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1 引言 国际储备是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备用于弥补国际收支赤字、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的国际间可接受的一切资产。当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会员国的国际储备包括货币性黄金、特别提款权(SDRS)、在IMF的储备头寸和外汇储备。从各国的实际情况看,一般在各国的国际储备中外汇占有较大的比重。目前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保持一定量的外汇储备。 1994年1月1日,我国成功地实行了外汇体制改革,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对人民币汇率实行有管理的浮动。国际收支状况大为改善,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截至2003年底,我国国家外汇储备已高达4 032.51亿美元,较上年末增长40.78%,创我国外汇储备水平增幅新高。一国拥有雄厚的外汇储备,不仅有利于防范外部金融风险和政治风险,还能增强国外投资者对本币的信心,有利于吸引外资,同时还是本国对外投资的物质保障。但是外汇储备规模过大,又会增加国内货币供给量,在一定程度造成通货膨胀的压力。同时外汇储备过多会使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过大,造成资金资源浪费,并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为了保持我国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审时度势、趋利避害,从金融安全以及更好地发挥国家外汇储备的有效性出发,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我国外汇储备水平适度性的研究。 2 外汇储备规模理论概述及简析 外汇储备的持有和积累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和代价。因此,一国的外汇储备也不是越多越好。所以,确定一国外汇储备的适度水平就有着重要的意义。适度水平的确定取决于一国的外汇储备需求,而外汇需求又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进口商品的对外支付,利润汇回,外债的还本付息需要,以及抵御风险,干预外汇市场的需要等等。关于如何确定外汇储备合理规模的理论众说纷纭,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储备/进口比例法 该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R·特里芬(R·Triffin)教授在《黄金和美元危机》中提出的。他认为:若排除一些短期或随机因素的影响,一国的外汇储备与它的贸易进口额之比,应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以40%为标准,以20%为低限。 然而,该计量方法存在诸多不足之处:①单一指标缺乏可靠性。这种分析方法最大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但无法全面反映整个国际经济交易收支情况对外汇储备需求的影响,而且它本身又是根据经验数值推算出来的。在影响外汇储备需求的因素中,进口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以单向进口贸易流量来确定外汇储备需求,理由是不充分的。而且,各国的国情存在较大的差异,对外汇储备规模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单一指标很难适应各国的具体情况。②忽视对外债务偿还的需要。外汇储备除应付进口支付需要外,还有对外债务偿还的需要。该理论是分析20世纪60年代在国际资本流动规模较小的情况下各国储备状况提出来的,忽略了日益活跃的国际资本流动的因素,这显然是不全面的。 2.2 机会成本分析法 该学说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由J·阿格沃尔(J·Agaraual)等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的。他们认为,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就是国内投资的收益率。一国持有的储备超过国家的需要,就意味着一部分投资和消费的牺牲。因此,一国的储备需求是由其持有储备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来决定。适度储备需求应是其持有储备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达到均衡时的储备要求。 尽管从理论上来看,该分析方法可以从全球的角度或从一国的角度来评价外汇储备的合理规模,但在操作中却是困难重重,因为要在全球范围内对外汇储备的边际收益进行精确量化分析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是特定国家的资本边际社会收益也难以精确计量,只能以估计资源的社会收益法代用。显然,机会成本分析法实际上只是一种高度概括的理论模型,难以进行具体的操作与实施。此外,该方法未考虑正常进口支付用汇和偿债付汇要求以及外汇储备在维持人们对一国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信心上所起的作用,因此不可避免地也存在极大的局限性。 2.3 定性分析法 该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R·J·卡包尔(R·J·Carbaugh)和C·D范(C·D·Fan)等经济学家提出的。他们认为,影响一国外汇储备需求量因素有6个方面:一是一国储备资产质量;二是各国经济政策的合作态度;三是一国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效力;四是一国政府采取调节措施的谨慎态度;五是一国所依赖的国际清偿力的来源及稳定程度;六是一国国际收支的动向以及一国经济状况等。尽管这一方法考虑的因素较为全面、且切合实际,但是其分析方法较为繁杂,而且缺乏较为精确的量化模型,从而使可操作性和实用价值大为降低。2.4 其他的几种理论 ①储备债务分析法。该理论认为外债规模与储备之间应保持一定的正比例关系,即一国应把外汇储备维持在其外债总额的40%左右。该分析法忽略了外汇储备对外贸的支付功能,在对资本项目的分析中忽略了外国直接投资对外汇储备需求的影响,所以有失偏颇;②货币学派分析法。该理论是从货币供应角度来分析外汇储备规模适度问题的。该理论认为,国际收支不平衡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当国内货币供应量超过国内需求时,多余的货币就会流向国外,从而引起现金余额的减少。所以,外汇储备的需求主要由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减来决定。这种分析方法在解释长期外汇储备的行为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对于现实外汇储备水平则无法作出正确的解释;③标志分析法,该理论的核心在于运用所执行的政策或某些关键性经济变量,这就要求必须将这些指标进行量化,这又是一个难题,而且外汇储备规模的合理与否难以通过严格的理论模型验定,从而使该分析法的准确性难以确定。 确定外汇储备合理规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而以上各种理论都有其优点和缺陷,可见要寻求一种较为科学、完善的确定外汇储备合理规模的方法仍然是任重道远。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较弱,金融体制不健全、大多采用钉住汇率制度和债务水平较高等实际情况,为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和支付危机,可将上述理论中提出的一些指标作为预警指标来使用。从维护金融安全的角度出发,发展中国家一般需要保持高于常规水平的外汇储备。 3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研究现状及评析 结合上述理论,国内许多学者对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总得来说,对我国目前外汇储备规模问题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是充足的、甚至某种程度上是过量的。时建人、王国林运用国际上通常采用的3个客观指标(外汇储备与进口额的比例、外汇储备占本国当年外债余额的比重、外汇储备占本国当年GDP的比重)来计算所谓的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结果表明我国的外汇储备大大高于国际公认的合理储备水准。然而,作者也认为,关于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难以根据某种模式给出一个精确的定量结论,这不仅是因为我国有特殊的国情,更在于未来的5~10年内我国的经济发展充满着变数。此外,中国学者吴丽华运用阿格沃尔模型,对持有外汇储备的收益和成本进行了对比分析,测算出我国的适度外汇储备水平,从而得出结论:我国当前的外汇储备量过多,应对外汇储备资产进行有效管理,将超量的外汇储备按一定的比例投资于外国政府债券、存入外汇银行、投资国外房地产与股票、进口一部分国内急需的关键技术与设备。 另一种观点却认为:目前我国外汇储备严重不足,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也很难提高到适度的水平,例如刘斌以货币供应量决定论为理论基础,对影响中国经济主体外汇需求的诸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通过与亚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