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粮食的年产量增一倍以上。
1935年以前陕北产棉极少,所需棉花及棉织品基本上靠关中及晋南提供,经开发棉业,到1944年,边区的棉花棉布三分之二可以自给[18]。20世纪40年代光华实验农场除种蔬菜果树外还引种草莓甜菜等,并用土法制糖。畜牧方面曾用纯种滩羊改良本地的绵羊,用河南奶山羊与本地山羊杂交,以提高产奶量。光华实验农场试制牛瘟血清疫苗成功,边区畜牧业有了保障。经过数年开发,边区农业生产面貌大大改观。
七、结束语
如前所述,20世纪30年代前期,国民党政府提出开发大西北的口号,当时进行的开发大西北,规模很小,侧重在农业方面。在那个时代,军阀混战,各霸一方,国民党政府争权夺利,亦忙于内战,它所统治的只长江和黄河中下游几个省,再加上财政拮据,所以当时着手开发的仅局限于陕西关中。“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全面的侵略战争,政府西迁入川,沦陷区和战地大批人民转移到大后方的西部地区,神圣抗战,才突破了大小军阀割据的局面。为了支援前方对日作战,维持后方人民的生活,农业工作者无不埋头苦干,从事西部地区的农业建设。由于农业开发,使得抗战八年,军粮民食无虞匮乏。近年中央号召西部地区大开发,把西部大开发列为经济建设的重要工作,我们期待当前蓬蓬勃勃地西部大开发的胜利前进!
注释:
[1]《农业周报》3卷3期。 [2]1917~1920年,华北及西北发生严重水旱灾害,中外人士组织救灾团体募款赈济。这些团体在北京联合成立“国际统一救灾总会”。1921年,赈务结束,尚有二三百万元救灾余款。各救灾团体认为救灾不如防灾,于是将国际统一救灾总会改组为“华洋义赈救灾总会”,作为中国救灾防灾的永久性机构。其任务为在华北一带经常受灾地区兴建农田水利及帮助农民组织信用合作社等。 [3]中国农业博物馆编:《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稿》第7章。 [4]薛光前编著:《八年对日抗战中之国民政府》。 [5]《西北农业大学校史》。 [6]程绍迥:《三年来之渔牧建设》,《农业推广通讯》5卷7期;又据《中农月刊》5卷4期报导。 [7]1937年中央大学农学院迁重庆,其畜牧兽医系迁成都;同年金陵大学农学院迁成都。1938年上海复旦大学迁重庆后,次年增设农学院;1939年山西的铭贤学校迁至四川金堂后,改为铭贤农工专科学校,1943年升格为铭贤学院,该学院农业部分设有3系;1940年,浙江大学农学院迁至贵州湄潭;河南大学农学院迁至陕西宝鸡,其畜牧兽医系于1939年并入西北农学院。 [8]胡竟良:《四川植棉之新希望》,《农报》5卷16-18期。 [9]奚元龄:《云南植棉概况》,《中国棉讯》2卷19期。 [10]彭寿邦:《贵州之棉花》,《农业推广通讯》8卷3期。 [11]姚钟秀:《中国木棉推广区域之探讨》,《农业推广通讯》6卷7期。 [12]伍运滋等:《贵州烟草发展梗概》,载《当代中国农业史研究》。 [13]余学熙:《四川之烟草》,《中农月刊》8卷2期。 [14]中国农业博物馆编:《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稿》第3章。 [15]尹良莹著:《四川蚕业改良史》。 [16]常宗会:《一年来云南之蚕业推广》,《农业推广通讯》3卷1期。 [17]陈金生:《黔北之柞蚕业》,《农业推广通讯》5卷3期。 [18]中国农业博物馆编:《中国近代农业科学史稿》第16章。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f West China in the 1930s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activities related to development of West China in the 1930s initiated by the government of former Republic of China. Due to the Civil War, development program was limited to agricultural field in Guanzhong Area (in middle of Shaanxi Province), which exerted little influence. But there is still something in the process that we can make use of in today's development of West China.
Key words: West China;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f West China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