。本文“效率”的含义与新古典(neoclassical)经济学所指相同,当资源偏离最优配置时,就可能存在帕累托改进的可能。直观地看,当前人民币汇率安排导致的效率损失有:1.考虑被限制的外汇需求,官方外汇市场卖方得到的价格要低于均衡价格,而黑市交易中买方被索取的价格要高于均衡价格,外汇交易产生了内生交易费用(内生交易费用介绍见下文);2.管理当局打击外汇黑市所耗费的资源。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两点启示:1.当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既然存在效率问题,就有加以改善的余地;2.应该研究这种有缺陷的制度为何存在、能否适应中国经济进一步开放的要求。

  (三)现行汇率制度是一种次优选择

  单从人民币汇率安排本身看,现行制度导致效率损失。但另一方面,这种建立在强制性结售汇基础上的管理浮动汇率安排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首先是保证了外汇储备的积累,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外汇无疑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其次,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护国内金融稳定的作用,尤其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稳定的人民币汇率极大地支持了国内外投资者对人民币的信心。因而从整体看,现行汇率制度一定时期内仍不失为一种折衷的、次优的制度安排,可看成是效率损失带来的负效用和汇率固定从而金融稳定、外汇储备增加带来的效用之间的一种权衡。

  问题的关键是,我国即将加入WTO,这种事实上固定的汇率安排是否还能适合经济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的要求。当维持现行汇率制度带来的效用不确定甚至下降,而效率损失却增加时,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创新就显得非常必要。

  二、经济开放条件下人民币汇制效率问题的进一步分析

  可以预见,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领域包括金融业将以前所未有的节奏对外开放,下文对现有开放条件下汇率制度的成本(效率损失)进行进一步探讨,并研究开放度提高后这些成本的变动趋势。

  (一)固定汇率制约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开放经济的IS—LM—CM模型分析表明,固定汇率、资本流动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三者不可兼得,若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试图维持固定汇率制,则货币政策具有内生性。如图所示,横轴表示国内需求,纵轴表示利率,一国汇率固定时的经济均衡点位于由IS曲线与资本流动线CM相交的A点,CM线表示i=i*即国内利率水平等于世界利率水平,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时LM曲线(代表该国货币政策)将右移至LM‘,但随着中央银行为维持固定汇率在外汇市场上被动买卖外汇,LM’曲线会内生地回移以与经济均衡点A相交,中央银行无法决定LM曲线的位置,亦即无法坚持独立的货币政策。近年来,央行为应对通货紧缩积极推行扩张的货币政策但收效甚微,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此。模型的两个重要假设是资本流动、国内利率水平与世界水平一致,就利率而言我国尚处管制阶段,但随着近年利率水平的连续下调,目前已接近或略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在此对我国的资本流动状况作进一步分析,我国对资本项目实施的是不对称管制,鼓励资本流入尤其是长期资本流入(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直接投资资本流入国),限制资本流出。但在当前经常项目可兑换的条件下,完全阻止资本逃避是不可能的,例如通过贸易项下的出口低报高出或进口高报低进就可实现间接资本转移。统计表明,我国历年国际收支平衡的“误差与遗漏”栏目数额较大,1995年以来连续在150亿美元以上(其中1999年为148亿美元),显示短期资本外逃的规模不小。而今年3月对境内居民开放B股市场,则为资本流出提供了一个直接的途径一B股股票从境外投资者转移到境内居民手中就意味着资本从境内流向境外。因此,理论上中国是适用开放环境的IS—LM—CM模型作定性分析的。

  实证研究也表明外汇占款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要大于其他因素,即支持货币政策内生观点。1996年以来央行先后7次降息,期间配以取消贷款规模、降低存款准备率、征收居民存款利息税等措施,货币政策的扩张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效果却不明显:货币供应量增长率逐年下降、物价水平持续低迷。通过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外汇储备和货币投放之间的变动关系基本一致,1994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从前一年的212亿美元猛增至516亿美元,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占了当年总投放的绝大部分,外汇占款对货币投放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1996年开始,外汇储备增加额呈减少趋势,增加额由1996年的314亿美元减至2000年的109亿美元,1996年到2000年M2年增长率分别为25.3%、17.3%、15.3%、14.7%、12.3%。

  特别应注意到,加入WTO 5年后我国将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零售业务,届时基于国民待遇和监管成本方面的考虑,继续坚持人民币资本项目的不可兑换将是不现实的

[1] [2] [3]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国际储备体系探析

  • 下一篇文章:欧元全面流通后的汇率趋势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开放条件下的人民币汇率安排:效率分析与制度取向”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开放条件下的人民币汇率安排:效率分析与制度取向”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的制度安排与实践...
  • ››经济全球化下货币危机起因应对
  • ››我国货币政策存在的几个问题
  • ››WTO与中国金融业
  • ››外汇储备经济分析
  • ››中国进出口政策性金融发展面临的挑...
  • ››我国金融制度创新模式的选择
  • ››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思考
  • ››衍生金融工具内部控制研究
  • ››金融霸权和发展中国家的防范
  • ››开放条件下我国金融监管法制完善
  • ››开放条件下的人民币汇率安排:效率...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