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已持续了20余年,国内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别,并且在一些区域形成了各有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这些区域正是国内经济最为活跃、改革开放最为成功的地区,因而引起了许多国内专家和学者的重视。一些经济发展较早国家的经历告诉我们,大国的工业化一般在几个地区发端,并于这些区域突破,从而扩散至全国,显然中国也不会打破这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发展过程。因而研究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对其他地区乃至对全国工业化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90年代中期来,在我国东部沿海三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引起了包括经济学界在内的学术界人士的关注。即“珠江三角洲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同前两种发展模式相比,温州模式的特点就在于其形成了以发展产权主体相对清晰化的民营企业,发展专业化生产并形成专业市场,开展区际贸易为主的发展模式。笔者认为温州较其它经济发展模式,在交易制度创新、产权明晰等方面是有其优势的,故本文将从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专业化与分工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出发,结合温州模式发展的实践及其特点,做一番简要地分析。 一、温州模式之特点分析 1、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 温州模式的一大特点就是民营经济相当发达,本文将以1978年至1999年为考察期来分析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在此20余年间,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可简要概括为从家庭作坊到个体工商户联户经营,再到股份合作制,到目前已发展为集团企业、公司制,而实际上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业主制--合伙制--公司制”企业制度演变的一般规律在温州地区的特殊表现形式,而其中在发展过程中无论是采取哪种形式的企业制度,但投资者对其财产的权属是很清晰的。产权明晰、利益直接、风险共担是这些企业制度的共性,也是经济史上不同企业制度的一般内核。首先我们从温州民营企业发展的绝对数量来看,据统计资料表明,个体工商户形式的经营户在1981年时为1.32万户,产值近1亿元,而至1999年户数上升到21.04万户,增长近20倍,产值为109.64亿元,增长近100倍,可见个体工商户的经营规模和质量在提高。1985年后股份合作制企业在温州开始兴起,私营企业(经济)有了较大地发展。1986年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近一万家,产值不到1亿元,到1999年私营企业为8629家,注册资金达65.97亿元,产值增长至71.3亿元,其中注册资本在100-500万元的有1432家,500-1000万元的146家,1000万元以上的有57家,可见私营企业已具有相当的规模。股份合作制是80年代后期开始温州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形式,1986年为10413家,工业总产值13.61亿元,邓小平南巡讲话后迎来了股份合作制企业发展的高峰期,1993年股份合作制企业工商注册数达36887家,其中工业企业27771家,总产值达192.84亿元。90年代中期开始,股份合作制逐渐被公司制企业所取代。1992年,已经有一些股份制企业陆续改组为公司制企业,1994年公司法正式生效后,公司制企业数目剧增,当时为1158家,到1999年增加到9568家,公司制企业逐渐成为温州民营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并出现了德力西、正泰这样的与现代企业接轨的大集团企业和规范化的股份制企业。 2、温州专业化市场的发展 温州模式的第二个特点就是专业市场的发展。其实专业化生产和专业市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不可分割的。在一定程度上温州专业市场的发展就代表了温州经济的发展,因为经济的发展市场起着关键作用。在温州经济的发展中,各地相继出现了各具的专业化市场和专业市场,并逐步形成了以同类产业区域性聚集为特点的块状经济,其中最为著名的专业市场:乐清柳市的低压电器市场、永嘉县桥头纽扣市场、乐清虹桥农贸市场、瑞安城关工业品市场、苍南宜山再生晴纶纺织品市场、平阳树贤编织袋市场、苍南钱库综合商品批发市场、苍南金乡标牌市场、鹿城区干鲜果市场、乐清市北白象建材市场。 温州市场的发展途径可简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专业市场的萌芽期(1978-1984年),在该阶段专业市场处于孕育状态。虽然,此时也存在有形市场,据统计,1984年温州商品市场为393个,其中专业市场79个,年商品成交额为6.95亿元,相当于当年商品零售总额的41.9%,但商品流通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购销员的走南闯北流动销售的形式。第二阶段为专业市场的快速发展期(1985-1994年),并形成了统治地位。因为,在此阶段温州农村的家庭工业、个体、私营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与此相适应,专业市场也得到了迅猛地发展。到1994年,温州的商品市场数达到513个,其中专业市场有363个,年销售额达到137.82亿元。并且在1990年前,专业市场以个体、私营、股份合作经营户经营工业消费品尤其是本地生产的工业日用品为主,工业生产资料市场很少,1990年519个商品市场中只有18个,交易额也只有2.56亿元,只占整个交易额27.89亿元的9%强。1990年后,工业生产资料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到1996年已达102个,交易额为46亿元,占总交易额的近14%,门类涉及金属、木材、石油、化工、机电等。与此同时,单个市场规模扩大,1992年时,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只有11个,1996年则增加到57个,其中超过10亿元的有7个。第三阶段为1995年以来,由于生产集中度地提高,知名品牌产品的出现,作为专业市场存在的依据逐渐消失,专业市场被逐渐兴起的直销式市场营销制度取而代之,但1996年温州市场的总交易额仍达353.19亿元。其实从以上三个发展阶段看出,温州市场的发展秉承了从无市无场到有市无场、有市有场、有场无市的发展脉络。 3、温州模式的内向型经济发展 温州模式的第三个特点是开展区际贸易,即温州经济在迄今的发展中,其商品贸易利用的主要是国内市场,而非国际市场。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温州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外贸对GDP的依存度)来看,温州的对外贸易基本可以1993年为界,分为两阶段。在1993年前其外贸依存度非常低,且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非常缓慢,外贸总依存度在1993年达到最高值。但也只为2.39%,而出口依存度(出口额/GDP)仅为1.54%,可见其经济的外向性是很弱的。1993年后,温州的对外贸易较前期有了较大地发展,但其外贸依存度仍然较低。到1999年时总依存度为12.47%,出口依存度为9.3%,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出口依存度100%和苏南地区出口依存度40%相比,差距极大。因而我们不难得出温州模式贸易区际性之特点。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温州的外资投资比例(外资/社会固定投资总额)也相当低,温州的外资比例虽然存现波动发展的态势,但总体上未曾超过6%,最高为1994年5.77%,而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全国各地在大张旗鼓引进外资的背景下,温州的外资比例也曾一度处于上升趋势,但1994年后却不升反降,到1999年时降为1.99%,而与其同时,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资比例却保持在50%上下,苏南地区也不低于30%。由此不难推断,温州投资资本的形式主要在国内,并且据统计主要是温州当地的资本。 因而,从以上两项指标的分析和比较中,可以认为温州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国内市场。 从以上对温州模式特点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温州模式的特点和优点所在,一是产权主体明晰的民营企业的发展;二是缓专业化经济和各种市场、专业市场的发展;三是经济发展的贸易区际性和资本形成的内源性。为此,本文将从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来分析温州模式的特点和优点所在。 二、温州模式特点之新制度经济学理解 1、新制度经济学中产权学派的理论及其分析 经济学界开始对产权进行研究,一般认为始于科斯(R·H·Coase)1960年发表的《社会成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