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地方战略
   七十多年前西部地区的农业开发      ★★★ 【字体: 】  
七十多年前西部地区的农业开发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23:39:14   点击数:[]    

0561329169
贵州2375409350217358
甘肃700210695751511670
陕西13170225941374229616
宁夏286489391681

据许道夫编:《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稻麦杂粮部分第15-19表及第21表统计数计算而得。


据上表可知,西部六省1938年以后小麦种植面积及产量的十年平均值,比1937年以前的七年平均值高出三、四成左右。其他粮食作物因统计资料不完整,此处未加利用,估计情况和小麦大致类似。其实只要看抗战期间全国大量人口拥到大后方来,而西部各地粮食供应有时虽较紧张,但未出现严重匮乏现象,一直支撑到抗战的最后胜利,就充分说明战时西部地区粮食有较多的增加。是农业开发工作起到一定作用。

四、川滇黔开发植棉及改种美烟

在生活消费品中粮食是最重要的,其次就是棉花。西北地区产棉较多,西南地区夏秋多雨湿天气,病虫滋生,不利于植棉,因此,这些地区植棉业向来不很发达。例如四川,抗战前所产棉花仅供本省需要的1/3,其余依靠外省输入[8]。云南植棉原来就不多,从20世纪初洋纱洋布输入后,用本省所产棉花纺纱织布成本高、品质劣,不能和洋纱洋布竞争,以致云南植棉就更少了[9]。至于贵州,道光年间该省巡抚贺长龄就曾说过:“黔省山多田少,土瘠民贫,女红不勤,谋衣艰于谋食。”据估计,抗战前黔省棉田面积仅占该省夏季作物总面积1%-2%[10],全省所用花纱布基本上都赖外省运入。抗战期间外省输入的来源断绝,本省就不能不多种些棉花。抗战前川滇黔种的棉花基本上都是中棉;抗战期间,三省除推广部分改良中棉外,也推广美棉,如脱字棉、德字棉、福字棉等。抗战八年,川滇黔植棉业有较大发展。现将三省抗战前七年及抗战八年棉田面积及产量平均数列表于下:

省别1931-1937年七年平均棉花种植面积(千市亩)1938-1945年八年平均棉花种植面积(千市亩)1931-1937年七年平均棉花产量(千市担)1938-1945年八年平均棉花产量(千市担)
四川246841136911112
云南1312553662
贵州25444970112

据许道夫编:《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20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


如上表所示,川滇黔三省抗战八年棉花种植面积及产量平均值均比抗战前七年的平均值高出六成左右,棉花产量增加,大体上维持了抗战期间大后方人民穿衣上的需要。

这里还要说一说云南木棉。20世纪初,云南开远县城西有一座吕祖殿,殿旁有一株木棉树,此树种于何时?从何处引进?均不可考。1920年,开远县实业局采收其种籽,在附近林场种植,以后邻县蒙自、建水等民间亦零星引种[11]。抗战期间棉花供应紧张,云南农业机关认为木棉可以开发利用,乃在开远设木棉试验场进行研究,曾育成新的品系。旋又成立木棉推广委员会,在滇南一些县设农场推广。至1944年,全省共植木棉六万余亩。推广木棉是抗战期间云南农业开发的一个项目。

烟草大约在17世纪初传入中国,以后全国很多地方都有栽培,采收烟叶晒干后卖给作坊,制成旱烟水烟等。农家栽种的这种烟草,现在一般称之为“土烟”。土烟不适于制造卷烟。制造卷烟用的烟叶是20世纪初外商英美烟公司为在中国设厂制造卷烟而开始从美国引进的。烟叶采收后经过烘烤,作为制造卷烟的原料,故称为美种烤烟。山东潍坊、河南襄城、安徽凤阳是抗战前集中生产烤烟的地方。西部地区种的都是土烟。

抗战开始后,财政部为实行烟类专卖,在大后方发展卷烟业,提倡种植美种烤烟。1938年,贵州省农业改进所在贵阳试种美烟并开始选育适于贵州栽培的美烟品种[12]。四川省亦于1938年开始试种美烟。川省农业改进所在成都平原的什邡、新都、郫县等地设置烟草试验场、烟草改良场、烟草示范场等,从事烟草品种选育、栽培方法的改良和推广[13]。1940年时,四川推广美种烤烟1400亩,1941年增至6700亩。1942年,云南省财政厅设立云南烟草改进所,推广美种烤烟5000亩,这年贵州省生产烤烟叶3000担[14]。以后西南地区栽培美烟迅速增加。生产烤烟发展卷烟业是抗战期间西南地区农业开发的项目之一。
五、川滇黔蚕业的改进和开发

在历史上,四川蚕业比较发达。20世纪初,江浙蚕桑业用近代科学改进而欣欣向荣,四川蚕业则因军阀连年内战及其他一些原因而趋于萎缩。1932年,中国科学社在四川举行年会,出席年会的科学家认为四川蚕业的条件较好,可以开发,乃向四川省府建议效法江浙,运用近代科学改进育蚕技术,发展蚕业。川省当局接受这一建议而请求中央给予援助。全国经济委员会派员入川考察后,于1934年从江苏购买一代杂交改良蚕种5000张及散卵若干,在巴县、璧山等地推广,这是四川饲养一代杂交种之始。1936年,川省建设厅在南充成立省蚕丝改良场,办理全省蚕业改良工作。1938年又成立蚕业推广委员会,将全省划为七个蚕桑推广区,进行蚕业推广。因江苏沦陷而来川的江苏女蚕校师生则在乐山设立蚕丝改良实验区,指导乐山一带各县蚕农改进养蚕制丝技术[15]。抗战八年,川省蚕丝业有较大发展
云南蚕业基础远不及四川。1939年,云南省当局接受江浙来滇的蚕业工作者的建议,决定改进和发展滇省蚕桑业,成立云南蚕桑改进所,向四川购买桑秧蚕种,在楚雄、保山、弥渡等县推广。同时在滇越铁路沿线的草坝地方占地85000亩,用其一部分栽桑养蚕,成立“云南蚕业新村”。1940年,云南大学增设蚕桑专修科,后又增设蚕桑系。1946年草坝的蚕业新村制蚕种25万张,其中一部分支援收复的苏、浙、粤三省恢复蚕业生产[16]。

贵州遵义放养柞蚕始于18世纪中叶。1938年贵州省农业改进所于遵义设柞蚕试验场,划遵义、桐梓等县为推广柞蚕示范区。1940年,内迁的浙江大学抵达遵义的邻县湄潭。中英庚款董事会补助经费在湄潭设立蚕桑研究所。浙大蚕桑系参加该研究所的研究工作。其中一个研究课题为改进柞蚕放养技术,解决了贵州放养柞蚕的留种问题[17]。

抗战期间,通过改进蚕业技术,开发了川滇黔三省的蚕业生产,增加了蚕丝的产量,每次从国外运送抗战物资来华的汽车或飞机,回程时则满载出口物资外运,蚕丝是当时重要出口物资之一。

六、陕甘宁边区的开发

前述1932年国民党政府提出开发大西北,但兴修水利、兴办农业教育主要都在关中地区进行,很少触及陕北地区。陕北是在1935年冬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来到后才得到开发的。

1937年,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成立。1939年边区政府在延安南三十里铺开办陕甘宁边区农业学校,设农艺、园艺、畜牧三部,校内附设边区农业试验场。这些设施标志着边区政府注意到用近代科学来开发边区农业。1941年,该试验场并入前一年在延安杜甫川建立的光华农场。光华农场是以饲养奶牛、种植蔬菜果树为主的保健产品农场,边区农业试验场并入后,光华农场改称“光华实验农场”,其任务在于集中技术力量,从事作物及家畜的品种改良和耕作饲养技术的改进等实验。这一调整,说明陕北的农业开发工作有所深入。为了对付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包围封锁,克服包围封锁所造成经济上的困难,1942年底中共中央又发动“大生产运动”,也就是扩大开发的规模,以达到生产自给的目的。

开发农业所采取的措施不外兴修水利、选用和推广良种、改进耕作饲养方法等。当时陕甘宁边区兴修的工程很多,但以小型为主。靖边县1939年动工的灌溉水渠是当时区内水利工程中最大的,全长五华里,有万亩农田受益。推广的作物良种有谷子、玉米等,金皇后玉米就是此时刘少奇从华北引种到陕北的,单产比当地农家种高出一倍。

据记载,红军到达陕北后的第一年,即1936年,陕甘宁边区生产粮食103万石。经开发,产量逐年增加,到1944年,粮食年产达200万石以上,比红军到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中国近代西部开发动因与效益介析

  • 下一篇文章:产权制度与近代中国西部农地资源开发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七十多年前西部地区的农业开发”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七十多年前西部地区的农业开发”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浙江模式”和“苏南模式”的本质...
  • ››温州模式与温州人的个性
  • ››开放型经济的结构性转变
  • ››经济发展在于创新
  • ››粤商与广东的航运业近代化:1842--...
  • ››王树楠与近代中国西部开发
  • ››信息技术应用的成本节约:不同行业...
  • ››试论黑龙江省城市规划中的公共参与...
  • ››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研究
  • ››西部大开发,利益导向和法制准备是...
  • ››七十多年前西部地区的农业开发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