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地方战略
   统筹区域发展路径:泉州、温州的比较分析      ★★★ 【字体: 】  
统筹区域发展路径:泉州、温州的比较分析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23:40:57   点击数:[]    

区域间资源。政府以行政手段配置区域产业发展要素,虽然具有强制性,却是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办法。 
一是财政资金无偿投入。改革开放以来,泉州、温州两市沿海县(市)经济发展十分迅速,财政收入大部分来自沿海县(市)。2001年,泉州、温州两区市沿海县(市)财政贡献分别达85.8%和78.4%,沿海县(市)财政持续增长为两市对山区实行强制性财政投入提供了保障,协调了山区和沿海的资金配置,发挥了先富带共富的投入效应。“九五”期间,泉州市投入资金3.4亿元(其中有偿0.95亿元),改善贫困山区的生产生活环境,全市省市定贫困村农民人均收入从1995年1701元增长到2000年3460多元,年均递增达20%以上。 温州市“八五”期间共投入扶贫开发资金近5亿元,资助7332个山区扶贫建设项目,成效显著。  
二是扶持贫困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扶持山区龙头工业和农业产业化项目,扶持山区合理开发山区资产和矿产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山区与沿海协调发展步伐。泉州市每年从财政拨出2000万元周转金,扶持山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八五”期间累计投入26.07亿元,重点加强山区农业小利建设和山区综合开发。 温州市对规模型扶贫开发基地和龙头企业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市里重点扶持“十大千亩扶贫开发基地”和“十大扶贫开发龙头企业”。2000年泰顺县1.25万亩生态农业基地,大安乡兔业繁育中心等几家扶贫开发龙头企业,文成县的冰洋牌竹凉席、亨哈牌山珍等山区名优农副产品,苍南县新规划的七大种养业基地,平阳县新建立的特早茶、马蹄笋优良品种繁育基地和永嘉县乌牛早茶开发等等,进展都不错。  
三是搬迁移民,异地脱贫。通过行政手段,按照山区群众意愿,组织山区交通条件不便,发展环境不好且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成本极大的山区村落整体或局部迁移,强制性把劳力资源配置到其他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既能使山区农民实现迁移后异地脱贫,又能改善山区资源配置效益。“八五”期间,泉州市共有1.29万居住在生产和生活条件十分恶劣的山区群众搬迁下山。温州市建立157个移民点,迁移居民达10966户47186人,仅苍南县就有4908户1.95万人搬迁下山(其中迁移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外乡镇达43%,实现了跨越式脱贫。  
3、市场拉动:以互惠互利原则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从严格意义上说,政府行政手段推动山区经济发展,只能使山区经济发展状况有所改善。要从根本上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从山区和沿海经济发展共同利益出发,开展互惠互利的经济开发协作。 
一是重点开展服务输出。对于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产业发展环境恶劣又有丰富劳动力资源的山区县及山区乡镇,与沿海地区开展服务合作是一条能够充分利用山区丰裕资源实现自我积累发展的良好途径。服务输出有多种形式,相对而言,个体经营资本需求量较低的服务业则不失为山区农民的一条出路。浙江省仙居县个别农民外出办洗衣店获得可观利润后,其他农民竞相模仿,于是洗衣业便成为当地农民主要的服务输出形式。由于外出洗衣店的人多了,使得仙居当地与洗衣业有关的机械和其它配套加工制造业也随之发展起来;泰顺县的理发业的发展也为当地带来可观的收入。温州经济发展初期许多农民的启动资金也是从小商小贩和修鞋补锅等开始积累起来的。可见,由于服务业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市场进入的必要资本壁垒也较低,因而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理想选择。温州市政府把山区劳动力服务输出作为山海协作的重点,要求瑞安、乐清、鹿城、瓯海、龙湾“两市三区”都要力争吸纳贫困地区5000-10000个劳动力。温州市劳动部门负责组织全市劳动力转移工作。“两市三区”都把接纳山区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作为山海协作工作的一个重点来抓,在工业园区和企业比较集中的地方,统一规划,分批建设一批公寓,低价租借给工业区务工人员,为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提供相对稳定的生活基地。  
二是突出抓好产业转移。产业区域转移,是指某些产业从某一地区转移到另一地区的一种经济过程。泉州、温州两市工业化已经进入中期阶段,沿海地区工业结构急需进一步升级,区域间产业发展不平衡为沿海地区一些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劳动密集程度较高,技术改造层次不能上升的产业实施区域间转移提供了现实基础。因此,沿海发达地区某些加工业向贫困地区转移,既是发达地区实行产业置换,推进产业升级的现实要求,也是促进贫困地区群众自我发展、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温州市经委、乡镇企业局等部门有计划地组织发达地区一些加工业,转移到贫困地区去。主要选择适合贫困地区劳动力加工,比如加工鞋帮、眼镜配件、低压电器的半成品等。温州市一些企业如雪山胶鞋集团把鞋帮的加工转移到文成县的黄坦镇,双方实现了互惠互利。运用市场机制实行产业转移,做到既有利于贫困地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增加群众收入,又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特别是开发山区资源的一些企业,如花岗岩生产企业,以山区农产品为原料的企业等等,都尽可能搬到山区去,充分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尽量吸纳山区劳动力,带动山区加快发展。 
三是合作开发山区资源。沿海发达地区有丰富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人才优势,不发达山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劳动资源以及低劳动力成本等优势,沿海与山区合作开发山区资源,正是实现优势互补的手段,既能优化沿海与山区的资源配置,又能推动沿海和山区互动发展。泉州沿海县(区、市)部分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资源加工型企业(如福源集团、亲亲集团等)逐步和山区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先交给农民预订金,采取订单农业的形式,保障农产品销路,既为企业生产提供了稳定的货源,又为山区农民增产增收拓宽了渠道。温州市引导沿海市(区)企业与山区县合作开发特色产业,文成县的“亨哈山珍”、“冰洋竹业”、“天篷养猪”,泰顺县的“晨星食品”和永嘉县的“乌牛早茶”,苍南县的“四季柚”,平阳县“马蹄笋”等都引进大星沿海市(区)资金、技术和管理人才合作开发,成为山区县很有潜力的经济增长点。在此基础上,山区县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采取扩大生产、拓展营销、组建集团等途径和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等形式,加强产前、产中、产后跟踪服务,现已形成一批产值亿元以上的有当地特色、有自己品牌、有竞争优势、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带动了扶贫开发基地建设,带动山区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同时,各山区县还努力移植沿海市(区)专业化分工的成功经验,通过引导和服务,培育一批特色专业村。温州市还在农副产品中心市场和蔬菜批发市场中,专门开辟山区农产品的销售区,专门安排摊位,优惠提供给山区群众,以提高山区特色农产品的市场 三、统筹区域发展的政策建议
1、提高贫困山区自主发展能力是统筹区域发展的根本。政府对贫困山区的扶持,要在继续扶持贫困地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把资金重点扶持山区发展特色产业,增长自身发展能力,使贫困地区通过发展能力的增强来改善自身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良性循环。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选择要充分考虑投入产出效应,立足地方特色,选择具有资源禀赋丰富和比较成本优势的项目,而不能盲目跟风,肆意仿照发达地区的产业选择。泉州市安溪县立足茶叶、矿产、农产品加工,永春县立足芦柑、老醋,德化县立足陶瓷工艺,围绕特色产业细化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协作,延伸产业价值链,取得快速发展,区域统筹发展成效十分显著。
2、服务输出是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越贫困的地区,越要人口向外流动。由于资源、地理、气候等条件的影响,在不受行政强制约束下,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产权、交易费用与老工业基地振兴

  • 下一篇文章:关于宁夏中卫市撤县设市后若干发展策略选择的理性思考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统筹区域发展路径:泉州、温州的比较分析”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统筹区域发展路径:泉州、温州的比较分析”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浙江模式”和“苏南模式”的本质...
  • ››温州模式与温州人的个性
  • ››开放型经济的结构性转变
  • ››经济发展在于创新
  • ››粤商与广东的航运业近代化:1842--...
  • ››王树楠与近代中国西部开发
  • ››信息技术应用的成本节约:不同行业...
  • ››试论黑龙江省城市规划中的公共参与...
  • ››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研究
  • ››西部大开发,利益导向和法制准备是...
  • ››统筹区域发展路径:泉州、温州的比...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