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地方战略
   产权制度与近代中国西部农地资源开发      ★★★ 【字体: 】  
产权制度与近代中国西部农地资源开发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23:39:16   点击数:[]    

作意愿近乎零,因为边际产量全归地主拿去,雇农得不到。3.分成租佃制,边际产量由地主与农民共享,风险共担,因此佃农有相当的 工作意愿。4.定额租佃制与自耕农、劳动的边际产量全归农户所有,故工作意愿最高。[20] 中国历史上曾尝试过这四种经营制度,按其优劣,加以选择。到明清之际,分成租制逐渐变为以定额租制为主的租佃制,而且这种租佃制在很多地区也是以永佃制为基础,即农民享有永佃权。加上近代北方一些地区以自耕农为主,因此中国的租佃制也是一个伴随着自耕农制度的租佃制(永佃制从经营方式上看应属于自耕农范畴)。中国的四千年农耕文明是按照效率、激励机制选择了所有权与使用权相统一的这种自耕农制度,这与世界多数国家的农业发展史是吻合的,说明这决不是偶然的。西方各发达国家几乎都是以农地改革为契机,走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不管是英美道路,还是普鲁士道路。而特别是直到今天,不管农地经营规模扩展了多少倍,而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农业经营制度仍都是以自耕农为基础。自有家庭农场的绝对数量虽在减少,但占全部农场的比例却在提高,不管是每户经营规模达几千亩(按中国亩折算)的美国家庭农场,还是户均只有几十亩的日本家庭农场。这说明所有权与使用权的有机统一才是农地经营最有效率的。张五常认为:“在私人产权的条件下,无论是土地所有者自己耕种土地,雇用农民耕种土地,还是按一个固定的地租把土地出租给他人耕种,或土地所有者与佃农分享实际的产出,这些方式所暗含的资源配置都是相同的。”[21]

张五常所论表面上看似乎所有权与使用权是否相分离,并不重要,但却难以解释为何中国的农地经营在明清之际由分成制转为以定额租和自耕农为主,也难以解释为何英国也是以定额租为主的永佃制。而中国和英国是世界上农地经营制度最典型的两个国家。直至目前,世界上还看不到在农地经营上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发展趋势。赋予农民永久使用权的“永佃制”,在表面上看是使用权和
所有权相分离的,而实际上却暗含着两权在某种程度的相互统一。

古今中外农地经营制度的推演,说明只有农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统一,才会达到农地经营的最佳效率,这一点也解释了为何近代中国西部农地开发,在没有国家投资的情况下,却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本文所述的情况说明制度经济学或产权经济学也适合中国的情况,它们可以在中国的边疆开发史上,找到丰富的例证。生存与致富的动机把内地广大农民和地产商推动到了西部地区,土地开发的机遇给予了开发者土地所有权和永佃权,就是这种私有产权产生了最大的开发动力。

本世纪前半期的50年中,内地和边疆农民,在没有政府任何投资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劳动和创造力开发了数亿亩耕地和巨大水渠工程的史迹是私有产权效率的生动说明。
参考文献:

1、孔经纬:《新编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牟第1版
2、[美]德·希·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3.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l辑
4.国民政府主计处编《中华民国统计提要》(1933年)
5.彭雨新:《清代土地开垦史》,农业出版社1990年版
6.万福麟主修《黑龙江志稿》卷八经政志:垦丈《垦务沿革》
7.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上册,中国政击大学出
版社1999年版
8.督办运河工程处调查河套团著《调查河套报告书》,1919年
9.《临河县志》
10.铁道部《包宁线包临段经济调查》融市场
11.临河市志编纂委员会缟《临河市志》,内蒙古人民出版杜1997年版
12.张五常:《经济解释》,商务印书馆,2000年出版
13.田志和:《关于清代东北流民》,《杜会科学辑刊》,1983年第5期
14.刘克样著《清代热河的蒙地开垦和永佃制度》,《中国经济史研究》,第3期
15.袁明全:《河套引黄灌溉的开创者:王同春》,《水利史志专刊》1985年第7期
16.顾颉刚:《王同春开发河套记》,《禹贡》半月刊,第2卷12期(1934)
17.(美)赵冈:《历史上农地经营方式的选择》,《中国经济史研究》200年2期





注释

[1] 本项研究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1999—2001年),特此致谢。田志和:《关于清代东北流民》,《社会科学辑刊》,1983年第5期112页。
[2] 孔经纬:《新编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史》第153页,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版。
[3] [美]德·希·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上海译文山版社1984年版第316页。
[4]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840页。
[5] 上述数据系根据国民政府主计处编《中华民国统计提要》(1933年)表145河渠灌溉(续)所载情况重新计算所得。
[6] 彭雨新:《清代土地开垦史》,农业出版社1990年版,第266页。
[7] 以上所引两段均见万福麟主修(黑龙江志稿)卷八经政志:垦丈(垦务沿革)。
[8] 参见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上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11页。
[9] 万福麟主修《黑龙江志稿》脊八经政志:垦丈(垦务沿革)
[10] 《锦热蒙地调查报告》下卷2266页,转引自刘克样著(清代热河的蒙地
升垦和永佃制度》,(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3期第54页。
[11] 刘克祥著:《清代热河的蒙地开垦和永佃制度》,《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3期第55页。
[12] 督办运河工程处调查河套团著《调查河套报告书》,1919年,第
[13] 《临河县志》卷中纪略(第16页):<创修杨家河渠纪事始末)。
[14] 袁明全:《河套引黄灌溉的开创者:王同春》,(水利史志专刊)1985年第7期第59页。
[15] 铁道部《包宁线包临段经济调查》田页。
[16] 临河市志编纂委员会编《,临河市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GR,第272页。
[17] 铁道部编《包宁线包临段经济调查》,E21页.
[18] 督办运河工程处调查河套团著(调查河套报告书),1919年,第355—356页。
[19] 顾颉刚:王同春开发河套记,禹贡半月刊,第2卷12期(1934),第8页。
[20] (美)赵冈:(历史上农地经营方式的选择),《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2期28--29页
[21] 张五常:《经济解释》,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30页

上一页  [1] [2] [3] [4]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七十多年前西部地区的农业开发

  • 下一篇文章:粤商与广东的航运业近代化:1842--1911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产权制度与近代中国西部农地资源开发”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产权制度与近代中国西部农地资源开发”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浙江模式”和“苏南模式”的本质...
  • ››温州模式与温州人的个性
  • ››开放型经济的结构性转变
  • ››经济发展在于创新
  • ››粤商与广东的航运业近代化:1842--...
  • ››王树楠与近代中国西部开发
  • ››信息技术应用的成本节约:不同行业...
  • ››试论黑龙江省城市规划中的公共参与...
  • ››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研究
  • ››西部大开发,利益导向和法制准备是...
  • ››产权制度与近代中国西部农地资源开...
  • ››产权制度改革中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