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摘要:金融功能观的提出为金融发展理论研究拓展出新的研究范式,对认识现代金融的本质作出了新的尝试,也令“金融功能”这一范畴正式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事实上,对金融功能本身的研究远不止于此——不仅要上溯到金融发展理论乃至金融经济学的丰富阐释,还要纵观金融发展实践的历史演进。本文在此基础上对金融功能的层次加以剖析,进一步对金融功能作出定位;并以此为参照,对中国金融功能的两种错位进行分析,即表现为金融财政化的功能越位和金融市场化的功能缺位,指出复位于资源配置功能才是金融发展和金融体系建设的前进方向。 关键词:金融发展;金融功能;功能定位 自货币产生之后,经济体系便从纯粹的实物经济运行逐步演变为实物经济和货币金融交融运行,因此,货币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历来是经济学家关注的重要课题。传统理论的研究视现有的金融机构和组织为既定,金融要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必须在现有的金融结构框架下进行,因此后来被概括为“机构观点”(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1993年,默顿和博迪(Merton & Bodie)提出了“功能观点”(Functional perspective),对研究金融经济关系尤其是认识现代金融的经济本质作出了新的尝试,也为金融发展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
一、金融功能观视角下金融功能的价值
对金融功能观的分析依赖两个基本假设:一是金融功能比金融机构更稳定,即随着时间的推延和区域的变化,金融功能的变化要小于金融机构的变化;二是金融机构的功能比其组织结构更重要,只有金融机构不断创新和竞争才能具有更强的功能和更高的效率。其关注的焦点是理解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金融创新如何推动金融体系结构的演进。静态上,机构和市场作为金融产品的提供者处于竞争态势中,但动态上,二者又是互相补充和促进的。特定的金融机构在技术进步和竞争推动下总是不断进行特殊设计和金融创新,提供专门的金融服务;随着产品规模扩大,以致逐步为市场所接受并实现标准化后,该产品就会从中介移向市场,因为这样更有规模化成本优势。默顿将之解释为金融创新螺旋,它推动着金融体系朝着一个更为有效的金融结构演进。默顿和博迪还将金融的核心功能归纳为六类:(1)便利资源在不同时空和不同主体之间的转移;(2)提供清算和结算支付的途径以完成交易;(3)为储备资源和在不同的企业中分割所有权提供有关机制;(4)提供管理风险的方法;(5)提供价格信息,帮助协调不同经济部门的决策;(6)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激励问题。[1]
功能范式与机构范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从分析金融系统的目标和外部环境出发,从中演绎出外部环境对金融的功能需求,然后探究需要何种载体来承担和实现其功能需求。随着经济增长阶段变化导致金融面临外部环境的改变,对金融的功能需求与原有金融机构所能履行功能间的差距也随之变化,这就要求对金融制度安排、组织形式和市场形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外部环境。因而,在功能范式下,金融形态包括金融机构、产品和市场的变迁必然内生于经济增长机制和条件变化,由此就可以解释各国金融体制间的差异。同时,在金融形态变迁过程中,由于金融功能具有相对稳定性,从而在金融变迁和动荡的环境中,运用功能范式可以更清晰地把握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其演化趋势,使金融体系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对其功能要求的变化,因而用这种方法研究金融体系比机构方法更加准确和全面。[2]况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创新日新月异,金融国际化和金融证券化风起云涌,在金融机构观下传统意义的两种金融结构(以银行中介为主和以金融市场为主)和两种银行制度(专业银行制度和混业银行制度)已出现趋同融合趋势。因此,使用功能分析视角,围绕金融功能的发挥来展开对金融发展的研究,才能够将历史比较与国际比较统一于同一个分析框架之下。 对于转轨国家尤其是中国来说,以功能分析方法规划本国的金融发展和稳定战略,就可以更好地利用金融的功能实现制度转轨,促进其经济增长和稳定,从而这一范式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更有效地改革金融组织结构和体制指明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发展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实现金融功能的良性发挥。
二、金融发展理论视野中的金融功能衍化
随着金融功能观的提出,“金融功能”这一概念也正式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然而事实上,由于金融功能是指金融相对实体经济而言所起的功效和作用、是金融与经济关系的实质,因此对金融自身功能的研究远在此之前便已展开。追根溯源来看,金融发展理论乃至金融经济学都对金融功能作出了丰富而深刻的阐释。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先哲们主要是从金融的某一项功能出发对金融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加以认识的。如亚当·斯密强调金融的媒介功能,熊彼特从金融的信用创造功能、格利和肖从金融的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中介功能、帕特里克从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希克斯从金融在提供流动性以分散风险方面的功能等不同角度来认识这个问题,而戈德史密斯则强调金融的动员储蓄和配置资源功能。这些研究为后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20世纪70年代诞生的现代金融发展理论主要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对金融体系的功能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 麦金农和肖分别从“金融压制”和“金融深化”两个角度论证了发展中经济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指出发展中国家由于政府过分干预金融、进行金融抑制,“包括利率和汇率在内的金融价格的扭曲以及其他手段”,“使实际增长率下降,并使金融体系的实际规模(相对于非金融量)下降。在所有情况下,这一战略阻止了或严重妨碍了发展过程。而具有‘深化’金融效应的新战略(还有其他效应)——金融自由化战略——则总是促进发展的。自由化对经济发展是重要的”。[3]在论及金融体制如何影响经济发展时,麦金农提出了“渠道效应论”,认为货币当局改善货币供应条件、提高货币的实际收益率后,货币会成为一种有吸引力的价值贮藏手段,从而使资本积累过程借以进行的这种“渠道”得到扩大,促进经济发展。肖则提出了“债务中介论”,认为货币只是一种债务中介而非社会财富,金融中介的任务就是吸收储蓄,并通过引入各种金融资产拓展储蓄者对投资机会的选择空间,使储蓄转化为投资。 麦金农和肖创立的金融发展理论将金融体系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提至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对金融的促进资本形成和资源配置功能机理给予了详细论证,并强调了以市场化和自由化促进金融发展、从而有效发挥金融机制的功能来促进经济发展这样一种基本思路。 20世纪90年代以来,目睹金融自由化的尝试大多以失败告终,理论和实践的困境促使一些经济学家突破了麦金农-肖的分析框架,利用新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金融体系的发展及其作用,并相应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主张,包括金融约束理论、内生性金融发展理论等,以及前面述及的基于内生性金融发展理论提出的金融功能观点。赫尔曼(Hellmann)、默多克(Murdock)、斯蒂格利茨(Stiglitz)等把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竞争、外部性理论引入金融发展理论,提出了“金融约束”理论(1996)。这一理论认为,对于金融发展水平较为低下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金融深化具有极大的社会福利效应,因此应当鼓励银行积极开拓新的市场。但是由于竞争性体系会使银行产生内在的不稳定性(信息问题导致高昂的交易成本),且银行在开拓新市场方面的相关信息具有公共品性质,所以不仅银行没有动力,而且自由竞争也达不到社会的最优结果。这时就需要政府发挥积极作用,利用一组金融政策如存款监管、市场准入限制、限制资产替代等,将实际利率控制在竞争条件以下的水平,为金融部门和生产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