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地方战略
   区域创新系统:批判性审视      ★★★ 【字体: 】  
区域创新系统:批判性审视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23:43:50   点击数:[]    

种定义强调它是位于“土地区域”或者区域的文化方面,根据这一观点,区域无须有一个确定的大小,在具体标准方面是模糊的,它能通过一种特殊的关联或者关系特征有别于形成边界的地区,它具有某种内在的凝聚性。定义采用的类型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区域竞争能力强点或弱点的具体方面,而从两者之间做出比较是的。作为一个文化统一体,区域的含义最好能通过嵌入的概念获得,它强调区域系统的相关关联和相互依存[9]。
总结相关文献表明没有几个区域才是真正的区域创新系统。然而,区域创新系统的多样性提出了一个定义和经验证实的问题。如果区域创新系统概念以其独特的形式而被广泛接受,并且用于衍生战略和政策,那么区域创新系统的定义和存在的基础仍然是模糊的,一个具体的区域以什么样方式可以标记为创新系统,至少相关文献还不清楚。
区域系统的经验描述是这个研究领域最具有争议性问题之一,区域组织这一新的形式被Markusen描述为“模糊的”,既不明确也不适合操作。区域创新系统方法清楚地认识到创新进程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制度本质和关键要素。有争议的所有区域,不论怎么定义都有某种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方法的不足可能是解决一些根本问题的无能为力,这些根本问题包括如何“知道”一个区域创新系统以及什么时候能看到。许多分析因为其缺点而受到批判, 错误地坚持统一概念框架、清晰的定义或者概念化这样一些条件,比如区域、创新系统以及制度。当然,Asheim和Isaksen以及Cooke et al.已经在这方面做了显著地努力,他们将区域创新系统描述为一个包含“生产结构”嵌入“制度结构”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中,企业和其他组织从事系统地相互学习[10]。这种描述说明了这一相互协调的整体的复杂性,那就是一个区域创新系统没有完全暴露什么构成了这一生产结构、制度结构、区域、参与者以及将它们捆绑在一起的相互作用和内在关系。
6.结论
区域创新系统是一个规范的、描述性方法,旨在认识一个区域内技术发展发生的原因。该方法已广泛被采纳,强调区域作为经济和技术组织模式的重要性,并且反映在政策和措施上面,此目的是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广泛地共识是,当企业通过与区域内各种支持组织及企业相互作用而成为更好的创新者,区域的创新行为将会得到改善。根据这种观点,区域的制度特征、它的知识结构、知识转移系统以及个体战略及企业行为在促进创新活动中能够体现重要的基本条件和促进因素。然而,区域创新系统类型的多样性造成了“定义混乱”和经验证实方面的问题,使得研究者和政策制订者很难想象一个区域创新系统究竟是什么,或者将会是什么。由此,该方法缺乏一个统一的概念性框架,根据这一框架或许能出现一个普遍的指导研究和政策的模式。强调区域学习以及非交易相互依存的存在,对于理解区域创新系统是简单的不充分的。制度的强调也是一样,只有了解什么样的制度以及在不同系统中、不同规模或者不同内在关系水平如何相互作用,这才是一个满意的突破。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已经就区域创新系统相关问题进行了批判性审视,此目的是提出一些问题,以便区域政策的制定能够调和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Porter.M.E. 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11).
[2]Cooke P,Hans Joachim Brazyk H J,Heidenreich M.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rms:The Role of Governance in the Globalized Word[M]. London:UCL Press,1996. 
[3]FREMAN,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Lessons from Japan[M],LONDON:Pinter;
[4]LUNDVALL, 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Towards a Theory of Innovation and Interactive Learing[M],London: Printer,1992;
[5]Etzkowitz  & Leydesdorff, Universities and the Global Knowledge Economy: A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M],London: Printer,   1997;
[6]Amable et al.,Diversity, cohere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innovation[M], Science in Tomorrows Eroupe, Economica Iternational,1997。
[7]黄鲁成.宏观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模式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02(1):95-98.
[8]盖文启. 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9]聂鸣,蔡铂. 学习、集群化与区域创新体系[J]. 研究发展管理,2002(5):16-20.
[10]朱英明. 论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J]. 中国软科学,2003(7):107-112.
[11]吕文栋,张辉. 全球价值链下的地方产业集群战略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05(2):119-124.
[12]林迎星. 中国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综述[J]. 科技管理研究,2002(5):1-4.
[13]钱平凡.基于产业集群的我国科技创新的战略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2004(2):33-38.
[14]李 虹.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及其动力机制分析与政策[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2):34-36.
[15]陈柳钦. 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J] .南京社会科学,2005(5):15-23. 

上一页  [1] [2] [3]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我国地区工业竞争力CIP指数中的异常状况分析

  • 下一篇文章:论区域社会资本的八大特性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区域创新系统:批判性审视”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区域创新系统:批判性审视”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浙江模式”和“苏南模式”的本质...
  • ››温州模式与温州人的个性
  • ››开放型经济的结构性转变
  • ››经济发展在于创新
  • ››粤商与广东的航运业近代化:1842--...
  • ››王树楠与近代中国西部开发
  • ››信息技术应用的成本节约:不同行业...
  • ››试论黑龙江省城市规划中的公共参与...
  • ››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研究
  • ››西部大开发,利益导向和法制准备是...
  • ››区域创新系统:批判性审视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