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反映不同经济区的一个方面。其三,由于我国很早就形成中央集权的统一 国家,为全国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条件发展不同产业门类提供了条件,同时出于管理体制 上的原因,也就是中央政权对地方经济管理上的需要,尤其是当地方政权特别关注地方经济 发展时,有过多的干预,于是经济区的划分和调整往往与政治形势和政区的变化有着密切的 关系。同时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分裂局面,原先在统一政权的同一经济区,分裂后必然 形成不同的经济区。行政区和经济区有密切的关系。故而我国历史上的经济区往往包含自然
、民族、政治三方面的特色。我国历史上早期的经济的区域差异,可按自然条件分为农耕、 游牧、渔猎三大经济区。这三大区实际也是汉族政权和游牧民族、采集狩猎民族的活动区。 汉文帝给匈奴单于书云:“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令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 之。使万民耕织,射猎衣食,父子毋离,臣主相安,俱无暴虐。”(注:《汉书》卷四《文帝纪》,中华书局标点本。)这就是自然区、民族区、行政区和经济区合一的反映。
在这三大区中,从自然、人口、资源、文化各种条件而言,东亚季风区的农耕区都占主要 地位。这里人口最多,几占全国人口的90%以上,资源最丰富多样,生产力最先进,最早进 入文明社会。因此这里最早出现经济的区域差异,其先决条件是农耕发展到一定程度,有足 够的粮食提供给社会,可以使一部分人从事适应本区自然条件的其他产业,以其产品与他区 进行交换,首先就是经济作物商品化,也形成经济区之间贸易的主要内容。例如《史记·货 殖列传》载,战国秦汉时代时“水居千石鱼陂,山居千章之材。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 ;蜀、汉、江陵千树橘;淮北、常山已南,河、济之间千树获;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 桑麻;渭川千亩竹;及各国万家之城,带郭千亩亩钟之田,若千亩卮茜,千畦姜韭:此其 人皆与千户侯等。”这种经济作物的区域差异才能初步形成经济的区域性。其中又可以自然 、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差异分为若干亚区,各经济亚区因其经济在全国的影响,在全国的地 位也不同。以后,随着自然环境变化以及人类适应自然能力和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分工的细 化,商品流通的加强,以及地缘政治因素的变化,不仅经济区边界会发生调整,同时也会引 起经济区在全国地位的升降。无论大区和亚区的经济区域调整、变化的因素也是多种的,大 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主要是气候和地貌),就是自然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引起经 济区的调整,例如蒙古高原上一次巨大风暴、寒流,使生存在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大规模南迁 ,形成游牧区的南扩;黄河一次重大改道,就可能引起河北、河南经济区的调整,一次大规 模的洪涝干旱灾害引起环境变化和人口迁移,就可能引起一些经济区地位的衰落和一些经济 区地位的上升。二是政治格局变化引起的经济区调整,如长期大规模的战争,可能造成一些 经济区的衰落和一些经济区的兴起,如关中地区自两汉末年战争的破坏,其经济地位明显衰 落;南北政局分裂时期以秦岭、淮河一线为南北分裂界线和以长江为南北分裂界线,经济区 的格局就不同。又如首都所在地的确定和转移都可能引起经济区的变化。这在我国传统的中 央集权的国家里,由于管理体制上的原因,这种变化是很显然的。三是人口和民族迁移活动 引起的经济区格局的变化,如农业民族的北移和游牧民族的南进,农耕民族向西南、东北地 区的扩展,就可能引起经济区划的变化。秦汉时内地人口的移向北边,“定襄、云中、五原 ,本戎狄地,颇有赵、齐、卫、楚之徒”(注:《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下》,中华书局标点本。),必然引起高原地区草原的农耕化,反之,魏晋 时期匈奴入居中原,自然会将原有的耕地辟为牧地。西晋永嘉之乱、唐代安史之乱、北宋靖 康之乱引起的我国历史上三次人口大南迁,对南方地区社会经济变化起了重要作用。四是产 业分工的细化,如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提高,自然资源的重要性的显露,手工业的发 达,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经济区的变化。如宋代以后长江以南地区蚕桑、植棉、茶叶业、 矿冶业和造纸、瓷器业等其他手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原料和产品生产地的分离,商品市场网 络的形成,从而引起经济区的变化和细化。经济区之间分工和差异主要表现为商品交换贸易 ,早期的交换和贸易主要在大区间进行,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业、手工业分工的细化, 同一大经济区内经济亚区间的商品贸易量也会增加,于是中心城市和交通路线的布局也随之 变化,最后引起经济区格局的变化。
我国古代不同经济区,对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20世纪30年代冀朝鼎曾作文 提出基本经济区的概念,“中国历史上的每一时期,有一些地区总是比其他地区受到更多的 重视。这种受到特殊重视的地区,是在牺牲其他地区利益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这种地区就 是统治者想要建立和维护的所谓基本经济区。”“中国的统一与中央集权问题,就只能看成 是控制着这样一种经济区的问题:其农业生产条件与运输设施,对于提供贡纳谷物来说,比 其他地区要优越得多,以致不管哪一集团,只要控制了这一地区,它就有可能征服与统一全 中国。这样的一种地区,就是我们所要说的基本经济区。”即每个时期封建王朝都有一个或 几 个基本经济区,是这个王朝生存的经济基础。当基本经济区衰落时,这个王朝也由此衰落。 而新王朝的崛起必需寻找新的基本经济区。(注: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8、10-12页。)由于当时资料条件的限制,冀文在具体论述上 尚有可商榷处,但其基本观点是可取的。从这个问题上剖析进去,我们将发现对古代中国经 济区及其演变的研究,是对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原因深层次认识的重要条件,同时也能对今 天全国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变化的历史背景有深刻的理解,从而有利于现有经济区域的改造和 规划。
三、历史时期经济区域划分的几条原则
我国历史时期划分经济区有些什么标准呢?这是需要研究的问题。李伯重《简论“江南地区 ”的界定》中说:“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区域的划分标准,我国史学界尚未有深入讨论。在海 外学术界,则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另一种则以自然条件为根据。显然 ,对于经济史研究来说,后一种意见比较恰当。这种见解首先由施坚雅先生作出系统的理论 阐述,后又由斯波义信先生加以发展和改进,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区域研究理论。施氏的理 论主要着眼于水路交通,故其理论的核心可简述为‘地域即河川流域’说。斯氏则在重视水 路交通的同时,也强调生态系统的作用,从而把施氏‘地文地域’说发展为‘地文-生态地 域’说。我们认为施氏、斯波氏的理论是站得住脚的。但是还需要补充一点,即:我们所划 的经济区域,在古人心目中,应当也是一个特定的概定(念?)。换言之,得到历史的承认。 鉴于以往学术界对于江南地区的界定缺乏共识,我们认为有必要根据上述理论与意见重作划 分。在确定其合理地域范围之前,有必要将我们所依据的划分标准,作一简要说明。首先, 这个地区必须具有地理上的完整性,必须是一个自然-生态条件相对统一的地域,换言之, 在其外部应有天然屏障将它与毗邻地区分隔开来;而在其内部,不仅应有大体相同的自然- 生态条件,而且最后还属同一水系,使其内部各地相互发生紧密联系。其次,这个地区在人 们心目中应当是一个特定的概念。也就是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