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经济学理论
   漫谈以瓶颈与冗余判据制定鼓励就业政策      ★★★ 【字体: 】  
漫谈以瓶颈与冗余判据制定鼓励就业政策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23:56:39   点击数:[]    

该对其多聘用的质量管理人员、质量检测员工以及生产流程控制人员等旨在增加资本效率的附加就业给予政策倾斜。提高产品质量不仅提高了存量资本利用率,也提高了资源原料利用率,也提高了国际竞争力。而质量提高增加的主要是管理人员工作量,相应的固定资本投入并不多。

九、总结

经济学最基本原则是社会福利最大化。迄今为止,经济学原理的应用对促进物质财富积累已经成效卓著。然而,物质财富的积累对社会福利最大化虽然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我国经济发展伴随的失业增加和贫富分化,就严重阻碍了现有丰富物质转化为社会最大福利。为此,政府再分配政策的制定需要一个理论,使得再分配实施既能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又不损害物质财富积累赖以进步的市场激励。瓶颈与冗余定理就是为此而构造的一个理论。

市场在经济中最显著的作用是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政府在经济中有两个作用,一是为保障经济平稳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二是为保障社会公平而发挥再分配功能。由于稀缺资源以市场机制配置为最有效,所以政府应该更注重冗余资源的配置。本文建构的瓶颈与冗余理论认为,冗余资源配置的最基本原则,就是配置到有助于提高瓶颈资源效率的功能部位。

对于冗余资源,政府制定政策时一定不能受效率思维定势束缚,应该不计效率地使用冗余资源,并且要用于提高瓶颈资源的效率。例如,如果我们要保护资源的合理利用,就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甚至时高级劳动力来进行规划和管理,这看起来成本似乎很高,但是我们现在有那么多大学毕业生面临失业,这种知识型劳动力的失业不仅是社会问题,而且他们的失业会导致其劳动技能和科技知识的退化。这种提高资源利用率的人力成本是值得投入的。如果市场不能把劳动力用于瓶颈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政府就应该去做。同样是政府净支出,用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的社会效益,要比用于下岗工人再就业的税收减免产生的效益高。两者都创造就业就会,前者是真实的,后者是虚假的。前者看来直接成本较高,但主要是劳动力成本,并且可以有效解决就业和增加内需;后者直接成本虽然不高,但实际上是补贴了公司利润,对扩大内需并无实质性帮助。前者保护了自然资源,维护了可持续发展,综合利用减少污染,提高社会贫富人群都可以共享的生活质量;而后者扭曲劳动力市场,即使不说是饮鸩止渴,也算得上是挖肉补疮,治标不治本。自然环境的监督管理也需要许多人才能落实,如九寨沟内藏民维持环境就是将农村剩余劳动力用于维护自然资源的很好的例子。

政府政策制定后,一定要有科学的政策管理制度,以便瓶颈转移发生后能够及时修正政策。如前所举的西藏牧区案例,几十年前西藏给人们的印象是人少地多,草原资源好像不是瓶颈;然而,一旦草原资源成为瓶颈而无相应政策应对,就会造成积重难返的结症。我国西北沙尘暴就是典型的现象。

自然资源和资本存量是我国两大瓶颈,失业人口是我国最大的负荷着沉重社会成本的冗余资源,将失业人口用于提高自然资源和资本存量的利用率,是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最佳政策。政府制定政策,考虑的不是冗余资源的效率,而是政策的有效性。而考虑政策有效性的理论之一,理所应当就是瓶颈与冗余理论。

  参考文献:
[i] 张车伟/吴要武,《城镇就业、失业和劳动参与:现状、问题和对策》,《中国人口科学》北京 2003年第6期第33-40页。

[ii]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经济日报》北京 2004年4月27日。

[iii] 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下岗人员再就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2)208号)

[iv] 广东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转发国家税务总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政策具体实施意见的通知》(粤国税发[2003]67号)。

[v] 洪银兴,《政府干预市场的效率和规则》,《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1期第1-9页。

[vi]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第二版)》下册,梁小明,黄险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第2版,2001年第2次印刷,第719-761页。

[vii]李德水,《中国经济将长期保持稳健快速增长》,《管理世界》北京 2004年第3期第1-4页。

[viii]赵晓,范剑平,李培林等,《观点交锋:效率与就业孰先孰后——我国就业问题讨论概览》,《中国劳动保障报》北京 2004年3月13日。

[ix]卢文鹏/尹晨,《隐性担保、补偿替代与政府债务——兼论我国的财政风险问题》,《财贸经济》北京 2004年第1期。

[x] 吴易风,《从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和政策看我国需求不足问题》,《宏观经济研究》北京 2003年第2期第14-19页。

[xi]周弘,《福利国家向何处去》,《中国社会科学》北京 2001年第3期第93-112页。

[xii]周林刚,《论社会排斥》《社会》上海 2004年第3期第58-60页。

[xiii] 毕世杰,《发展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第1版 2003年第6次印刷,第137-144页。

[xiv] 史永东/齐鹰飞,《中国经济的动态效率》,《世界经济》北京 2002年第8期第65-70页。

[xv] 林毅夫/刘培林,《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经济研究》北京 2003年第3期第19-25页。

[xvi] 叶静怡,《发展经济学》第7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xvii] 宋小佳,《正确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的若干问题》,《中国经济问题》厦门 1995年的2期第46-50,53页。

[xviii] 国家统计局,《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http://www.stats.gov.com/tjgb/gypcgb/qggypcgb/t20020331_15501.htm。

[xix]罗绒战堆 《西藏草原畜牧业可持续
发展问题研究 》http://www.tibet-web.com/zangxue/zangxuejia/lrdz/sanpian/xumu.htm。

[xx]陈育宁主编 《中国西部经济
发展》83~181页,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年1月 版。

[xxi]尤云,《电子政务亟待“补课”》,电子政务工程服务网 2004年9月13日http://www.echinagov.com/article/articleshow.asp?ID=5403。

[xxii] 樊怀玉等,《贫困论――贫困与反贫困的理论和实践》,第48页,民族出版社 2002年第1版

[xxiii] 王怀明/宋怡,《我国农民素质对农业可持续
发展的影响》,《人口与经济》北京2004年第1期第1-5页。

[xxiv] 唐(钅广),刘勇军,《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变动的非一致性研究理论综述及评论》,《市场与人口分析》北京 2003年第6期第8-15页。

[xxv] Guo Xiaoming 《The Effect of the Legal Environment on the Information Security Market》,《Selected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China and U.S. Advanced Workshop in Electronic Commerce》pp.54-56, 2004 Chendu China. 

上一页  [1] [2] [3] [4]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生产力矛盾的再思考

  • 下一篇文章:产 业 集 群 与 投 资 环 境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漫谈以瓶颈与冗余判据制定鼓励就业政策”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漫谈以瓶颈与冗余判据制定鼓励就业政策”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有关FDI税收优惠政策效应的理性思考...
  • ››浅论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劳动量和产品价值的关系
  • ››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方法论初探
  • ››引进国外智力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运用政治交易费用理论来研究国有企...
  • ››评析拉美国家社会政策调整
  • ››关于知识产权的正确认识
  • ››经济学发展简史
  • ››农民增收需打破制度障碍
  • ››漫谈以瓶颈与冗余判据制定鼓励就业...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