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中国经济
   探讨我国现阶段的就业问题      ★★★ 【字体: 】  
探讨我国现阶段的就业问题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7-30 15:43:03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一、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就业形势的新变化
  
  (一)沿海地区大量农民工返乡。我国农民工数量庞大,2007年我国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达1.26亿人,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为1.5亿,扣除重复计算部分,2007年农民工达到2.26亿人。只要十分之一的农民工就业受到影响,绝对值就将达到2 200万人。中国经济遭受金融危机冲击,中国的农民工群体则遭受失业冲击,香港工业总会会长陈镇仁近期表示,珠三角7万家港资企业中,可能会有四分之一倒闭,而这些工厂所聘用的员工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中国内地的农民工。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劳动力市场正承受着侵袭,沿海的劳动力正向中西部大量回流,农民工返乡趋势日益明显。
  
  (二)大学生就业遭遇寒流。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显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仍然有10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今年预计将突破600万人。与经济增速的放缓相反,逐年增加的大学生人数,给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增加了许多就业压力。据中公教育统计显示,截至去年10月26日,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报考审查通过人数达104万余人,各职位平均竞争比例为78:1,相较于2007年的60:1有了大幅提高。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但今年外资企业依然非常活跃,可学生们对外企的热情却有所降温。相反,毕业生对国家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兴趣高于往年。
  
  (三)部分企业在职员工薪酬福利水平将下降。去年10月15日至11月5日,韬睿咨询公司就“危机中的薪酬”展开全球调查,该调查在亚洲地区共有超过300家企业的572位人力资源主管和专员参与,涉及金融服务、高科技、快速消费品和零售行业。其中,59%的受访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美元,其调查结果显示,将近42%的企业正在考虑减少非管理层人员的年度奖金和分红,今年的工资增幅预期也同时下调,这意味着面对金融危机不仅仅是中小企业为精简成本大动脑筋。另外,从工资上涨的幅度来看,2009年度中国工资平均增幅预期达到8.7%,与2008年上半年的预期相比出现下降。一些企业的雇员虽然没有裁员风险,但他们享受的福利则会“打折”:有46%的受访企业倾向于削减培训开支,61%的企业承认有可能取消年会及其他员工活动以减少支出,有75%的企业计划削减差旅及娱乐费用。但该报告也认为,由于人才仍然相当缺乏,企业将不会吝啬对高绩效员工的薪资投入。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就业压力增大的原因
  
  (一)金融危机使出口导向战略弊端凸显。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出口加工产品国际市场广阔,一方面出口为国民经济的增长提供巨大的动力,另一方面出口也消化我国巨大的生产能力。这种出口导向战略曾经在经济增长中凸现出较大的促进优势,但也造成了对外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居民购买力的依赖。人民币对美元的持续升值,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的接连爆发,使国际市场在短短一年内严重缩水,出口锐减(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字显示,2008年10月份中国出口总计1283.27亿美元,同比增长19.2%,这一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1个百分点,比9月份回落2.3个百分点),直接导致沿海加工制造企业的产能过剩。企业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没有利润,要么倒闭、要么裁员(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司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我国共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自然造成大量失业而且失业主体基本是劳动力比较廉价、辞退没有成本的农民工,于是也就促成了大量农民工返乡的局面。另外,曾经的出口优势以及优惠政策给外国资本平添了追逐利润的巨大想象空间,吸引了大量资本进入,其中包括直接投资、借贷及其他种类的短期资本,造成我国货币流通性过剩。同时,我国稳定汇率水平的政策,也成为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对我国的货币流动性产生影响的扩放机制。进入2007年,为了防止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银行连续加息来抑制过热的投资需求,抬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不仅仅是房地产企业),然而国际经济形势瞬息万变,本来过热的投资,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下温度骤降,企业家预期变坏、信心明显下降,投资生产的需求持续降低(2008年10月工业增加值速度回落到8.2%,创出2001年12月以来的新低),没有投资企业规模不可能扩大,也就无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更有可能的是在政府竭力促进经济增长而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时,又会形成一定的通货膨胀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使企业经营成本不降反升,为了维持生存很多企业都会做出要么裁员、要么降薪的决定。出口导向战略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造成的经济减速已成为导致目前就业压力加大的最根本因素。

  (二)金融危机进一步暴露大学生就业的瓶颈。大学生在金融危机时就业遭遇寒流的直接因素是需求减少,根本原因是劳动力市场体制分割。计划经济体制改革遗留下我国劳动力市场体制分割,长期以来存在着体制内外的问题。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属于体制内,工作强度小,工资福利有保障且稳中有升,而且一些垄断行业工资福利水平较高;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非国有经济体属于体制外,一般工作压力较大,薪酬水平受市场影响大。所以体制内就业一直是大学生就业首选。

  

  不过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我国东南沿海体制外经济蓬勃发展,工资水平福利待遇水平不断提高,也成为大学生就业的热点。然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我国体制外经济的发展大受打击,于是大量的毕业生尤其是最为优秀的人才又重新为自己的就业进行了规划,选择工资收入较高、工作稳定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垄断行业就业。可体制内人员需求较少,每年仅能吸纳约12%左右的新增大学毕业生。事实上,金融危机影响的行业有限,主要集中在金融、贸易、地产、出口加工等行业,但劳动力市场体制内外的差异,却驱动大学生选择需求较少的体制内就业,这不仅会进一步加深就业矛盾,甚至也会阻碍体制外经济对整个经济的增长的带动作用。一场美国的金融危机却进一步加大了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效率损失。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缓解我国就业压力的对策
  
  (一)在刺激出口的同时引导改善出口结构。为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行业的影响,扶植出口企业度过难关,政府提高了出口退税的比例。但这一措施却不能解决出口企业的订单问题,企业没有订单,不能开工,就不能吸纳就业。解决此问题的根本措施是帮助企业寻找新的市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普遍遭遇金融危机的时候,扩大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量,有利于改善出口企业的困境,缓解出口企业停产半停产的状况,增加就业。
  
  (二)银行应为求职者提供小额低息商业贷款。金融危机导致的某些行业劳动者的失业应为短期现象。如果银行能为失业而正在寻找工作的劳动者提供小额低息商业贷款,一方面可以缓解求职者生活压力,降低其寻找工作和流动的短期成本;另一方面,可以获得比提供失业保障金更好的激励效果,促使劳动者更积极地寻找工作。
  
  (三)政府应扶植有责任感的企业家。在经济衰退的过程中,重建企业家信心至关重要,企业发展才能解决大多数的就业问题。目前,虽然政府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企业融资难度减小,但企业家仍然对投资或扩大生产持观望态度。面对这种市场状况政府可有条件的扶植在危机中较有诚信的企业,树立榜样,重建市场信心。
  
  (四)政府或企业可为大学生创业提供项目。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政府一直提倡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措施,可效果不彰,其原因在于体制外就业缺乏保障,大学生势单力薄、缺乏资金,到头来变成自己花

[1] [2]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各阶段的经验与不足

  • 下一篇文章:论述国内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成果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探讨我国现阶段的就业问题”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探讨我国现阶段的就业问题”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探索提高我国最终消费率的对策
  • ››加强我国自主出口品牌建设的对策分...
  • ››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
  • ››继续深化对各项经济政策的调整
  • ››探讨如何利用农业资源保证粮食安全...
  • ››浅谈M证券公司薪酬体系的完善策略
  • ››高技术企业价值产生的实证分析
  • ››论我国民营资本投资高技术企业的策...
  • ››以色列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我国产生的...
  • ››美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策略解析
  • ››探讨我国现阶段的就业问题
  • ››探讨我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
  • ››探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