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类型: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和其它投资。以1985~1997年的数据为例,按实际利用金额计,直接投资5,035 945万美元,占总和的84%;间接投资657, 486万美元,占总和的11%;其它投资318 ,594万美元,占总和的5%。并且港商在广东的直接投资总额近年来继续保持稳中有升格局2(如表1所示)。
与此同时,广东企业对香港的投资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的支持与鼓励下有了快速的发展。如省属的企业有“粤海集团”、“南光集团”“广属集团”等,市属企业有“越秀投资”、“深业控股”、“珠光集团”、“羊城集团”等,并且这些企业大部分都已在香港上市。虽然在香港投资的广东企业在运作和管理上留有计划经济的痕迹,存在与香港自由市场经济体系发生摩擦的问题,并在亚洲金融风暴后进入了调整期,但总的来说收获颇丰。不仅为内地引进了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参与大项目的投、融资,为国家赚取大量外汇,同时也通过积极参与和拓展在港业务,为促进香港的经济发展发挥了作用。随着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实施,粤企入港“借船出海”步伐加快,中资入港的比例明显提高。 从表2、表3可以看出,中国大陆(以广东为主)的资本已经成为香港最重要的外来直接投资,并且其存量及流动状况已经深刻影响香港的资本结构。另外,从近年来广东企业以红筹在香港上市的态势分析,百慕达、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等国际避税区在香港的投资3,实际也有相当部分是被广东企业所掌控。因此,广东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在香港的活跃程度远比市场表现的活跃。这也表明粤港两地的资本对流趋势已经悄然形成。 在人员及劳动力流动方面,粤港之间更为频繁。1999年广东入境人数为5,923.19万人次,其中港澳同胞为5521.02万人次(参见表4),所占比例93.21%;2000年深圳各口岸出入境人数首次超过1亿人次,拱北口岸出入境旅客流量也高达3,750万人次;2004年仅通过深圳各口岸海关进出境旅客就高达1.37亿人次,同比增长16.1%,其中经罗湖口岸进出境的香港旅客达7384万人次。据深港节日旅客过境疏导小组统计,在重要节日期间经深圳各口岸出入境旅客曾突破580万人次,高峰日超过40万人次。这一数据显示粤港人员往返流动极为频繁。自从中央政府批准开放内地居民以个人身份赴港旅游以来,已吸引逾千万内地居民到港“个人游”,每人平均消费达 6,000 港元,为香港带来超过 120 亿元的消费收益,也为香港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就业职位。 香港是大陆最大的转口基地、第三大贸易伙伴与第二大出口市场。广东运销海外的商品,很大部分通过香港转口和转运。按照外经贸业务统计,1990~1997年(参见表5),广东外贸出口总额为3070.29亿美元,其中对港出2582.39亿美元,所占比例高达84.11%,对澳出口24.31亿美元,比例为0.94%。同期广东进口值为2061.69亿美元,其中自港进口1620.46亿美元,所占比例为78.60%,自澳进口16.21亿美元,所占比例为0.79%。自1998年度起,全国进出口值一律按海关数额统计,1998年和1999年两年合计,广东出口总值为1533.23亿美元,其中对港出口528.73亿美元,比例降为34.48%,这是剔除了经港转口、转运世界各地货值的结果。同时,广东也成为香港最大的港产品贸易出口、进口及转口对象。因而,粤港双边贸易的发展极为快速。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进程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相互依赖性不断加强。经济整合(Economic integration)4的力度也不断加强,各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Integration)的方式和渠道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是国际商品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和信息技术的传播。全球范围内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产生的合力加速了每个国家的发展。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粤港经济在相互开放的协作下,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单2002年,粤港澳三地经济总量超过3,000亿美元,仅出口贸易额就超过6,000亿美元。 2004年广东企业经香港转口进出口货物总值1789.9亿美元,增长22.2%,占广东企业进出口总值的50.1%.其中,广东对香港出口快速增长,2004年共出口686.4亿美元,增长27.4%,而自香港进口58.8亿美元,增长9.1%;广东企业自香港购买国货复进口271.7亿美元,大幅增长44.5%,占经香港中转进口的21.5%.国货复进口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共进口214.1亿美元,增长36.2%,占国货复进口的78.8%.进口商品主要为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分别进口217.1亿美元和116.9亿美元,增长49.6%和58.3%。2004年经广东口岸进口香港产CEPA项下货物共1,932票报关单,价值1亿美元,减免关税人民币5,599.1万元,而其中单12月进口1,184.4万美元,比单1月增长3.6倍。 总体来看,香港仍是广东第一大贸易伙伴,粤港双边贸易总额达745.2亿美元,增长25.8%;2004年广东与香港贸易顺差达627.6亿美元,为广东外贸最大的贸易顺差地区。以上数据表明,粤港区域经过20多年的两地规模化的经贸合作,形成了休戚与共的紧密关系,而香港的其它金融地域单元则相对松散。
(3)产品多样化程度
跨入21世纪,广东建立了国际化水平较高、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机制比较灵活的混合型经济体系。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纺织品、服装、家具、塑料制品和鞋类产品是近5年来的主要出口产品,而纺织品、服装、电动机械、办公用品、钟表等一直香港最主要的出口产品。相比之下,粤港两地的本地产品出口的产品结构都具有相对集中的特点。 在CEPA推动下,广东省2004年出口产品出现新局面: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大幅增长,其中,手机、钢材的出口额成倍增长,数字式自动数据处理设备、显示器、电视机、摩托车和汽车零件出口额的增速均超过五成。传统大宗商品出口持续增长,纺织品、服装、家具、塑料制品和鞋类出口额分别增长11.5%、6.5%、23.8%、15.5%和14.9%。国内短缺的资源性商品进口快速增长,谷物、食用植物油、钢材、成品油进口额分别增长77.4%、46.0%、18.6%、38.5%。 2004年广东对港供水及输港水海产品、果蔬保持平稳增长,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包括部分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迅速。自1997年香港回归以来,广东为香港供水量已达54.6亿吨,其中2004年对港供水9.6亿吨,增长55.5%,为香港繁荣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输港活猪35万头,增长33.6%;活鱼4.4万吨,增长3.7%;蔬果73.6万吨,增长11.8%;但输港活家禽1,521.5万只,下降53.3%.同期,广东对香港机电产品出口444.2亿美元,增长36.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66.8亿美元,增长41.8%。 随着对广东依存度的提高,香港自2002年开始加大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表10的数据可以佐证),这为迎接2004年1月1日起实施的CEPA奠定了基础。CEPA的实施,强力帮助香港打破困局,使香港经济迅速扭转了颓势。 随着香港丰富的产品、优质服务提供者及专业人士便利地进入广东市场,香港经济得益于两地经济的进一步融合而增长。香港经济第二季的GDP按年增长12.1%,这是一个久违了的双位数,因为在过去10年中,香港仅有4个季度的增长率达到了双位数,而上一次的双位数增长,已经远在2000年。众多CEPA优惠中,最立竿见影的,可算是挤满香港大、小街头的内地消费者。香港八成投资者2004年在股、汇、楼市均有斩获,是过去3年回报最佳的一年,众多投资者对今后粤港经济前景都感到乐观5。 可以说,粤港两地贸易迎来了新的历史契机,CEPA等措施的实施,不仅给香港带了经济增长的惊喜,更是通过贸易体系促进了两地整体出口的多元化,优化了两地的本地产品出口的产品结构,达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随着两地市场化整合的稳步推进,粤港经贸合作不仅在贸易、投资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