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地方战略
   关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考      ★★★ 【字体: 】  
关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考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23:42:51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摘  要】:本文主要利用汇率长期行为理论研究从1983年到2001年以来日元汇率的变化。笔者认为日元的实际升值的基本原因在于是日本非贸易品相对价格的快速上升。文章同时通过对日元实际汇率和国内生产总值、消费物价指数以及贸易差额等相关经济变量之间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各变量之间的数学规律。

【关键词】:汇率;实际汇率 ;国内生产总值;数量关系

一. 研究背景
     从1997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基本保持在1美元=8.27人民币水平上。近期人民币汇率面临越来越大的升值压力。很多学者强调人民币不能升值,因为在货币汇率问题上,日本有过前车之鉴。日元汇率从1973年开始随市场变化自由浮动,当时1美元=308日元。1985年日本签下了“广场协议”,日元被迫升值,1995年4月19日出现历史上最高值,即1美元=79.75日元。之后虽然有所起落,但总的来说70年代以来,日元整体处于升值状态。不少学者认为正是日元的升值导致了日本经济长期萧条。本文主要研究1983年到2001年以来日元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的变化,汇率变化和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贸易额、消费物价指数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日元汇率变化的规律,分析产出的增加是否必然导致实际汇率的上升。希望通过对日元汇率市场化后变化的分析,能够对我国的汇率制度建设有所借鉴和启示。
二.汇率长期行为理论
关于名义汇率和各国物价或成本水平比例关系的理论可以追溯到16世纪,与货币数量理论发展密切相关。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负·卡塞尔推广购买力平价理论(PPP),即一国的名义汇率会与各国物价或成本水平比率平等变化,使PPP假说成为汇率理论的核心部分。购买力平价理论背后的基本思想是一价定律,一价定律适用于单个商品(例如商品i)的情况,而购买力平价理论则适用于普遍的价格水平。在下面对日元汇率分析中,假定用 表示美国价格水平, 为日本国内价格水平, 为名义汇率为单位本币的美元价值, 为实际汇率,由名义汇率和价格水平来确定,它是对一国商品和劳务价格相对于另一国商品和劳务价格的一个概括性的度量,实际汇率的数学表达式为:
                                              (1)
从购买力平价背后的一价定律来说, 应该不变,或是从长期趋势来看,应该波动不大。根据上式计算1983-2001年日元对美元实际汇率的变动。一般来说广泛使用的实际汇率根据以下价格指数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出口价格指数以及单位劳动成本。由于消费物价指数比较容易收集,本文选用该指数来计算实际汇率,同时为了观察上的方便,对日元汇率采用直接标价法。
注:以1990年消费物价指数为100计算
 
注:资料来自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从上述图表和数据显示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在各年度之间发生的波动,1984到1986年期间,日元汇率发生剧烈波动,币值出现大幅度的升值,此后起落相对平稳。1989年到1994年期间日元再度升值,在1995年达到最高值,此后日元币值有所贬值。1997年到1999年中日币反弹,又出现20日元左右的升值。1999年之后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日元小幅度贬值。总的来说,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走势基本相同。购买力平价理论在解释名义汇率短期行为时完全没有效力,但是大量实证证明,工业国的实际汇率有向长期历史平均水平回归的趋势,这表明购买力平价理论在长期有一定的效力。对于汇率长期趋势偏离购买力平价的趋势,有许多重要的修正和改进理论。对于日元实际汇率变化,也就是日元长期处于升值可以采用巴拉萨和萨谬尔森(Balassa-Samuelson)的推测来解释: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非贸易商品与贸易商品价格之比较高的原因是随着实际收入的增长,贸易商品部门生产率的提高快于非贸易部门生产率的提高。由于国家内存在竞争的压力,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中技能类似的工人工资必须大致相等。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贸易商品部门较快的生产率增长提高了非贸易生产部门的相对成本,因而提高了非贸易商品的相对价格。在各个国家贸易商品的相对价格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非贸易商品相对价格的提高导致了币值的实际升值。下面将一国的价格总水平定义为非贸易商品价格和贸易商品价格的算术平均。假设两个国家的价格总水平分别为 和 ,非贸易商品价格为 和 和贸易商品价格为 和 ,带 号的变量表示外国。
                                                  (2)
                                            (3)
当以消费物价指数表示价格 时,权重(  和  )为非贸易商品在消费总量重所占的比重。可将两个国家以同种货币表示的贸易商品的相对价格定义为:
                                                                (4)
定义下列方程:
                                (5)
                             (6)
根据(5)和 (6)式可以得出:
                       (7)
(7) 式给出实际汇率( )、两个国家各自非贸易商品的相对价格(  和 )、非贸易商品在国内和国外价格指数中的权重(  和 )以及所有国家贸易商品的相对价格( )之间的关系。从等式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非贸易商品国内相对价格( )上升会导致实际汇率的升值。
结合上述的等式来看看日本经济发展种的实际情况:如果日本生产率在贸易品部门和非贸易品部门平衡增长或是在各行业中得到整体提高,则各部门都获益并将导致日元的贬值。但事实上,日本贸易品和非贸易品部门的生产率不是同步提高的,导致对实际汇率完全不同的影响。贸易品部门生产率的增长迅速,而非贸易品部门的生产率增长相对较慢。贸易品部门生产率的上升有助于提高整个国家的工资水平,因而非贸易品的生产商被迫以提高价格的方式来对付工资成本上升的压力。在日本以贸易品来衡量的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一直趋于上升。相对来说,美国的贸易品部门与非贸易品部门的生产率差异较小,所以日本的非贸易商品的价格要比美国上升得更快。根据经济学家理查德·马斯顿对1973-1983年美国和日本行业数据的研究,美国贸易品生产率的提高比非贸易品生产率多出13.2%,日本贸易品生产率的提高是非贸易品生产率的73.2%,美国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上涨了12.4%,而日本上涨了56.9%。在1983年以后,这种情况仍然持续。与美国的贸易品相比,日本贸易品的价格下降许多,但是贸易品价格的下降不足以抵消日本非贸易品价格急剧上升对汇率的影响。总之,日本非贸易品价格的快速上升是导致实际汇率升值的基本原因。

三.日元实际汇率和几个经济变量的数量关系
(一) 日元实际汇率和国内生产总值( )之间的数量关系
产出的增加是否会导致实际汇率的上升,一直以来是汇率长期行为的实证研究的重要课题。利用EVIEW软件对1983以来的数据用做出简单的回归分析, 表示日元的实际汇率,采用直接标价法, 表示国内生产总值,结果说明20年以来日本的实际汇率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如下的线性关系为:                    (8)
Dependent Variable: LOG(E)  Method: Least Squares Sample: 1983 2001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1) 12.63532 0.397077 31.82088 0.0000
C(2) -0.750959 0.038354 -19.57975 0.0000
R-squared 0.957539     Mean dependent var 4.868300
Adjusted R-squared 0.955041     S.D. dependent var 0.361649
S.E. of regression 0.076682     F-statistic 383.3665
Durbin-Watson stat 1.923346     Prob(F-statistic) 0.000000

模型说明在1983-2001年之间,GDP每增加1%,日元实际汇率数值就反向变动0.75%。说明产出增加1%,日元汇率会发生0.75%的升值。上述模型较好地验证了产出的增加会导致实际汇率的升值。
(二) 日元实际汇率和消费物价指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价格指数是市场供求关系的晴雨表,同时也反映了日元的国内购买力。国内价格水平对于汇率的影响很重要。下面是1983-2001日本消费物价指数和日元实际汇率之间的回归研究,存在线性方程:                                     (9)
Dependent Variable: LOG(E)  Method: Least Squares   Sample: 198

[1] [2]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加快青海工业化进程之我见

  • 下一篇文章:对温州模式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解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关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考”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关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考”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浙江模式”和“苏南模式”的本质...
  • ››温州模式与温州人的个性
  • ››开放型经济的结构性转变
  • ››经济发展在于创新
  • ››粤商与广东的航运业近代化:1842--...
  • ››王树楠与近代中国西部开发
  • ››信息技术应用的成本节约:不同行业...
  • ››试论黑龙江省城市规划中的公共参与...
  • ››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研究
  • ››西部大开发,利益导向和法制准备是...
  • ››关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考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