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市的产业构成、扩大两市的产业规模。 3.冀东产业经济区 该产业经济区地理上覆盖秦皇岛、唐山二市,产业上突出外向型特征。 应考虑对该区实行“特区政策”,把其培育为河北的主要对外开放承载区域,努力提高该区的国际化、城市化水平。产业选择上则应在继续巩固原有产业特别是重工业、海洋产业、旅游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培育与之产业关联度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并不断加大与环渤海各省市之间的经济联合与协作,可以考虑先以建立城市之间的“结对”方式推进,如秦皇岛与大连旅游业捆绑。 4.冀北产业经济区 该产业经济区地理上覆盖张家口、承德两市,产业上突出旅游和自然农业特征。 该区域作为未来我省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边缘区”,应当完全立足于这些历史和天然的资源优势,自力更生地寻求和培育相关产业增长点,特别是通过加强龙型农业经济规模,加速农产品特种特养与精深加工一体化进程,通过持续嫁接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把本区域逐步培育成为全省、全国特有的“绿色农业产业带”,一旦这一格局得以形成,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赢得越来越多的真正特色化的市场竞争优势。如果再加上特色旅游文章的做大效应,该区就必定能够在未来20年中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繁荣的经济区域。在今后具体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注意掌握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争取省的大力支持的同时,积极采取“避重就轻”的战术,特别是张家口市应尽量降低重化工业比重,逐步积累生态优势。 (二)河北省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区域经济发展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复杂工程,仅仅做出切合实际的区域特色经济构想只是这项工作良好开端的第一步,还需要在未来20年的发展征程中不断根据变化了内外形势调整和改进相关配套的政策措施: 1.加速完善区域政策体系 主要是探索实行不同区域不同税负的政策,即可以针对我省四大产业经济区根据其现存经济总量及产业发展前景、效益实现速度与质量预测情况,确定对冀中南、冀东、环京津、冀北产业经济区实行依次递减税制,适当增加对前两区域的税收,把增量部分转移支付给后两个区域,并对后两个区域多留资金,积极培养其良性循环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降低私人投资产业的税收政策,鼓励私人资本向落后区域流动。 积极实行财政倾斜政策。其一,利用财政融资手段即提供长期无息或低息贷款,或对向落后地区投资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予以信贷保险和技术援助的方式,鼓励民间资本流向落后区域;其二,在适当时机利用财政转移支付手段,为落后区域提供资金补贴。 进一步健全区域经济发展的统一协调政策。可以实行四大长远经济区之间的目标结合和接对扶持政策,促使发达与落后区域之间在互惠互利和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开展经济技术联合与协作,双方合作目标要充分体现逐步降低区域间产业结构趋同度的根本原则。 2.加速完善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系统 主要包括积极培养和吸引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即环京津区可以考虑采取通过提供良好环境和条件的方式以吸引“工作在我区、生活在京津”的“京津籍”高素质人才为主的战略;冀中南与冀东区可以主要采取培养并使用“本区籍”人才的战略;冀北区则应主要采取利用省级政策的倾斜效应逐步吸引外流的“内籍”人才回流的战略。 同时积极建立多层次的网络信息交流机制,创立适合自身长远发展的市场化模式。 3.加速转变政府职能 主要是配合四大产业经济区的协调发展要求,可以考虑适时组建分管四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与管理机构。其职能定位除包括一定的政策建议、参与拟定、监督执行权利外,应更多地侧重于增加预期市场需求变动等方面的问题研究、成果公布和促进应用的服务性职能。 此间,其应能够及时调动省内相关机构和部门参与这类工作的开展,借此成为联系政府决策与社会各界需求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以补充增强政府职能得以高效实现的综合能力。 上一页 [1] [2] [3] [4] [5]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