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人) 劳动生产率 (元/人) 石 8.93 569.35 4084.56 11356 6443 3158 427.29 49471 唐 7.52 581.34 2871.15 13129 6820 3411 400.78 41239 秦 9.18 692.71 2987.36 10755 7012 2563 483.73 36323 邯 5.77 347.41 2530.21 6537 5356 2575 256.35 33630 邢 6.25 317.72 2012.22 5654 4934 2467 194.30 38136 保 5.05 378.72 2081.43 6671 6659 2652 255.84 33085 张 7.03 494.06 1646.36 5460 4578 1560 203.64 28450 承 6.94 434.52 1848.33 4610 5150 1272 174.26 25000 廊 6.96 489.76 3909.30 7135 6689 3560 306.90 46857 沧 6.32 382.73 2058.12 9794 5548 2518 241.34 42920 衡 6.32 368.05 2694.17 7225 5376 2529 222.79 50934 以上两表不仅反映了我省宏观生产力布局决策缺乏创新和务实,而且反映了我省培育新经济增长极的难度依然坚挺,更反映了各市之间各自为战导致的发展脱节。 3.区域之间重复建设严重致使空间效率损失较大 1980年以来,我省各地区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实际中,大部分地区的二次产业比重却变化不大,且工业行业趋同明显,并呈现出浓厚的重化工业色彩,说明经济发展对资源优势的依赖性过于明显,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通,并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进而使得区域经济效率始终在低水平徘徊(具体参见表三、表四)。 表三:河北省各地区二次产业比重变化 石 唐 秦 邯 邢 保 张 承 廊 沧 衡 1980 49.9 60.6 32.6 53.7 38.8 34.2 47.9 43.0 38.9 46.9 39.6 1990 46.8 47.4 31.6 46.2 34.9 36.5 44.5 36.4 48.4 40.6 36.5 2000 46.5 50.5 36.4 47.6 52.2 4.5 43.4 44.7 51.7 50.1 53.7 表四:河北省各地区支柱产业 石家庄 医药 化工 纺织 机械 电子 唐山 煤炭 石油 电力 化工 冶金 秦皇岛 建材 机械 邯郸 化工 冶金 机电 建材 邢台 建材 冶金 能源 机电 保定 电子 建材 轻工 医药 食品 张家口 机械 冶金 化工 食品 能源 承德 冶金 机械 建材 食品 化工 廊坊 机电 化工 建材 轻纺 沧州 化工 机械 电子 轻工 纺织 衡水 食品 化工 建材 机械 电子 由于重化工业受原材料约束性较强,致使河北各地区趋同严重的工业结构承担了巨大的整体发展风险,使得河北的整体经济呈现市场风险集中性倾斜,一旦原材料市场出现大的波动,河北省国民经济的整体市场应变能力就会显示出明显弱势,各地区财政依托基础将随之出现摇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后劲也将被拖累。 (三)河北省现行生产力布局的不适应性 结合上述分析,并根据变化了的内外经济发展形势观察,我省现行生产力布局已经显现出较多的不适应性: 1.不适应河北省经济功能急需进一步完善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的经济功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正由单一的生产供应型功能向多元化区域经济功能发展,主客观上都要求增强河北的市场导向功能、流通贸易功能、港口带动功能、协调发展功能、技术创新及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功能,但现有生产力布局棉线难以适应这种强化功能的需要,致使生产力布局中的盲目一直以来就是我省整体经济实力有效提升的最基本障碍。实际上,到80年代中期,我省已经失去自然资源优势,主要自然资源也曾一度出现短缺;90年代,在国家重点支持,交通和通信条件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沿线优势急遽弱化,网状开发格局提前出现,与此同时农产品忽然初级加工原材料产品也由短缺转为相对过剩,在此情况下,传统生产力布局失去了继续发展的基础,并诱发了多点多线分散开发局面的形成。此时,我省的生产力布局知道方针既未做出经济发展主轴线战略性东移的选择,也没有及时加强对分散布局趋势的宏观控制,加剧了省内各地区经济发展上的各自为战。 2.不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客观要求 一方面,我省现行生产力布局框架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自然资源、交通和区位条件,但改革开放之后,自然资源的供求形式、综合交通运输形势以及区位优势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继续坚持并强化传统的生产力布局思路,明显限制了区域经济外向型发展的步伐,并导致传统产业的趋同愈发严重。另一方面,打造跨省际的经济协作区域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成功示范,已经激发了落后的环渤海等跨省际区域携手共创辉煌明天的热情,特别是已经通过国家建设部鉴定的“大北京”规划的浮出水面,首次以冲击性的概念提出了跨省际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反观我省数年来在谋划跨省际区域经济(京津冀)一体化上的努力尚未切实体现到生产力布局之中,也正说明了现行生产力布局这一明显的不适应。 3.不适应建设沿海带动型经济强省的目标要求 从一定意义上讲,21世纪可以说是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的世纪。开发沿海是扩大开放、改变经济循环状态以及解决人口 、资源和环境三大难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我省现有经济中心城市均在内地,且与港口缺乏便捷的通道,而资源和市场供求形势的变化又使其重化工业的发展和对外流通职能的发挥受到局限,说明中心城市的布局体系显然已不适应河北作为沿海省份的建设需要。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注重了实现两环开放带动战略,重视了沿海城市、港口以及临港产业的发展,但经济重心向沿海推移的速度明显落后于其他沿海省份,发挥不出河北省在经济转轨时期的区位优势和区域经济功能。 二、环境变化与河北省区域经济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环境变化的总体特征 1. 国际环境 从国际经济发展看,环境变化的主要特征是中国经济与一体化国际经济正式全面接轨。标志与开端当是中国加入WTO。从一定意义上说,加入WTO就意味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国际化和开放化,就预示着经济产业领域与市场界限即将获得前所未有的突破,特别是产业进出壁垒必将逐步消除。因此,我省区域优势产业的发展定位必须首先纳入到这种宏观背景下加以考察。从未来经济结构调整的本质看,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已经由主要依靠自然资源、资本和常规人力资源的富集程度,逐步向知识、技术等非物质要素方面转移。对于我省这样一个相对不很发达的省份来说,这既是一次超前赶上的机遇,也是一次充满巨大竞争的严峻考验。 2. 国内环境 首先是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将一方面有利于在跨地区资源配置中通过发挥市场机制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另一方面则对观念落后、机制转换滞后、生产力水平不高、市场竞争能力不强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形成更大的竞争压力。其次是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将使得中央和地方的财权和事权划分更为明确和规范,东中西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也将因此而产生巨大差异,东部的自主发展特征更加明显,中西部的发展则要走一条以优势资源争取合作、以广阔市场吸引投资的经济振兴道路。再次是对外开放逐步实行国民待遇将对享有原有开放政策较迟的区域形成一定压力,如何探索并运行新形势下的扩大对外开放的新路子,将成为促进该类地区经济发展的首要课题。此外,随着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尽快改变过去那种不顾环境后果的经济发展观念,代之以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调整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将是各地区追求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同时,随着国内资源与市场的一体化进程是加快,跨省际的区域合作与协调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旋律。 (二)河北省区域经济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省目前既成的相对的区域经济“特色”,因为掩盖或者代替不了区域经济结构趋同的弊端,从现今来看,可以认为这说明我省在宏观生产力布局与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方面战略上存在较大的被动性,或者说顺其自然的结果造成了今天这种局面。也就是说,如果着眼于未来20年全省经济的协调发展看,这种带有体制遗留性质的特色格局,既不具备充分预期意义,也不适应当前经济环境的变化形势。 1.产业结构低级化趋同引发一系列经济问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