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要素。显然,除设想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以外,作者认为按要素分配都将是主导的分配方式。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人收入分配机制 根据本文对分配机制所做的一般性分析,可知分配机制取决于社会资源配置方式,进而根本上说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力、科技、管理、知识、信息等生产要素,都是由不同的经济活动主体通过市场来投入,个人既作为劳动力要素的所有者,也可作为其他要素的所有者参与生产和分配。按照本文的分析框架,显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只能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个人收入分配机制。只有这样,我们的经济体制才会有效率,才能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个人收入分配机制,还应包括一个为了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以实现社会公平目标为目的的再分配机制,从各国的实践看,它至少包括税收、转移支付、社会福利等手段。至于有人主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应该继续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应该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作者认为,如果这里所指的按劳分配是上面讨论过的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按劳分配,那么是根本行不通的,既不会带来效率,也不能实现社会公平;如果这里的按劳分配是指的按劳动力要素分配,或者如某些人进一步用作证明的,是指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特征并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依然作为主体的国有企业中的职工其收入分配主要以工资收入为主的话,那么“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提法既没有必要,也不能成立。没有必要,是因为显然按要素分配包含了按劳动力要素分配;而说它不能成立,是因为事实表明,今天即使是国有企业的职工,其收入来源也并不止于单一的工资收入,工资收入也未必就是其收入的主要部分。实际上,同一个个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可以作为劳动力的所有者,也可以作为资本所有者,或者是提供管理、技术、知识、信息等各种不同要素的所有者身份进入市场,参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因此,他们的收入将取决于他们所提供的各种要素的数量和这些要素的市场价格——即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傅军胜. 全国劳动价值论研讨会综述[J].中国社会科学,1995,(5):57-60。 [4]卫兴华.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劳动价值论[J].经济研究参考,2001,(15):1-6。 [5]余陶生.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劳动价值论[J].经济学动态,2000,(6):14-18。 [6]朱沁夫.分配方式的目的与效率[J].经济学动态.2000,(6):21-25。 [7]周为民、陆宁.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从马克思的逻辑看[J].中国社会科学,2002,(2):4-12。 [8]W.布鲁斯,K.拉斯基.从马克思到市场:社会主义对经济体制的求索(中译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