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治,可以考虑自然地理要素, 有时则为了加强中央政权的控制力,有意违反自然地理原则。这在中国历史上事例很多,如 汉代的长沙国,元代的陕西、湖广、江西行省划分,明代的南京划分等等。经济区则是根据 产业的地域分工和商品贸易经济原则划分的,已见上述,不再赘述。行政区是封闭的、内向 的,经济区则是开放的、外向的。这三者是出发点不同的三类地理区划。程民生《宋代地域 经济》一书中说:“经济地理与行政地理不是一个概念,但二者联系十分密切。行政地理的 划分一般以经济地理为基础的,所以研究历史地域经济,仍须以政区的划分为空间区划。” (注:程民生:《宋代地域经济》,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页。)这种处理方法似乎过于简单了些。当然,经济区的划分不能不考虑自然地理条件,这一点 似无需赘述。同样,经济区的划分不能不考虑行政区的要素,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中央集权 体制下的国家,政府的行政体制常常要控制和干涉经济活动,使经济区服从于行政区,尤其 是宋代以后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地方行政长官为了加强税收、协调地方经济、用行政手段支 配社会经济部门的管理,如在同一政区内发展同类经济,统一施行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改造, 以及颁布适应地方条件的经济政策等等,使经济区与行政区协调起来。所以明清时期经济区 与行政区大致吻合。正如杨国桢在《清代社会经济区域划分和研究架构的探索》一文中说: “清代社会经济区域的调整和行政区域的变动是并行不悖的。社会经济区域的划分,可以借 用行政区域的划分系统。比如说,我们可以行政县、乡、村作为社会经济区域的基层单位, 而把行省作为社会经济区域的地方单位。”(注:《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7页。)但这只能是在基本属于同一自然经济的结构条 件下,凡行政区与自然区违背的情况下,经济区就未必与行政区合一,如明清环太湖流域的
苏、松、常、太、杭、嘉、湖自成一经济区,就不受江苏、浙江两省的限制。施坚雅也说: “经济发展和朝代更迭很难一致,正如区域经济并不完全受帝国行政单位影响一样,事实上 ,它们的相似之处是很接近的。”(《中国历史结构》)可见虽然明清以来,经济区与行政区 比较一致,但当地方经济进一步发展时,经济区必然要突破行政区的框框。
自然区的变化是缓慢的,有时需要数百年甚至上千年。行政区的变化则为常见,历史上一 次改朝换代,往往会引来行政区的一次大变动,有时一个朝代内前后也有大变化,如汉、唐 。但经济区则不一定因行政区的变动而变动,如明、清。经济区的发展有其继续性、稳定性 的一面,它不是随着政权更递、行政区的变化而变化,而是随着生产的发展,产业地域分工 的演变而演变。这就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产业结构发生了变 化,地域分工有了新的调整,商品贸易开创了新的局面,新的经济区的出现将是必然的结果 。
五、研究历史经济区形成发展变化的意义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我国由于地域广大,自然差异明显,各经济区的形成、 发展的特点都是不同的。《中国人文地理·中国经济地理》一书中指出:“为谋求国民经济 在全国各地能因地制宜地合理发展,为编制全国和各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为 进行国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有必要按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特点,进行经济区的划分。目的 是指明各经济区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揭示各经济区经济发展的长远方向、主要矛 盾和解决途径。根据经济区是经济生产分工的地域单元的特点,在划分时要注意把经济发展 与发挥地区优势相结合,地区生产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地区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 相似性与合理的经济联系相结合,地区经济现状与发展远景相结合,经济中心城市与其经济 辐射所及的地区相结合,地区经济发展与改善环境质量相结合,不同层次的经济区和相应 的行政区相结合。”(注:《中国人文地理·中国经济地理》,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53页。)我们研究我国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区形成和演变的目的:一是了解我国 历史上经济发展过程的特点。我国在近代化以前,就总体而言基本上是一个自给性封建小 农社会,商品经济不发达。但整个历史时期情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几经起伏的过程 , 这在经济区的发展过程中,很能看出其痕迹。二是了解各经济区形成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及其 产业特点,分析各经济区兴衰、演变的过程及其内在因素和规律。三是揭示历史上不同经济 区在整个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进一步理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地区 的自然和经济基础,以及有关人文信息的经济背景。四是由于经济区有继承性和稳定性,研 究历史时期各经济区的形成、演变的原因和规律,对今天经济区的划分和规划,具有重要的 参考意义。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左纟右去 @②原字“印”去一 @③原字左禾右亢 @④原字左木右冉 @⑤原字左纟右希 @⑥原字左纟右贮去贝
上一页 [1] [2] [3] [4]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