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认为社会网络是共享信息并获得资源的一个过程,个人网络是指与创业者有着直接或是间接关系的人因此,社会网络包含两个要素:一个是人,另一个是连接这些人的关系。 社会网络对于创业者成功地开发机会的重要性已经得到理论和经验的证实(Aldrich, Rosen and Woodward, 1987; MacMillan, 1983)。社会网络的重要性从创业者资源的获得及信息的获得两个方面:首先,个人网络使创业者能够通过增加与外部环境的联系,进而更容易的获得更多的资源和信息(Sexton and Bowman-Upton, 1991)。一个较好的个人网络能够给创业者提供商业情报和在不明确环境下交易的能力(Dollinger, 1985; Johannisson, 1996)。另外一些研究认为由关系形成的网络成为了创业的一个社会资本的来源(Nahapiet &Goshal, 1998)[14]。创业者尽可能的建立更多的网络链条以获得多样化的信息优势和未来发展的机会。丰富的社会网络包含许多关系,特别是有丰富经验的创业参与能减少获得信息所需的时间和投入(Burt, 1992, Granovetter, 1973)。其次,社会网络在资源获得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社会网络理论指出,从个人的社会网络所获得的资源严重影响创业启动阶段的决策行为。Nahapiet & Ghoskal(1998)发展了社会资本的观点,提出网络的联系提供了资源和信息的潜在性或者可获得性,这一点对企业形成至关重要。在早期的研究中,Hills, et al.(1997)认为,利用社会网络资源获悉及开发创业机会的创业者(network entrepreneurs)将比那些单独的创业者识别出多的机会,同时对开发机会有显著的积极作用[15]。 因此,社会网络是新创企业(创业者)获取资源和配置的资源一种非常有效方式。同时是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为成功的开发机会提供了必要的渠道和手段,并影响机会的可行性。 3 实证 3.1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16] 本次调研以长春市新创企业为调研对象。主要包括长春市经济开发区、长春市高新区,少部分来自长春市汽车开发区及长春市其他行政区内的部分新创企业。 首先,由调研小组成员对可能被调查者通过电话确定会见事宜。除了阅读背景资料外,我们还对调研小组成员进行了面谈技巧和调研中应注意问题的培训。小组成员需要对被调查者提出的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向他们全面解释应该如何填写这份问卷并保证他们的回答将被保密。这些事前的工作可以减少我们同被调研者在某个问题上的不同理解。然后,我们随机选取企业进行试调研,并将这些调研的结果在最终的研究工作中剔除掉,然后我们根据反馈的结果对问卷进行了完善。本次调研共计发放样本共计有182份,回收问卷138份,回收率75.8%,有效率78.3%。 3.2 变量定义 根据分析,我们将Timmons的指标分为六大类28个指标,分别如下如表1:
3.3 分析结果 本文采用的分析方法为因子分析。即对收集数据进行强制性因子分析,目的在于测定我们问卷中的指标能否解释所设计的变量。 一般来说,因子分析的路径值(或称为载荷值)如果大于0.6就说明这个指标加入该变量是合适的,表2是因子分析的结果,它表明我们所选用的用于测定变量的指标是合适的。 表2 机会特征的强制性因子分析结果
A B C D E F1 0.856 0.837 0.776 0.846 0.799 0.8782 0.821 0.781 0.827 0.793 0.827 0.8373 0.814 0.803 0.812 0.814 0.920 0.7614 0.796 0.857 0.825 0.787 0.7515 0.845 0.901 0.931 0.878 0.732
表中,行列组合(如A1,A2…F3)代表表一的各项其次,我们对问卷采用探索性分析,机会特征采用校验过的指标值来降维处理,即分别用机会的二阶变量来描述机会的特征。见表3 最后,进行可靠性检验。可靠性(Reliability)检验的结果说明了变量之间的一致性程度,统计学上用Alpha来表示。如果变量之间的一致性很强,则Alpha值一般会大于0.7。结果表明这些变量之间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4 结论 创业机会的特征问题是创业机会评价研究领域的关键性问题,而创业机会的评价是创业研究的一个基础。本文通过对以往学者的机会特征的研究,尝试对创业机会进行主观和客观的两个方面的分析,并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机会的客观特征的赢利性方面,包括:市场/行业吸引力、目标市场的利益和吸引力及机会的竞争优势。机会的主观特征的可行性方面,包括:创业者特征、创业者能力、社会网络。机会特征的维度的划分,不仅具有的一定理论意义,而且对我国创业实践过程中,创业者能够快速识别及捕捉有效的创业机会也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陈震红,董俊武.创业机会的识别过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5,(2):133~136 [美]杰弗里.蒂蒙斯著.周伟民等译.战略与商业机会(第5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Shane S, Venkataraman S. 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 Review, 2000, 25(1):217~226 傅家骥.技术经济的前沿问题[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英]约翰.W.马林斯(John W. Mullins)/著.石建峰译.创业测试-企业家及经理人在制定商业计划前应该做些什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Ardichvili A, Cardozob R, Ray S.A 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3, 18:105~123 苗青.基于规则聚焦的公司创业机会识别与决策机制研究[D].博士论文,2006,4 林嵩,张帏,姜彦福.创业机会的特征与新创企业的战略选择—基于中国创业企业案例的探索性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24,(2):268~272 [9] [美]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10] [美]多林格著.王任飞译.创业学—战略与资源(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1] Shaver K G, Scott L R. Person, Process, Choice: the Psychology of New Venture Creation.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1, 2(16):23~45 [12] 陈海涛,蔡莉,杨如冰.创业机会识别影响因素作用机理模型的构建[J].中国青年科技,2007,(1):4~11 冯华,杜红.创业胜任力特征与创业绩效的关系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6):17~28 [14] Nahapiet, J., and Ghoska, S. (1998).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3, 242~266 [15] Hills, G.E., Lumpkin, G.T., & Singh, R.(1997).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Perceptions and behaviors of entrepreneurs. 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17:168~182 [16] 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align='center'] [/align]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