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1997年日本提出成立亚洲货币基金遭到美国否决后,1998年日本藏相宫泽喜一撇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单独宣布给陷入危机的亚洲国家以300亿美元的援助;1998年8月,香港金管局干预股市,与国际金融炒家直接博杀,击退了后者的进攻;1998年9月1日,马来西亚正式宣布实施严厉的货币管制,而且此举得到了日本的大力支持;1999年1月1日欧元启动,则标志着取代全球化的将是区域化。
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人民币不贬值这一违反新自由主义教条的举动才博得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一片赞许,甚至美国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对于阻止金融风暴蔓延的作用。因此可以预料,如果中国趁势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的话,美国很难找到站得住脚的理由去阻拦。
在国内,对出口导向战略的调整也将为公众所认同。出口导向战略的问题早就为经济学界很多人所认识,但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前,这些问题尚未显化,其严重性更是直至近来才逐渐展现出来。只要有可能讨论出口导向战略的利弊,则公众将很容易认同中央的决策,这正如人民币不贬值决策得到了绝大多数中国公民支持一样。十分有意思的是,在中国宏观经济学会’99学术研讨会上,曾提出国际大循环的王建,又提出了扩大内需,特别是加强对重工业投资的建议。
更重要的是,人民币不贬值还为实行自主增长战略埋下了伏笔。由于不贬值,国内企业普遍感到了提高科技含量、调整产业结构的压力。只有通过这种深刻的外部压力迫使一部分企业淘汰,中国企业的升级换代才有希望。相反,如果人民币贬值,则企业依然可以靠廉价劳动力优势获取利润,从而固化落后。从这个意义上,人民币不贬值就象是市场竞争的一次锻打,只有通过这次锻打,中国经济才能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从被动的出口导向战略转向主动的自主增长战略,实现持久发展。
邻人亡羊我补牢,中国才算是深刻地吸取了东南亚危机的教训。 四、是否存在自主增长的可能性?
平心而论,中国之所以选择了出口导向战略,不仅由于西方向我们推销这一战略,还由于我们在西方国家的先进生产技术和覆盖全球的营销网络面前失去了自强自立的信心,看不到向这一体系挑战的可能性,因而被迫臣服,接受为西方国家打工的地位,听任西方国家的摆布。因此,如果的确没有任何可能替代出口导向战略的话,我们只能争取尽可能不象小龙、小虎那么快地被世界体系抛弃。
但是,事情并没有那么一目了然。对于中国来说,与其说不存在自主增长的可能性,不如说没有认真探索过这种可能性。特别是在今天全球化日益被区域化所替代的时期,在西方世界面临西西矛盾上升、南北矛盾加剧的时期,在一个超级军事大国被西方体系耍弄抛弃的时期,这种可能性已经大大增加了。
回顾历史,美国、德国甚至包括法国,都是向十九世纪的英国主导的世界体系挑战,通过自主增长战略获得成功的实例。当然,由于资本主义的扩张性,往往是实现了自主增长的国家总是要迫使其他国家接受被动增长。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当美、德、法等大国开始与英国平起平坐时,这些国家就形成了新的世界体系,将世界其他各国都纳入殖民地体系之中。但由于运输及通讯等技术手段的限制,一不小心让日本逃出了被殖民的命运,在远东又多了一个竞争对手。此后的世界舞台主要由这些国家霸占,它们相互争夺殖民地,垄断世界市场,打起了一战、二战。二战以后,美国主导了新的世界体系,而且逐步把这一体系机制化,挑战这一体系的可能性的确小多了。五、六十年代原殖民地国家纷纷获得了政治独立,但经济上仍然无法摆脱这一体系的控制,逐渐又被全球化掉了——这时西方大国已经不再需要殖民地总督或傀儡政府,它们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穆迪投资服务公司和各大跨国公司总部就可以对各国发号施令了。因此,萨米尔·阿明在他的名著《不平等的发展》中才会感叹:外围国家寻求独立的每一步,都指向社会主义。
由此可见,历史既揭示了通过自主增长挑战或闯入这个世界体系的可能性,也提醒我们充分认识这样做的困难程度。目前社会舆论对中国自身位置的认识存在着极大的偏差,一忽儿觉得中国已经强大起来了,下一个世界将是中国的世纪、太平洋的世纪,一忽儿又自轻自贱,觉得什么都不如西方。说中国强大的人(或时候),有一大堆数据,什么GDP上升到多少位,再过若干年就能赶上日本、德国,什么棉花、钢铁、水泥第一等等;说中国什么都不如人的时候,也有一大堆数据,几乎所有的技术都落后于西方,市场份额越来越被外企瓜分,一个接一个行业被挤出市场等等。其实中国当然不强大,因为整个中国越来越成为跨国公司的打工仔,GDP增长说明了打工规模的增长而已。但是中国也并不那么完全不如人,至少中国的航天技术是独创的,中国的核技术是美国无法制裁掉的。而中国庞大的工业产量则说明,一旦中国市场由主要中国企业来占领,那么中国企业完全可以以国内市场为根据地,以强有力的竞争者身份打开国际市场,而不必要那么谦卑地只是充当廉价劳动力。
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相比,今日中国面临的对手固然更为强大,但我们的起点也更高一些,最重要的是中国已经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一个完备的教育制度,有一批有一定水平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才,一批懂得国际经济专家,有一支训练有素的技术队伍。就外部环境来看,只要中国看清形势充分利用各国矛盾,则纵横捭阖的空间是很开阔的。更值得重视的是,如果说,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懂得国际国内大势的战略人才还不多,还有很多策略上、政策上的失误;那么今天中国已经有一大批这样的战略人才,完全有能力处理当今世界的复杂局势。
统一的中央政府、大国优势、较高的技术和经济起点以及历史经验的积淀,这就是自主增长的可能性所在。
五、自主增长战略中贸易和资本进出口的位置
自主增长战略和闭关自守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闭关自守是指完全隔绝和外界的往来,使外界根本上从认识图式中消失。而自主增长战略则根本上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基于对世界和自身的清醒认识而采取的一种竞争性战略。正因为如此,资本和贸易的进出口才在自主增长战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美国是自主增长的典范。它现在虽然高举着自由贸易的大旗,但一旦自由贸易侵犯了国内企业的利益,对经济的自主性构成威胁,美国很快会采取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从特别301条款到假借人权名义,从限制进口配额到逼迫对手开放市场,这些伎俩二十年来我们已经见得多了。目前,美欧香焦大战、美日钢铁大战正在向纵深发展,生动地揭露了美国自由贸易旗手的虚伪性。九十年代以来,在全球经济低速增长甚至危机四起的情况下,美国经济却例外地保持了长达八年的增长,充分地表明了美国经济的自主性。当然,如果没有巨额外资的不断流入,美国新经济是不可设想的。但这至少说明,流入外资所带来的需求大部分被美国企业所吸收。
但是,美国的领导集团在全力维护经济自主性的同时,也深深懂得资本和贸易的输出对于本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因为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扩张的。而要有输出,则一定会有相应的输入,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使输入和输出都能促进本国经济的增长,保持本国经济的自主地位甚至是——对美国来说——领导地位。如果资本输出带来的好处被相应的输入所抵消,就象八十年代末期日资大肆购买美国公司所引起的反响一样,美国就会大喊大叫,采取措施来赶走资本输入。更不要说出现贸易逆差了。
按照这一标准,大力促进出口是自主增长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但是如果与出口相应的进口伤害到自主增长战略的实现,则相关的出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