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摘要:本文根据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要求,从提升监测水平、促进贸易便利化出发,结合实践,初步设计以导向型预警指标、平行性监测指标、滞后性监管指标为主的非现场核查监管指标体系。同时,给出了为有效发挥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作用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非现场监管;进口付汇;指标体系
为了维护外汇收支平衡与核实贸易真实性,国家外汇管理局设置了进出口收付汇核销制度,进口核销通过付汇跟踪企业到货,这对加强进口付汇监管、防止外汇非法流动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我国跨境收支规模呈现不断扩大的态势。而现行进口付汇核销制度繁杂的操作程序、机械的手工监管模式已无法适应快速增长的贸易量和交易主体的管理需要。因此,如何建立起一套顺应经济形势发展需要的进口付汇监管系统,使得进口付汇监管理念由“一一对应的真实性监管”向“总量监测的风险性监管”、由现场核销向非现场核查转变;如何通过提高技术手段,将监管重心从日常柜台操作调整到对贸易外汇收支非现场的统计、监测、分析和预警,实现对真实性审核业务的非现场监管,已是从事外汇监管人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根据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要求,从提升监测水平、促进贸易便利化出发,结合实践,充分利用现有的系统资源,初步设计非现场核查监管指标体系。
一、贸易进口付汇非现场监管体系的构建目的及思路
1.构建目的。以促进贸易便利化和有效监测贸易资金流动为目标,以经常项目可兑换为指导原则,遵循均衡管理的理念,深入研究和探索有效的非现场监管模式。通过整合外汇局内部系统电子数据资源,结合宏观经济形式,建立起行之有效的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为外汇局实施非现场监测提供科学合理的基础信息,在真实性管理上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更好地为实现国际收支平衡服务。[1]
2.设置思路。充分利用核销信息系统采集完整准确的资金流和货物流信息,将考察期内进口企业的所有付汇数据与到货数据进行总量上的匹配,对于未匹配的金额在交易真实的前提下直接进入下一考察期进行再次匹配,从而实现每一考察期内的实际匹配率保持100%。同时,通过各项监测指标体系的预警状况,有针对性的对异常交易行为进行跟踪检查,从而实现外汇监管和服务并重的最终目标。
二、贸易进口付汇非现场监管体系的构成
根据构建思路和目的,结合进口付汇数据的时间特性,可以将非现场监测指标的设计分为导向型预警指标、平行性监测指标和滞后性监管指标。这三个指标体系依据交易发生的时间顺序构成一个综合的监管体系。 1.导向型预警指标。导向型指标是外汇局在对具体企业进行监管分析前,根据相关的宏观经济数据给出整体外汇形势的近似判断,在可能发生异常外汇收支时给出的预警信号。由于利率和汇率是国际游资进行投机的两大经济信号,因此可以将利率和汇率指标定为导向型指标。 对汇率而言,当存在汇率升值空间时,随着市场预期的增强,境外投机资本受利益驱动,会以各种形式进入国内市场进行投机获利;当存在汇率贬值空间,投机资本又通过各种形式流出国内。而对利率来说,假设S代表即期汇率,F代表远期汇率,分别以r和R代表本国货币利率和外国货币利率。假设从国内筹措的资金为一单位本国货币,从外汇市场上抛出得1/S单位外国资产,再把1/S单位外国资产投资于一长期投资项目,一年后可得(1+R)×1/S单位外币资产,再到外汇市场上兑换本币,可得(1+R)×F/S单位本币资产。[2]
如果(1+R)×F/S>(1+r),则即期资本流出,远期资本流入。 如果(1+R)×F/S<(1+r),则即期资本流入,远期资本流出。 可见,只要国际国内存在利率差,境外游资就会见机行事,选择机会进出境内投机获利。因此,利率汇率指标一方面向境外游资提供投机的时间点,另一方面也给外汇监管部门提供了强化监管的时间信号。目前,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研究,无论从理论上还是模型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以借用比较成熟的汇率模型模拟出人民币的实际汇率,结合利率水平,在一定的置信区间内,将其与名义汇率进行对比,寻找境外游资可能进行投机的时间段,在这一时间段内,外汇监管部门可以更为密切监视平行性指标和滞后性指标,加强对资金进出入的监管。 2.平行性监测指标。平行性指标是外汇局在日常的业务办理中,时时地跟踪每个交易主体,监测可能存在异常的情况。价格因素往往是资金披着“合法”外衣进行跨境流动的主要渠道;同时,价格也是外汇局日常办理业务中体现交易主体所发生交易的重要依据,因此可以将价格因素作为平行性监管指标。当预期一国货币存在升值空间,境外投机资本可以与国内企业联系,通过高报出口产品价格“合法”进入境内实施投机;当预期一国货币存在贬值空间,投机资本可以通过高报进口产品价格“合法”流向境外。对于非法资金而言,也可以通过谎报进出口商品价格进行跨境洗钱活动。因此,对进出口商品价格进行分析是监测企业交易合规性的重要手段。由于企业进口的商品种类繁多,进口地区各不相同,对每一种商品进行价格监测存在一定的难度。根据“抓大放小”的原则,可以从两个方向构筑初步的价格监测体系:一是根据历史情况及地区特点,选取该地区进口量较大的前N位商品进行监测。外汇监管一级部门可以从海关或国际市场收集进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按月向各分支机构发布,各分支机构根据本地区进口的实际情况选择进口量较大的商品进行价格对比分析,判断是否存在谎报情况。二是根据每月的进口付汇数据,选取该地区进口量较大的企业进行监测。进口量大意味着若存在逃套汇行为,其所造成的损失也较大。关注这些进口量大的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价格谎报而造成的损失。 3.滞后性监管指标。滞后性监管指标是外汇局在业务办理完成后,根据系统相关数据,定期或不定期对交易主体实施的监测。滞后性监管指标通过监管主体的付汇与到货信息及付汇在时间、结算方式上的对应进行分析,以反映企业主体的总体匹配、进口延期付汇、预付货款、待付汇等情况,从而方便监管部门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预警和监测。(1)总量匹配监测。总量匹配监测的目的是可以让监管部门从所监管的众多企业或地区中根据指标的区间筛选出可能存在异常情况的企业或地区,明确监管部门的监管对象,使得监管有的放矢。目前的进口付汇核销监管系统采用匹配率(即资金流与货物流的比率)作为监管的主要指标。而匹配率指标忽视基数间差异,容易导致未匹配金额不同而匹配率可能相同,不利于实现“抓大放小”的监管目的;同时也未考虑到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贸易背景,其未匹配额和匹配率也存在差异;对地区而言,由于其地理因素及资源差异,占主体贸易地位的行业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因此,新型的总量匹配监测指标应充分考虑基数因素、行业因素及地区因素,只有当充分考虑了上述因素,所设置的监管区间才显得比较合理、科学。 (2)延期付汇监测指标。目前,由于市场预期人民币继续存在升值,大量的游资正在以各种途径进入国内市场。延期付汇作为国外资金借助经常项目进入国内市场的可能途径已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因此,对延期付汇的监测可以有效地防范可能存在的异常外资。 (3)预付货款指标。预付货款代表资金的流出,与进口延期付汇一样,预付货款也是国际游资进行投机逐利的惯用手法,当预测国内本币存在贬值空间或者预测到国内经济形势存在恶化可能,投机资本往往可以与国外关联资本联系,通过该项目进行资本转移。同时,该项目也是国内非法资金从事洗钱活动的一条通道。通过该项目指标体系的监测分析可以寻找过度流出的资金以及异常资金。
(4)待付汇监测指标。境内资金进行跨境非法流动的另一惯用手段就是伪造进出口合同和进出口报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