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严重阻碍了当地的所有制改革和民营企业的发展。以下的个案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据2000年4月29日《中华工商时报》报道,为了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陕西省委、省政府于1997年12月推出了两个《决定》[8]。为了贯彻落实之,陕西省相关部门还相继出台了14个配套政策,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基金”就是其中之一,旨在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短缺问题,当时省财政厅会同省国税局等有关部门还联合制定了两个配套文件。从表面上看,工作开展得大张旗鼓、有声有色。但据报道,已出台五年的“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基金”,至今不仅没有落实,也从来没有被认真执行过,甚至具体执行部门都没有,而且和国家有关政策相矛盾。许多民营企业望眼欲穿的“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基金”从一开始就仅是个“画饼”而已。该文同时还报道了西安蓝溪集团4年前合并了一家濒临倒闭的国有企业,按相关规定,土地的出让金应以评估确认地价为基数优惠60%-90%的比例缴纳,可到头来,蓝溪的土地出让金一分钱也没有少缴。如此事件频繁发生,更是折射出西部地区不完善的市场制度严重影响了当地所有制改革的进程和效果。只有建立完善的市场制度,转变政府职能,所有制改革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进而才能加快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通过集约式增长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这也是西部地区在新一轮的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和挑战。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的分析表明,在给定中央政府发展意志的条件下,我国西部地区扭曲的产业结构是由当地的所有制结构状况决定的,导致所有制改革进程缓慢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缺乏完善的市场制度(健全透明的法律体系、受约束的地方政府、有效的产权保护等)。在新一轮的开发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赖于所有制改革和市场制度建设。就目前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同时做出努力,促进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式增长的转变,发挥“结构效应”,加快西部经济发展,最终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持续、快速发展。
1从存量和增长两个方面推进所有制改革,实现各种经济成分的协调发展。在存量方面,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进一步推进国有资本更多地进入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领域,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通过资产的重组和结构调整,在市场公平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同时坚持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完善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在增量方面,清除和修订限制民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消除体制性障碍,实行“国民待遇”,凡竞争性、盈利性行业和法律未禁止进入的行业均应允许民间资本的进入,建立完善的民营企业融资体系,加强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保护,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西部大开发和国有企业的改革与重组。
2.完善市场制度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这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所有制改革的制度基础,也是目前最为紧迫的环节。建立健全市场法律体系,包括建立市场主体和中介法律制度、产权法律制度、市场交易法律制度和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全面推进经济法制建设。同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完善政府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加强对法律法规和重大决策的解释工作,增强透明度,充分利用社会智力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市场主体对行政执法和司法审判的监督作用,约束地方政府行为,建立“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提高政府承诺可信度,做好市场的“守夜人”。
3.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在此过程中,积极发挥地方政府作为市场服务者和“指路人”的作用。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根据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当地具体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指导政策,引导当地企业进入、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特色加工制造业,如特色农林牧业、农林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旅游及相关产业。同时注意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以保证全国和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方甲. 产业结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季铸.中国结构性增长的经济选择[J].财贸经济2003.(5). [3]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增订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林毅夫、谭国富. 自生能力、政策性负担、责任归属和预算软约束[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4). [5]马颖.论发展经济学的结构主义思路[J].世界经济,2002(4). [6]吕铁、周叔莲.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管理世界,1999(1). [7]孙早.西部发展中的政府意志与市场制度变迁[J].战略与管理(中文版),2001(6). [8]孙早、鲁政委、李晓玲.产业结构转换、市场制度变迁与西部经济增长——对陕西的案例分析[J].世界经济,2003(11). [9]沈坤荣.改革二十年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分析[J].管理世界 ,1999(2). [10]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11]王洛林、魏后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进展及效果评价[J].财贸经济,2003(10). [12]浙江省委宣传部课题组.市场主体、政府与制度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2). [13]曾昭宁.陕西工业结构演变初探[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14]周振华.现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注释:
[1] “一五”时期,在以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为重点的大规模建设过程中,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18.52%投入到了西部,156项重点工程中近1/3摆在了西部(陕西省24项,甘肃16项,西南地区11项)。在三线建设时期,西部的川、黔、陕、甘、滇、青六省都被划入“三线地区”之列,其中川黔陕成为三线中投资强度最高的地区,从东部沿海和东北、华北内迁380个项目,投资1300亿元(1965-1980年累计数)。(参见陈栋生,2000:《历史启迪与思路创新》,《青海社会科学》第6期)
[2] 由于2000-2002年的统计口径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产值,故选择1999年与之比较,这样才具有可比性,但并不影响总的趋势。
[3] 相关资料显示,200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产值在轻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为66.1%,比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所占比重高出32个百分点。
[4] 据相关资料显示,2000年,包括广西、内蒙古在内的西部地区从业人员和国内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分别为61.7: 12.9: 25.4和22.3:41.5:36.2,而东部地区则分别为42.8:27.2:30.0和11.4:49.2:39.4,西部地区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较大,而第二、三产业发展较慢。
[5] 较小的发展基数是导致其发展速度相对较快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6]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88个县(市、区)中,2000年产值超亿元的各类特色产业区共有500多处,涉及175个大小行业,创造产值近6000亿元,占当年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9%左右。
[7] 参见《南方周末》(2003年3月21 日)“国资变局依然‘衔枚疾进’”和《新西部》(2003年第12期)“西安国资拍卖再调查”。
[8] 指上文提到的由中共陕西省委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的决定》和《关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决定》。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