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及特征 早在1945年,毛泽东同志就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指出,如果中国要建设成为强大的工业国,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过程就是不可避免的。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化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的城市人口以及城市数量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有了较为迅速的增加。尽管这一时期我国的城市化率(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还低于工业化率(工业部门产值占国民收入比重),但总体说来,我国城市化的进程还是明显的。如1957年,城市人口便由1949年的3949.05万人增加到9949万人,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10.64%增至15.39%;特别是1958年的“大跃进”,更促使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到1960年,我国城市人口达到了13073万人,城市人口比重接近20%。不过,“大跃进”所导致的城市人口的超常规的增加也确实加重了当时的城市负担,显示出了城市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非适应性,因此“控制大城市”的城市发展政策在我国也正式付诸实施。 自1961年开始,随着经济的调整和城市发展政策的改变,大批城镇职工及其家属在行政力量的安排下返回农村务农,到1962年,城市人口减少到11659万人,比重也骤然降至17.33%,1963年进一步减少至16.84%。随后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城市化在政治因素的影响下,一直处于“受挫”阶段。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在整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如我国1961年的工业化率为34.64%,1978年便达到了49.40%,工业化率提高了14.76个百分点;然而,1978年的城镇人口数则仅有17245万人,占当时全国总人口96259万人的比重只有17.92%。 1978年与1961年相比,城市化率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1.37个百分点。从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之间的差距来看,1961年城市化率落后于工业化率15.35个百分点,1978年这一差距拉大到31.48个百分点。换言之,新中国成立的最初三十年间,尽管我国的工业化发展相当迅速,我们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完成了工业化原始积累过程,但是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并没能有效地带动城市化发展,我国的绝大多数人口依然生活在农村,“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特征仍然十分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步伐显著加快,城乡分割与对立的局面已开始改变,但是长期以来所存在的“户籍控制”,使得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仍然处于非常低下的水平。1997年,我国市镇人口为36989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9.9%(1998年为30.4%),尽管这一数字比1978年的19.92%增长了12个百分点,但是也只相当于1950年的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横向比较不难发现,我国城市化水平同目前的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1997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平均为46%,其中低收入国家(人均GDP为350美元)城市化水平为28%,中等收入国家为49%,高收入国家为78%。低收入国家城市化水平仅比我国低1.9个百分点,但考虑到该年我国人均GDP(860美元)比低收入国家(人均GDP为350美元)高一倍以上的事实,我们认为,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显然是偏低的。(如果按世界银行选择的购买力平价法计算我国的人均GDP,则1997年我国的该项指标为2920美元,而同年人均GDP在2000-3800美元之间的19个国家平均城市化水平为50.8%,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比其低20个百分点以上。) 目前,我国不仅城市化水平较低,而且城市的规模还很小。1998年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671个城市中,200万人以上的城市仅有12个,占1.7%;50-200万的为67个,占10%;15万人口以下的城市有297个,占44.3%;另外尚有151个城市的人口少于10万;29个城市的人口少于5万;最小的城市仅有5000多人。从大城市(在此指50万人以上的城市)人口数量占全部城市人口比重来看,目前我国大城市人口比重仅占25%多一点,这与发达国家50%、世界平均35%以上的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别。上述这一状况的形成,与国家长期以来所确立的“控制大城市规模”的城市发展方针无疑是密不可分的。从近二十年来我国的“城市发展方针”的演变来看,虽然在具体的文字表述上有所不同或变化,但国家对“大城市发展规模”的认识则是始终如一的,如1978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制定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的城市发展方针;1980年这一方针被进一步完善为“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1990年不仅将城市发展方针修改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而且还将其写入《城市规划法》。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问题的决议》,更明确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可见,控制大城市人口增长是我国的一贯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小城镇已成为我国城市化最直接的推动力量之一。1978年-1998年,我国城市数量由193个发展到671个,增加了2.48倍;而建制镇却由2173个发展到18925个,增加了7.71倍,小城镇的增加幅度远远超过了城市的增加幅度。另外,市镇人口的分布结构也印证了“小城镇是我国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量”的结论。1998年初,在全国市镇人口中,大城市人口占28.7%,中小城市人口占29.1%,其他小城镇人口占42.2%。小城镇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与这一时期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密不可分,(因为第一,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使原有的镇和集市规模不断扩大,而且还形成了大量的新集镇;第二,乡镇企业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相当的资金和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则是理论界与政府部门推行“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的必然结果。 二、探索“中国城市化道路”必须首先界定“小城镇”的内含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理论界便开始探索“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问题。在城市化具体模式上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如“大中城市为主论”、“小城镇为主论”、“中等城市为主论”、“大中小城市并举论”、“中小城市为主论”、“中心集镇为主论”、“城乡一体化论”、“县城为主论”、“农村城市化论”等等,其中,最为激烈的争论是发生在“大中城市为主论”和“小城镇为主论”之间。 “大中城市为主论”和“小城镇为主论”究竟哪一种观点最终能在我国城市化发展模式之争中赢得“优势”,首先取决于我们对“城市”和“小城镇”等概念内含的界定。 一般说来,“城市”这一概念的界定较为容易,人们对城市的划分标准也较少存在争议。在实践中,人们基本上是按国家统计局的界定来使用大、中、小等城市范畴的,具体说,“特大城市”是指人口规模在100万以上的城市,“大城市”是指人口规模在50-100万的城市,“中等城市”是指人口规模在20-50万的城市,“小城市”是指人口规模在20万以下的城市。但是,在“小城镇”这一范畴的理解上,不仅学者们的观点不一致,就连国家的有关法律规章也有不同的界定。这里主要有两个问题需要讨论,一是“小城镇”从外延上看究竟包括哪些部分?二是“小城镇”从属性上看究竟属于“城市”范畴还是属于“乡村”范畴? 首先,从小城镇的外延来看。尽管国家统计局对“小城镇”有明确的界定,即“小城镇一般是指建制镇”,但有的政府文件却将非建制镇或“集镇”也纳入了小城镇范畴之列,如我国的《村镇规划标准》第102条便将“集镇”与“小城镇” 两个概念作为可替代使用的相同或相近范畴来处理。理论界在讨论“积极发展小城镇”这一主张时,也没有首先明确界定“小城镇”的具体内含,学者们其实是在各自不同的定义或理解基础上来赞成或反对“积极发展小城镇”这一城市化模式的。概括说来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